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禮拜 (伊斯蘭教)

伊斯兰教信仰的实践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礼拜 (伊斯兰教)
Remove ads

禮拜(阿拉伯語:صلاة羅馬化:ṣalāh,音譯薩拉赫)為伊斯蘭教的朝拜儀式,信徒需要每日於規定時間履行一系列禱告。禮拜為遜尼派五功什葉十二伊瑪目派十大實踐、伊斯瑪儀派七大支柱之一,許多穆斯林首先站着祈禱,然後跪下或坐下,一面背誦古蘭經一面鞠躬跪拜[1]唯經派對於禮拜的方式沒有統一的見解,許多人一天只禮拜兩次,分別在清晨與黃昏,因為《可蘭經》只提到這兩次禮拜的名稱[來源請求]遜尼派穆斯林一天必須行五次禮,分別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但什葉派人士大多一天只禮拜三次[2]。中國穆斯林常俗稱禮拜為「乃瑪子」,即禮拜一詞的波斯語(نماز)音譯。

Thumb
伊斯蘭教的禮拜
Thumb
一名穆斯林正在念誦「Takbeeratul-Ihram」

簡介

早期的穆斯林和猶太人一樣,面向耶路撒冷禮拜。根據伊斯蘭傳統的說法,有一次穆罕默德在雙朝向清真寺內禮拜的時候,真主神示他放棄朝向耶路撒冷禮拜,改為向麥加克爾白禮拜。至於改變禮拜方向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大部分的歷史學者認為是因為麥地那的猶太人英語Muhammad's views on Jews始終不願意皈依伊斯蘭教的緣故。[3]

禮拜前須進行小淨(Wudu')以達到清潔的狀態。

信道的人們啊!當你們起身去禮拜的時候,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於兩肘,當抹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如果你們是不潔的,你們就得洗周身。如果你們害病或旅行,或從廁所來,或與婦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們就趨向清潔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抹臉和手。安拉不欲使你們煩難,但他欲使你們清潔,並完成他所賜你們的恩典,以便你們感謝。(《古蘭經》5:6,馬堅譯本)[4]

通常處於生理期婦女不做禮拜。有的穆斯林懂得使用專用的羅盤英語Qibla compass,因此不管他們身處何處都能夠知曉禮拜的確切方向。這種指南針的使用方法是使用者要先把指針指北的一端對準指南針上的某一個點,這要視使用者所在的地點而定。指針調整好之後,使用者即可按照繪有宣禮塔圖案所指的方向開始禮拜。禮拜的朝向在指南針上顯示的可能刻度眾多,因此不同地區的對應刻度都詳細列在使用手冊或網絡上[5]。禮拜朝向專用指南針不一定是一個獨立的指南針,也有鑲在手錶上的。目前有較多為穆斯林設計的智能手機應用提供禮拜朝向功能。

住在地球上的人們要進行禮拜較為容易,因為禮拜是以太陽日為準的。2007年10月,馬來西亞太空人謝赫·穆扎法爾·舒庫爾於晚間在哈薩克斯坦搭乘俄羅斯聯合號火箭前往國際太空站。但由於國際太空站每天繞行地球十六次,於是他必須每天禮拜八十次。然而大馬當局特許他一天禮拜五次即可,只要禮拜的朝向正確就可以了。事實上伊斯蘭教法教導穆斯林的禮拜方式可因特殊情況而調整(併禮)、方便信徒的,例如在戰爭或旅行期間(船舶、飛機等)可減少禮拜或改變禮拜方式。

此外每個禮拜五被定為主麻日,穆斯林會在晌禮的時間前往清真寺參加「主麻禮拜」(也稱為「聚禮」);然而在伊斯蘭重大節慶,如開齋節宰牲節等,穆斯林也會聚集在清真寺中做禮拜,這種禮拜稱為「會禮」。

更多資訊 名稱, 時間 ...
Remove ads

詞源與其他名稱

阿拉伯語單詞「صلاة」(ṣalāh發音:[sˤa.laːh, sˤə.ɫaːt])意為「祈禱」[6]。此詞主要被英語使用者用來指每日五次的義務禱告。類似的術語也用於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索馬里坦桑尼亞以及部分斯瓦希里語使用者。

