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等呼
中古汉语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韻母分等是分析有無韻母中介音[-i-]和韻腹(字之主要元音)開口度大小和發音部位前後。王力學派認為:一、二等無介音[-i-],三、四等有介音[-i-];一等韻韻腹之發音部位偏後(如模韻、歌韻),二、四等多偏前(如麻韻、先韻)。三等韻中有部份就是帶介音之一等韻(如東韻三等),有部份是相對於四等韻而言韻腹爲開口度較大之前元音(如王力認為三等韻仙韻和四等韻先韻都帶[-i-]介音,而仙之韻腹爲[ɛ] ,先之韻腹爲[e],前者開口度大於後者)。
李榮則提出四等韻無[-i-]介音,[-i-]介音是三等韻專屬特徵。李榮所擬二等韻、四等韻多帶有[ɛ]等前元音。參考封開話中,二等韻江韻讀[œŋ],三等韻嚴、鹽讀[im],四等韻添讀[em],或許係上古特徵。後來多種漢語中四等韻多帶有[i]。
中古漢語的等呼
等呼的概念基本用於描述中古漢語的介音系統,最先應用在韻圖上。韻圖把韻書中相似韻目歸為一大類,稱為攝,每攝分四等,每等又分開口和合口兩呼,共八小類。現代語言學家對呼的觀點基本一致,開口呼和合口呼,就是指有無/u/介音,同攝同等的合口呼比開口呼多介音/u/。
相比之下,等的概念就較複雜,普遍觀點是三等韻有類似/i/的介音,因為三等字用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與一二四等不同,如歌韻在韻圖分為一等和三等,三等就比一等多了介音/i/。但有些攝包括的韻很多,如山攝有寒、桓、刪、山、元、仙、先等韻,其中寒桓是一等,刪山是二等,元是三等,先是四等,仙分為三四等。除了同意三等韻有/i/介音外,有些學者(如高本漢、王力)認為四等韻也有介音,有些學者(如潘悟雲、鄭張尚芳)認為二等韻也有介音。但所有學者都同意,即使部分以介音相區別,這些韻的主元音不會全部相等。清朝時小學家江永云:「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可作為分等原則的粗略概括。(但是如前所見,有同一韻分為三四等,也有四等比三等洪大)

Remove ads
晚唐至南宋的等
迄今能找到的最早提出「等」這一術語的是晚唐的《守溫韻學殘卷》。此時已進入中古漢語的後期。《韻圖》正式刊行於於公元十二世紀,此書有完整的按等排字的列表。潘悟雲給此時的漢語擬音,認爲當時的音韻學家分等的原則是依據緊接聲母的介音:四等是[i ̯],三等是[i],二等是[ɤ],一等無介音[1]。
現在學界普遍認爲,三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j]/[i],二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r],一等字和四等字在上古漢語無介音[2][3][4]。
假二真三與假四真三
但是由於韻圖結構制定得不夠嚴密,這規律一再被打破。傳統音韻學有三十六字母,但韻圖分給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個,於是輕唇和重唇合為一組,舌頭和舌上合為一組,齒頭和正齒合為一組。聲母合併了,卻又要在圖上表現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韻母來做文章,如莊、章、將都是陽韻,有/i/介音,韻母完全相同,按理應都歸入三等。但它們的聲母都不同,莊是莊母(照二),章是章母(照三),將是精母,卻共占圖中一格。韻圖為了表現聲母的差別,只留章字在三等,強行把莊字移到二等,把將字移到四等。為了相同目的,凡應歸三等的字,逢莊組都歸二等,逢端精組都歸四等,類似的還有以母(喻四)、邪母、俟母等,就產生了所謂假二等真三等、假四等真三等之說。
以四等為例,《廣韻》的四等韻並不多,共計有齊韻、先韻、蕭韻、青韻、添韻五個(平賅四聲)。但《韻鏡》等韻圖含有四等字的韻明顯較多,它們排在四等上的原因,主要是兩種情況:
- 三等精組字,都在三等韻且與三等系聯。以母也是如此。
- 支、脂、祭、真、(諄)、仙、宵、侵、鹽八組三等韻系的唇、牙、喉聲母字有兩類,《韻鏡》把其中一類放在三等,一類放在四等,這些也不是真四等。
這些假四等的字,同樣是跟同韻的三等韻系聯。
重紐
獨韻與開合韻
並不是所有韻母都有開口與合口對立,在《切韻指掌圖》裏不分開合口的韻標明為獨韻;既有開口又有合口的韻,標明為開合韻。後來的韻書把獨韻分別歸入開口或合口,如把東韻歸合口,侵韻歸開口。李榮《切韻音系》認為獨韻沒有/u/介音,後來歸合口的獨韻是因為有圓唇主元音;又認為開合韻的脣音字和獨韻一樣沒有開合口對立,可和開口字互切,也可和合口字互切,脣音字可以認為是開口。
中古漢語聲母的等呼
中古漢語除了韻母分為不同等呼外,聲母也有等呼屬性,決定了聲母只能和特定等呼的韻母相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來自上古漢語的歷史痕跡。
Remove ads
上古漢語的等呼
上古漢語沒有提出等呼的概念,但有學者認為中古漢語的等呼是由上古漢語的類似系統演變而成,如王力認為上古漢語的韻部也有兩呼四等,主元音相同,以介音來區別,如開口一等無介音,二三四等介音依次為/e/、/ɪ/、/i/等。蒲立本、鄭張尚芳等則認為中古漢語三等字在上古漢語有短元音。李方桂根據來母少二等字,認為中古漢語的二等字,包括假二等真三等,是由上古漢語的介音r演變而成,這觀點現獲普遍接受;又有學者認為重紐三等在上古也有介音r;李方桂又認為上古沒有/u/介音,中古的/u/介音是由長元音裂變和圓唇舌根音產生。
參見
註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