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聯邦後備部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联邦后备部队
Remove ads

聯邦後備部隊馬來語Pasukan Simpanan Persekutuan,英語:Federal Reserve Unit,簡稱FRU),俗稱「鎮暴隊[1]或「紅頭兵[2],隸屬於馬來西亞皇家警察內部安全及公共秩序局,是一支準軍事化的防暴警察部隊。聯邦後備部隊的成立旨在作為一支可隨時部署的警察單位,以應對馬來西亞境內發生的騷亂或緊急情況,執行秩序維護和防暴任務[3]

快速預覽 聯邦後備部隊, 存在時期 ...
Remove ads

歷史

聯邦後備部隊在馬來亞獨立之前就已成立,正式設立於1955年12月5日。在成立初期(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聯邦後備部隊曾參與處理多起影響公共秩序的事件,包括示威、罷工與騷亂等。1990年代末期,聯邦後備部隊也參與應對一系列由反對黨發起的大型示威集會,其中包括安華下台入獄後所引起的「烈火莫熄」社會運動。在進入21世紀後,馬來西亞政治朝向兩線製發展,反對黨和非政府組織舉辦了一系列不獲執政黨批准的公眾集會,聯邦後備部隊成為打壓集會的前鋒部隊,引起諸多爭議,也因此讓其成為反對黨的批評對象。

任務

聯邦後備部隊專司處理有關非法集會、騷亂、罷工和其他維護社會秩序的行動。聯邦後備部隊配備完善,具備高度機動性,是一支專門應對公共秩序事件的後備部隊。在不執行社會秩序任務時,部隊成員將由指揮官派發,協助各警區主任、罪案調查局或是特別部門,以執行以下任務:

  • 反罪案行動,例如作為增派的巡邏人手,於高犯罪率地區展開反犯罪巡邏。
  • 天災應對,在發生天災(如水災、火災、土崩等)時展開搜索與拯救行動,疏散居民、清理受區和防範盜竊等。
  • 大型警務行動,如設置路障、掃蕩、拯救人質、密集巡邏等。
  • 人群管理,在貴賓來訪、體育賽事、大型集會等場合維持秩序,保障安全等。

隨着任務範圍日益擴大,聯邦後備部隊的規模也增加至7個單位,2003年成員總人數達2,481人。此外,聯邦後備部隊在霹靂州怡保的雙溪司南(Sungai Senam)設有專門的水炮隊、騎警隊和培訓中心。為配合實際任務和法律需求,聯邦後備部隊也成立了一支女性特別支隊,初設於吉隆坡士馬叻路(Jalan Semarak),隨後遷移至蕉賴的專屬營地。

聯邦後備部隊的表現獲得國際認可。例如聯合國曾向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申請在東帝汶提供防暴部隊支援,以協助維持該國獨立初期的社會秩序,執行聯合國旗幟下的維安任務。

Remove ads

組織

聯邦後備部隊是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的分支部隊之一,與普通行動部隊(PGA)、空中行動部隊(PGU)、海上行動部隊(PGM)、特別行動部隊(UTK)和69特種部隊(69 Komando)等,一同隸屬於全國警察內部安全及公共秩序局(Jabatan Keselamatan Dalam Negeri dan Ketenteraman Awam,JKDNKA)。[4]

每個聯邦後備部隊基地都設有一個聯隊總部,由A、B和C三個部隊組成。每個部隊由兩個警棍組、一個武裝組(配備步槍、催淚瓦斯和手榴彈)和一個警衛車輛組所組成。 此外,部隊內也有多種專門崗位,包括司機、攝影師、翻譯、射手、信號操作員和日記記錄員。

輕型防暴部隊

輕型防暴部隊(Light Strike Force,簡稱LSF),其成員主要由聯邦後備隊主力部隊提前部署,配備防暴盾牌和紅色頭盔,常用於處理小規模人群。如果現場人群變大且情況失控,完整編制的聯邦後備部隊將介入。

公共秩序與防暴單位

公共秩序與防暴單位(Public Order and Riot Unit,簡稱PORU),其成員取自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的普通行動部隊,部署於沒有任何聯邦後備部隊基地的州屬或地區。

基地

聯邦後備部隊基地位於馬來西亞人口稠密的地區。

重要行動

聯邦後備部隊曾參與的重要事件包括:

Remove ads

事故

  • 1990年2月28日:吉隆坡-加叻大道靠近彭亨的第31公里處,發生嚴重連環撞車禍,造成16人死亡,包括11名聯邦後備隊警員。[22][23]
  • 2025年5月13日:霹靂安順附近的芝谷-雙溪南邦路(Jalan Chikus-Sungai Lampam)發生死亡車禍,警隊卡車與失控的砂石羅厘相撞,造成9名聯邦後備隊成員死亡。[24][25]

圖集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