此詞的起源存在爭議,有人認為「ṣalāh」源自三輔音詞根「و-ص-ل」(w-ṣ-l),意為「連結事物」[7],對應祈禱的含義──即通過祈禱與真主建立聯繫。在某些譯文中,尤其是唯經派人士拉夏德·哈利法英語Rashad Khalifa的譯本,「ṣalāh」被譯為「聯絡禱告」(contact prayer)[8],可能是因為禮拜時頭部與地面接觸,或再次強調祈禱使人與真主相連。

另一種理論認為該詞源自三輔音詞根「ص-ل-و」(ṣ-l-w),但其確切含義尚無共識[9][10]

伊朗伊斯蘭教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地區──如南亞中亞中國俄羅斯土耳其高加索巴爾幹半島──人們使用波斯語詞彙「نماز」(namāz)代替ṣalāh。該詞源自中古波斯語的「崇敬」一詞[11]

Remove ads

宗教意義

Thumb
1865年,尚-雷昂·熱羅姆繪製的開羅穆斯林禮拜場景

阿拉伯語單詞「salah」在古蘭經中作為名詞出現了83次[12][13]

伊斯蘭教法(fiqh)將人類行為分為五類,稱為「五項判決」(al-aḥkām al-khamsa),其中宗教功修亦依此分類:義務(farḍwājib)、推薦(mandūbmustaḥabb)、允許(mubāḥ)、厭惡(makrūh)與禁止(ḥarām[14][15]。「禮拜」(salah)一般被歸類為義務性祈禱與副功祈禱兩大類,後者進一步分為聖行禮和副功禮。

哈乃斐學派的教法不認為「fard」與「wajib」完全同義,並加以區分:在該學派看來,判定一項行為為「fard」需滿足兩個條件:㈠有明確的經文依據(僅限古蘭經經文,聖訓不可作為此處證據);㈡經文表述清晰無歧義。若僅滿足第一個條件,則稱為「wajib」[16],然而此區分並不能解釋所有情況。例如,哈乃斐派雖認定每日五次禮拜為「fard」,但部分古蘭經主義者與某些什葉派派別,在承認現存古蘭經為神聖來源的前提下,從經文中推斷出每日應禮拜兩或三次,而非五次[17][18][19][20]

根據傳述(riwāya),禮拜在伊斯蘭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四大教法學派普遍認為,輕視或故意放棄禮拜者,已不再被視為穆斯林[21][22]。若某人因此被視為叛教,其喪禮不得按伊斯蘭儀式舉行,不能埋葬於穆斯林墓地,繼承權也將喪失,遺產歸公眾所有[23]

然而,當代主流觀點多將放棄禮拜視為一種嚴重罪過(fasiq),而不主張對其施加現世刑罰。但在沙里亞體系下,此類人士的證詞可能不被接受,也可能因這一標籤而受到羞辱或被排除於特定職位之外。實際上,自伊斯蘭早期歷史以來,刑事案多由統治者法院或地方警察依非嚴格遵循沙里亞的程序處理[24][25]

在講道語言中,salah 的主要目的被視為與真主溝通的途徑[26]。其他強調的功能包括淨化心靈、親近真主以及堅定信仰。人們相信,靈魂需要通過禮拜與真主的親近才能維持健康,正如食物滋養肉體一樣,禮拜是對人類靈魂的屬靈供養[27],對古蘭經的註釋(Tafsir)提出四個履行 salah的原因:第一,為了讚頌真主,真主的僕人與天使一同進行 salah(即「祝福」)[28]。第二,宇宙萬物皆以自身存在方式「禮拜」真主,因其被創造與維持本身即是一種與真主的聯繫[29]。第三,穆斯林自願禮拜,以表明這是先知們特有的崇拜形式。第四,salah 被描述為伊斯蘭的第二支柱[6]

