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紐倫堡號小巡洋艦 (1906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紐倫堡號(德語:SMS Nürnbe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的二號艦,以巴伐利亞城市紐倫堡命名。它由基爾帝國船廠承建,於1906年初開始龍骨架設、同年8月下水、至1908年4月投入艦隊使用。其艦炮包括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八門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英語5.2 cm SK L/55 naval gun和兩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最高速度為23.4節。

快速預覽 歷史, 德意志帝國 ...
Remove ads

紐倫堡號在1910年進行海外部署之前曾短暫服役於公海艦隊,此後,它被分配至東亞分艦隊。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時,它正從墨西哥海域返回位於青島的德國海軍基地。艦隻重新與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麾下的分艦隊餘部會合,並橫渡太平洋,遭遇到了由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夫·克拉多克英語Christopher Cradock率領的英國分艦隊。在隨後於11月1日爆發的科羅內爾海戰中,英國分艦隊被擊敗;紐倫堡號更終結了英國巡洋艦蒙默思號英語HMS Monmouth (1901)。一個月後,德國人企圖襲擊位於福克蘭群島的英國海軍基地;但他們面對的是由海軍中將多夫頓·斯特迪英語Doveton Sturdee率領的更強大英國分艦隊,並有兩艘戰鬥巡洋艦駐港。斯特迪的艦隻追擊並摧毀了五艘德國巡洋艦中的四艘;其中紐倫堡號遭肯特號英語HMS Kent (1901)擊沉,造成嚴重傷亡。

Remove ads

建造

Thumb
柯尼斯堡級艦隻線條畫[註 2]

紐倫堡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閃電號英語SMS Blitz而以「閃電替艦(Ersatz Blitz)」[註 3]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06年1月16日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同年8月28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紐倫堡時任市長格奧爾格·馮·舒德語Georg von Schuh主持為艦隻命名。1908年4月10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3]

紐倫堡號的全長為116.8米(383呎2吋),有13.3米(43呎8吋)的舷寬和5.24米(17呎2吋)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3,902公噸(3,840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台三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通過十一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額定功率為13,020匹指示馬力(9,709千瓦特)。它的最高速度達23.4節(43.3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120海里(7,63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4名軍官及308名水兵。[4]

紐倫堡號的武器由十門單裝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5]這些炮支可提升至30°仰角,射程達12,700米(13,900碼)[6]。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艦隻還裝備有八門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英語5.2 cm SK L/55 naval gun和4000發彈藥。此外,艦隻同樣配備有兩具450毫米(17.7吋)的魚雷管及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船體內。紐倫堡號受到厚達80毫米(3.1吋)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則有100毫米(3.9吋)厚。[4]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Thumb
紐倫堡號艦徽

在德國水域隨公海艦隊短暫服役後,紐倫堡號於1910年被派往海外[7]。它被分配至帝國海軍設於青島的東亞基地,成為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的一份子。在墨西哥革命期間,它曾被派駐至墨西哥海岸。而當萊比錫號輪替入駐後,紐倫堡回到了它在青島的大本營。[8]1914年夏天,紐倫堡再次穿越太平洋,以輪換墨西哥基地的萊比錫號[9]。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斯比計劃將艦隊帶回德國,路徑是首先橫跨太平洋、再繞過合恩角,繼而向北強行穿越大西洋[8]。1914年8月6日,紐倫堡號與東亞分艦隊的核心——大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波納佩島會合[9]。斯比決定將他的部隊集中在北馬利安納群島內的帕甘島,這是太平洋中部位置最佳的德國領地。所有可用的煤船、供應船和客輪都被要求在那裏與東亞分艦隊會合。[10]8月11日,斯比抵達帕甘島;他在那裏得到了幾艘供應船的加入,以及埃姆登號武裝商船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號英語SS Prinz Eitel Friedrich (1904)[11]

