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睺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台县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睺寺,原名落佛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台懷鎮楊林村,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顯通寺和塔院寺東側一路之隔,藏傳佛教寺廟,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風格。與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合稱五台山五大禪處。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該寺始建於唐代,原為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叫善住閣院。明成化年間,趙惠王重建善住閣院及羅睺羅殿,並把它從大華嚴寺獨立出來,名落佛寺。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明隆慶年間,李貴妃為祈子登基許願,施巨款重修擴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青廟改為黃廟(黃教格魯派寺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改名「羅睺寺」。1983年被國務院列入為漢族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建築
羅睺寺坐北朝南,佔地15725平方米,東西共有三進院落,牌樓位於東南側,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過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閣和文殊塔[1],此外還有鐘鼓樓、禪房、配殿、廊房等建築。寺內建有殿堂118間,均為明清建築。
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彌勒菩薩,兩壁塑有四大天王。殿前月台上一對石獅,是五台山最大的石獅,唐代遺物,長1.6米,高1.66米。
殿前寺內東南角有文殊塔,藏式磚塔,高7.5米,塔上雕有文殊像。
文殊殿面闊三間,17.6米,進深13.5米,單檐歇山頂,四面出廊。前檐下懸木匾「八正門」。門聯「寺號羅睺因有佛子行跡處,殿稱文殊原為大士說法場。」殿內的文殊菩薩騎獅像臥於蓮台上,面部由金色改為乳白色,體現黃教風格[2]。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16.3米,廡殿頂,前出重檐抱廈,門聯「鷲嶺雲開空界自成清淨地,龍潭月浩圓光常現妙明心」。殿內供奉「橫三世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三世佛及八大供養菩薩,三佛之前,供奉宗喀巴大師及其兩位弟子:賈曹傑和克主傑。殿內懸掛乾隆御匾「慧燈靜照」、「意蕊生香」。[3]
後殿藏經閣面闊五間,進深12.8米。重檐硬山頂,對聯「八面開金蓮莊嚴清涼世界,四方瞻寶相引發菩薩心華」。殿內有著名的「開花見佛」活動機關裝置,為寺廟特色[4][5][6],蓮台邊長3.6米,高1米,圓盤中置巨大的木雕蓮花,高丈余,在地下操縱機關,八片蓮瓣張開,顯露出蓮中四尊相背而坐的佛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7]。
Remove ads
保護
1986年8月18日,羅睺寺公布為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8][9]。2013年3月5日,羅睺寺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0874-3-172[10][11]
圖集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