禮拜的執行

Thumb
烏茲別克斯坦「霍納罕清真寺」內的禮拜大廳

關於禮拜(salah)的主要細節,伊斯蘭學者們有廣泛共識,但在一些具體細節上存在不同見解。穆斯林在禮拜前必須進行小淨(wudu)[30][31][32]。此外,立意(niyyah)是包括禮拜在內所有伊斯蘭功修的前提[33]。部分教法學派認為只要心中默念即可,部分則要求以低聲說出。立意的目的在於將禮拜與日常行為區分開來,使其成為一項明確的崇拜('ibāda),而非機械性動作('āda)[34]

禮拜者通常以站立姿勢(qiyam)開始,若身體不適,亦可坐着或躺下開始[6]。接着雙手抬至耳邊,誦唸「الله أكبر」(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此動作為「Takbīrat al-Iḥrām」(تكبيرة الإحرام)。隨後雙手下垂,可交疊於腹部(qabd),或自然垂於兩側(sadl)。完成「Takbirat al-Ihram」後,不可交談、進食或進行其他原本允許(halal)的行為。禮拜期間應目光向下,注視叩頭時額頭觸地之處[33][35][36]

在誦讀古蘭經之前,可先誦唸一段祈禱詞。接着誦讀古蘭經第一章──法蒂哈(al-Fatiha)。在每次禮拜的第一和第二拜中,需在法蒂哈之後再誦讀另一段經文(或其一部分)。隨後再次誦唸「真主至大」,進入彎腰鞠躬的姿勢(ruku),雙手扶膝(不同教法學派對女性的姿勢有不同規定)。鞠躬時需多次誦唸特定的讚美詞(tasbih)。起身時誦唸「سمع الله لمن حمده」(真主聽聞那讚頌祂的人),然後接誦「ربنا لك الحمد」(主啊,一切讚頌歸於您)[33]

完成這些讚頌後,再次誦唸「真主至大」,隨即跪下,以額頭、鼻尖、雙膝、雙掌及腳趾觸地,此為叩頭(sujud)。與鞠躬類似,在叩頭時也需多次誦唸特定的 tasbih。禮拜者誦唸「真主至大」後稍坐,再誦唸「真主至大」並再次叩頭。完成第二次叩頭後,即算完成一個「rak'ah」(拜)。若這是第二拜或最後一拜,禮拜者需再次坐下,誦唸作證詞(tashahhud)、祝福先知(salawat)及其他祈禱[33] 包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37] 和阿爾巴尼[38]。在內的許多遜尼派學者認為,在此坐姿誦禱時應豎起右手食指。[33] 在最後一拜結束時,禮拜者向右和向左分別誦唸延長版的「السلام عليكم」(願平安降臨於你們),此為「taslim」,標誌着禮拜的結束[39][40][41]

若在禮拜中出現錯誤或懷疑,可在禮拜結束時進行兩次額外的叩頭(阿拉伯語:سجود السهو羅馬化:Sujud as-Sahw)來補償,時間點依不同教法學派而定,可能在 taslim 前或後[42]

Remove ads

集體禮拜

集體禮拜(jama'ah)被認為比個人獨自禮拜更具社會與靈性效益[43]。多數遜尼派學者認為集體履行義務禮拜是推薦(mustaḥabb)行為,但非強制義務;少數觀點則認為其為義務[44]

集體禮拜時,人們排成整齊的橫列,跟隨一位伊瑪目進行。伊瑪目應在古蘭經知識、行為、虔誠與公正方面優於他人,且為群眾所信任[45]。禮拜方式與個人禮拜相同,參加者跟隨伊瑪目的動作[46]。兩名同性別者一同禮拜時,伊瑪目在左,另一人站在其右[來源請求]

當禮拜者包含男女時,由男性擔任伊瑪目。在此情況下,主流伊斯蘭教法學派一致禁止女性擔任伊瑪目[47]。此問題雖有爭議,但多基於對某條聖訓的不同解讀。若參加者全為女性或未成年兒童,則可由女性領拜。

禁止禮拜的地點與時間

禁止在墓地和廁所進行禮拜。此外,以下三個短暫時段也禁止禮拜:晨禮後至日出前、正午前後一小段時間、以及晡禮後至日落前。此禁令旨在防止太陽崇拜[48]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