四艘巡洋艦隨後離開太平洋中部,駛向智利。期間於8月13日,埃姆登號艦長、海軍準將卡爾·馮·穆勒英語Karl von Müller說服了斯比將他的艦隻脫離分艦隊,以進行破交戰德語Handelskrieg[12]8月20日,在抵達馬紹爾群島埃內韋塔克環礁後,這些艦隻再次加煤[13]。9月6日,斯比將紐倫堡號和供應船泰坦尼亞號(Titania)分遣出去,以切斷英國設於范寧島的電纜系統。紐倫堡通過懸掛法國國旗而騙過了守軍,於9月7日成功摧毀基站,並在當天晚些時候至聖誕島重新加入分艦隊。[14][15]為了讓德軍最高指揮部知道他的行動,斯比於9月8日派遣紐倫堡至檀香山,通過中立國家發送消息[16]。斯比選擇該艦是因為英國人已經意識到它已經離開墨西哥海域,所以它出現在夏威夷並不會泄露整個東亞分艦隊的蹤跡[17]。它還受命與德國的代理商聯繫,指示對方在南美準備煤炭庫存共分艦隊使用[14]。紐倫堡號還帶回了協約國已佔領德屬薩摩亞的消息[16]

9月14日,斯比決定用他的兩艘大巡洋艦突襲阿庇亞的英軍基地;並派遣紐倫堡護送分艦隊的煤船前往集結地點[14]。在9月22日的巴比提戰役英語Bombardment of Papeete中,紐倫堡隨東亞分艦隊對該殖民地實施炮擊[18]。炮擊期間,法國炮艇熱心號英語French gunboat Zélée被德國艦隻的炮火所摧毀。由於忌憚港灣內的水雷,斯比並未奪取貯存在港灣的煤炭。[19]至10月12日,分艦隊已抵達復活節島。在那裏,從美洲海域駛來的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也加入了分艦隊。在該地區停留了一周後,這些艦隻啟程前往智利。[20]

Remove ads

科羅內爾海戰

Thumb
正駛離瓦爾帕萊索的東亞分艦隊,紐倫堡號為遠處第三艘

面對德國分艦隊,英國人在在南美洲沿岸顯得物力匱乏;在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夫·克拉多克英語Christopher Cradock麾下,只有裝甲巡洋艦好望號英語HMS Good Hope (1901)蒙默思號英語HMS Monmouth (1901)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英語HMS Glasgow (1909)以及武裝商船奧特朗托號英語HMS Otranto。這支區艦隊還將得到老舊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英語HMS Canopus (1897)和裝甲巡洋艦防禦號英語HMS Defence (1907)的加強,但後者直至科羅內爾海戰後才到達。[21]克拉多克命令克諾珀斯號拖後駐守,他可能覺得該艦的慢速會妨礙他將德艦引入戰場[22]。10月26日傍晚,東亞分艦隊駛出馬斯阿富埃拉島,並向東推進。斯比了解到格拉斯哥號於31日出現在科羅內爾,於是轉向港口,意圖對其實施伏擊。[22]

斯比於11月1日下午來到科羅內爾,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與格拉斯哥號在一起的還有好望號、蒙默思號和奧特朗托號。克諾珀斯號連同英國煤船則仍然相距約300哩(480公里)。[23]在17:00,格拉斯哥號發現了德國人,克拉多克遂迅速組成戰列線:由好望號領頭,接下來是蒙默思號、格拉斯哥號,並由奧特朗托號殿後。斯比決定拖延與英國人的交戰直至太陽進一步降下,那時英國艦隻將會被陽光映襯出輪廓。紐倫堡號與德國分艦隊尚有一定的距離,它因搜查中立輪船而耽誤,至後續才加入行動。[24][25]在戰鬥的後期,紐倫堡號發現了已被擊至失效而正在飄搖的蒙默思號,並在相距大約550至900米(600至980碼)的範圍內用炮火將其摧毀[26]

