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紅斑美鳳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紅斑美鳳蝶(學名:Papilio rumanzovia),又名紅斑大鳳蝶、基紅鳳蝶、紅斑甌蝶、紅基鳳蝶,為鳳蝶科鳳蝶屬下的一個種,分布於臺灣南部[1]、菲律賓與印尼的巴都群島、塔勞群島和桑義赫群島[2]。
此物種由約翰·弗里德里希·馮埃施朔爾茨以尼古拉斯·魯曼佐夫(Nicholas Rumanzow)命名,後者為俄羅斯帝國的首相。此蝶傳統上被視為獨立物種,而非Papilio deiphobus的亞種,儘管現今仍有部分人偏好前者分類法。[3][4]

此蝶翅膀展距為120–140毫米。雄蝶與Papilio ascalaphus雄蝶相似,但無尾狀突起,且翅膀腹面有大片紅斑;雌蝶則在翅膀正反兩面均有明顯紅色斑紋。
Remove ads
《賽茨圖鑑》描述
P. rumanzovia Eschsch.(krusensternia Eschsch., florida Godt., amalthion Bdv., ciris Fruhst., spinturnix Fruhst.)無尾,但第3徑脈具明顯鋸齒;兩翅腹面具大而鮮紅的基部斑塊,後翅之次緣與近緣斑亦為耀眼紅色。
雄蝶前翅為黑色,前緣至翅端有淡藍灰色條紋,其中前方條紋大多延伸至翅室;後翅脈間有寬廣藍灰雙條,構成一條極寬的帶狀紋,內緣略呈S形彎曲。後翅腹面前端紅斑融合成鈎狀,後端紅斑形成環狀。有些雄蝶後翅背面肛角具紅環。
雌蝶前翅翅室與脈上具白灰條紋,特別是腹面更明顯。其形態有幾種變異:
- - 雌蝶型態一,female-f. semperinus Haase(26 c):前翅幾乎與雄蝶同為深色,背面有一大紅色基斑,延伸至後翅形成一條與腹緣平行的紅帶;其餘後翅為黑色,帶有藍條,但縱向紅帶常呈白化且擴大,並伴隨數個近緣與次緣斑。
- - 第二型態為 female -f. rumanzovia Eschsch.(— descombesi Bdv.)(27 a):前翅正反面之條紋至少部分為白色,後翅中央有一大片白區,從腹緣延伸至翅室;據Semper所述,此型態在菲律賓標本常見前翅背面具紅色基斑,而Siao、Sangir與Talaut群島的標本則常無此紅斑,或極小。有些標本白區縮小,後翅第4至6近緣斑極大且分離,呈紅白雙色,即為 female –f. eubalia 新型態(模式產自Siao)(48 c)。
幼蟲為綠色,前胸腫大,胸部具眼鏡狀帶紋,後方有一黃白色突起帶,與側面黃綠色縱帶連結;腹部具斜帶與一條不間斷的橫帶,尾端與肛節為白色;臭角為橙色。蛹形與大鳳蝶相似。
本種廣泛分布於菲律賓各島(如民都洛、呂宋、民答那峨等),以及北蘇拉威西以北之Siao、Sangir、Talaut群島,極為常見。曙鳳蝶(semperinus)型態的雌蝶酷似紅斑曙鳳蝶,翅上的紅色縱帶模仿紅斑曙鳳蝶的紅色腹部;但此型態亦出現於紅斑曙鳳蝶未分布之Talaut群島。[5]
幼蟲以柑橘屬屬植物為食。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