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蘭·弗賴斯勒

纳粹德国法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兰·弗赖斯勒
Remove ads

羅蘭·弗賴斯勒(德語:Roland Freisler;1893年10月30日—1945年2月3日)是德國律師,生涯始於魏瑪共和國時期,並在納粹德國時期達至權勢高峰。他先後出任希特拉治下帝國司法部秘書,以及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法院屬於憲法架構以外的機關,主要審理反對希特拉獨裁統治的政治案件,並以一系列具表演性質的公開審訊聞名。

快速預覽 羅蘭·弗賴斯勒 Roland Freisler, 人民法院院長 ...
Remove ads

早年經歷

與多數納粹領導人物不同,弗賴斯勒的早年資料相對匱乏。他於策勒出生,父親為工程師,曾服役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任預備軍官,翌年晉升為中尉;同年10月在戰場上成為俄羅斯帝國戰俘

被囚於俄羅斯期間,他學會俄語,並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濃厚興趣。其間布爾什維克曾任用他為陣營的食物供應部長。[1]

1920年他返回德國,入讀耶拿大學學習法律,1922年獲授法學博士。1924年起在卡塞爾執業為律師,同時出任市議員

1928年,他與瑪麗昂·羅森格爾(1910年-1997年)結婚,育有兩子:哈拉爾德(Harald)及羅蘭(Roland)。

加入納粹黨

儘管納粹黨標榜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弗賴斯勒仍於1925年7月加入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黨證號碼為9679。[2]雖然布爾什維克納粹彼此為敵,但雙方共同的主要對象皆為「威瑪共和國」。其時他常為該新興政黨黨員處理涉法案件擔任辯護,並當選為普魯士議會議員,後來亦成為德意志帝國議會議員。

1927年,黑森選侯邦省長卡爾·魏因里希曾如此評述弗賴斯勒:

弗賴斯勒作為我們的最佳發言人應該還算稱職,尤其在群眾面前頗具影響力。但多數人未必會喜歡他。弗賴斯勒同志只適合當發言人,並不適合領導職,因為他不可靠且喜怒無常。

希特拉時期的仕途

1933年2月,弗賴斯勒獲委任為普魯士司法部秘書;1933年至1934年任普魯士司法部副部長,其後於1934年至1942年出任中央政府司法部副部長。1942年1月20日,他代表時任司法部部長弗朗茨·施勒格貝格爾出席萬湖會議,就最終解決方案的具體安排發言;該方案旨在消滅全歐洲的猶太人。

人民法院院長

Thumb
7月20日密謀案其中一次審判,站於中央者為羅蘭·弗賴斯勒

1942年8月20日,希特拉任命奧托·蒂拉克(Otto Thierack)接替退休的施勒格貝格爾出任司法部部長,並委派弗賴斯勒接替蒂拉克,出任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法院運作於憲制架構之外,專責審理各類「政治罪」,包括黑市交易、怠工、以及失敗主義等。此類罪行被弗賴斯勒主理的法庭歸入「Wehrkraftzersetzung」(削弱國防意志/破壞軍事力量)之列,量刑極為嚴苛,動輒判處死刑

在其掌權期間,死刑判決大幅攀升。進入人民法院受審者中,近九成最終被判死刑或有期徒刑,且判決常在開庭前已大致底定。1942年至1945年間,人民法院共判處逾5,000宗死刑,其中約2,600宗由第一庭——由弗賴斯勒親自擔任庭長——作出。就人民法院的歷史而言,弗賴斯勒的影響至為關鍵:其主政三年間(1942-1945)的死刑數量,幾近等同該院自1934年成立至1945年間其餘時期的總和。

弗賴斯勒亦因在庭上辱罵被告、以高分貝咆哮聞名。人民法院審理7月20日密謀案的庭審曾被拍攝紀錄。例如在1944年審理烏爾里希·威廉·施韋林·馮·施萬嫩費爾德時,他的叫喊聲大到令攝製人員難以收錄被告的聲音。該案中,馮·施萬嫩費爾德與多名同謀被判吊刑。此外,1943年審理白玫瑰成員一案,同樣呈現強烈的表演式審訊;多名被告被判死刑,並以斷頭台執行。

Remove ads

死亡

Thumb
羅蘭·弗賴斯勒

1945年2月3日,柏林響起空襲警報,聯軍發動大規模轟炸之際,弗賴斯勒正於人民法院主持周六庭審。當日近1,000架B-17轟炸機向柏林投下約3,000噸炸彈,是該市遭受最大規模的一次空襲之一。包括希特拉總理府蓋世太保總部、納粹黨總部及人民法院在內的多座政府機構建築受創。

據報道,弗賴斯勒匆匆宣布休庭,命人把在囚被告帶往防空洞,並暫停當日卷宗整理。在一次幾乎直接命中人民法院大樓的轟炸中,他於法庭內被炸斷橫樑壓死。[3]其遺體被發現時壓在倒塌的石柱之下,手中仍緊握他嘗試搶救的卷宗,[4]包括關於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在1944年密謀中企圖刺殺希特拉的案卷。[4]

另有說法指,他是在由法庭前往防空洞途中,被炸彈碎片擊中致命,隨後在柏林人民法院走廊因失血過多身亡;[5]其時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就站在其身旁,目睹其死去」。[6]弗賴斯勒之死令施拉布倫多夫免於被宣判與立即執行,其後他成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的法官。

一則外電報道稱,「顯然無人對他的死亡感到惋惜。」[7]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的遺孀路易絲·約德爾(Luise Jodl)於25年後回憶,二戰末期她在呂措醫院工作時,弗賴斯勒遺體送抵,有工人喃喃道:「這是上天的審判。」據她所述,現場眾人「未聞有異議」。[8]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