11月3日,紐倫堡號、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駛入智利的瓦爾帕萊索,以補充燃煤和其它物資。因受到國際法規定的每24小時只能同時有三艘軍艦處於任何中立港口的限制;另外兩艘巡洋艦,萊比錫號和德累斯頓號則必須返回馬斯阿富埃拉島。[24]在馬斯阿富埃拉島完成重新集結後,斯比決定襲擊南大西洋的英國航線。11月21日,東亞分艦隊進入聖昆汀灣加煤;船員們將煤炭堆在甲板上,以便艦隻足夠航行至聖埃倫娜港英語Santa Elena, Entre Ríos,在那裏,斯比安排了從蒙特維多駛出的煤船於12月5日與它們會合。[27]

福克蘭群島海戰

Thumb
海戰中顯示英國和德國艦隻移動線路的地圖

在科羅內爾海戰之後,斯比決定攻擊福克蘭群島斯坦利港的英軍基地。紐倫堡號和格奈森瑙號將負責攻擊海港、摧毀無線電台,並焚毀煤炭庫存,而艦隊餘部則負責隔離英國軍艦。[28]斯比受到了福克蘭群島不設防的錯誤印象所影響。英國人此時已派出更具威力的戰鬥巡洋艦無敵號不屈號英語HMS Inflexible (1907)、以及四艘巡洋艦前往南美洲,它們由海軍中將多夫頓·斯特迪英語Doveton Sturdee率領,目的正是要追蹤並擊敗斯比的分艦隊,以報科羅內爾海戰的一箭之仇。[29][30]

當紐倫堡號和格奈森瑙號於12月8日早些時候接近這些島嶼時,老舊的戰艦克諾珀斯號開火將其驅逐。德國人對於在海港內出現的軍艦感到驚訝,斯比決定撤退。[31]東亞分艦隊排出單列陣線以22節(4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紐倫堡是陣線中的第二艘艦,位居格奈森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之間[32]。斯特迪命令他的艦隻點火升汽並追擊德國人。他的戰鬥巡洋艦於12:50趕上並開火;斯比遂命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阻擊戰鬥巡洋艦,希望以此舉為小巡洋艦爭取時間逃離。作為回應,斯特迪派出他的輕巡洋艦去追尋紐倫堡號、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33]

肯特號英語HMS Kent (1901)找出了紐倫堡號;紐倫堡號於約11,000米(12,000碼)的極限射程內開火。肯特號無法回火,直至雙方距離下降至6,400米(7,000碼)後,它才開始迅速發出齊射。紐倫堡號向左轉舵,以便其整個舷側都能投入戰鬥,肯特號亦隨之模仿。[34]兩艘艦以趨於靠攏的航線前進,使得他們之間的距離進一步下降至2,700米(3,000碼)。到那時,肯特號的炮彈如雨點般密集的砸落紐倫堡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一場大火於18:02爆發,至18:25,艦隻在水中癱瘓並停止了射擊。肯特號暫時停火,但當注意到紐倫堡號的戰旗仍在飄揚時,又恢復了戰鬥。經過再五分鐘的炮擊,紐倫堡號降下了旗幟,而肯特號的船員準備放下救生艇去接載倖存者。[35]

在紐倫堡號於19:26傾覆並沉沒之前,僅12人被接起,其中5人於獲救後傷重身亡。全艦共計有327名官兵罹難[7],死者中還包含有斯比的其中一個兒子——奧托·馮·斯比[35]。在交戰過程中,紐倫堡號曾三十八次命中肯特號,但沒有造成重大傷害。一枚炮彈擊中了肯特號的其中一個彈藥艙,並引燃了裏面的裝藥推進劑,然而在火勢即將摧毀該艦之前,彈藥艙遭淹沒。[35]在德國畫家漢斯·博爾特英語Hans Bohrdt的一幅名為《最後一人》(Der letzte Mann)的作品中,紐倫堡號沉沒事件得以重現,它描繪的是一名德國水兵在艦隻滑入浪底之際,仍然揮舞着帝國旗幟的情景。[36]

Remove ads

註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