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闍
南亞及東南亞對國王或君主的稱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闍(梵語:राजन्,羅馬化:rājā,緬甸語:ရာဇာ,緬甸語委轉寫:yaza),又譯叻差、拉惹、拉者、拉賈,是南亞、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對於國王或土邦君主、酋長的稱呼,源自於梵文的राजन्(rājan)一詞。

在印度,伊斯蘭教傳入後,拉者專用作印度教君主、領袖的稱呼,用以區別於伊斯蘭教的「蘇丹」和「那瓦卜」;拉其普特人稱拉者為「羅那(Rānā)」,南亞部分地區使用此稱呼,可翻譯為大王、大君。拉者和拉那的正妻(王后)皆稱作「羅尼(Rani)」,女性拉者亦稱「羅尼」。
一些拉者尊稱為「摩訶羅闍」(Māhāraja,महाराज),譯為霸王、霸主,亦可譯作「皇帝」。摩訶拉者本指接受其他國家朝貢的大國之君,後來所有拉者都自稱為摩訶拉者,摩訶拉者與拉者便成為同義詞,可以混用。
在印度宗教中也稱呼某些神明,佛教也用以稱呼佛、法王、菩薩等,如法王(dharma-rāja),藥師佛全名「藥師琉璃光王如來」(bhaiṣajya-guru-vaiḍūrya-prabha-rājaya-tathagata)。東南亞的南傳佛教也以「拉者」稱全國僧王[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