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腫瘤生物學

医学期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肿瘤生物学
Remove ads

腫瘤生物學》(英語:Tumor Biology)是經同行評審開放獲取醫學雙月刊,主要收錄腫瘤靶向性腫瘤標誌物方面的研究,也涉及與此相關的其他腫瘤學臨床研究和實驗。[1][2][3][4]期刊於1980年建立,原名《腫瘤發育生物學與藥物》(Onco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1984年更為現名。期刊由國際腫瘤和生物標誌物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ncology and BioMarkers)擁有,是該協會的官方期刊。[5][6]期刊最初由瑞士出版商卡爾格英語Karger Publishers出版,2010年起轉至德國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7]2016年12月再次轉至美國賽吉出版[6]期刊總編輯為波蘭華沙居里研究院英語Curie Institute, Warsaw免疫學系主管馬格達萊娜·傑克林斯卡(Magdalena Chechlinska)。根據科睿唯安期刊引證報告,該期刊2016年的影響因子為3.650。[8][9]2017年4月20日,《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下2012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107篇論文,原因是這些論文在同行評審中偽造了專家審查意見。此次撤稿創下世界正規學術期刊一次性撤稿數量的紀錄。[4]

快速預覽 學科, 語言 ...
Remove ads

編輯

1980至1983年間,《腫瘤生物學》成立之初,美國拉霍亞癌症研究基金會英語桑福德·伯納姆·普利比斯醫學研究院威廉·H·費什曼英語William H. Fishman與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平井秀松教授共同擔任期刊總編輯。1984年,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英語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的A·門羅·內維爾(A. Munro Neville)出任期刊總編輯,隨後德國弗賴堡大學薩賓娜·馮·克萊斯特(Sabine von Kleist)於1995年接任。[10]1999年,馮·克萊斯特卸任後,瑞典于默奧大學托里尼·斯第奇布蘭德(Torgny Stigbrand)上任成為期刊總編,[11]直至2017年5月期刊出現醜聞時仍然在任。[12]

2017年5月,《腫瘤生物學》大規模撤稿後,《科學》期刊在調查中發現期刊在公開的編委會名單中涉嫌造假。其公開的編委會名單中包含的德國諾貝爾獎得主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等多名科學家與期刊並無關聯。楚爾·豪森向《科學》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出現在這一名單中,亦沒有評審過期刊的稿件;亦有科學家自編委會離職後仍出現在名單中;甚至在2016年的編委會名單中還收錄了已經於2014年逝世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專家曼弗里德·拉傑斯基(Manfred Rajewsky)。[12]2018年,波蘭華沙居里研究院英語Curie Institute, Warsaw免疫學系主管馬格達萊娜·傑克林斯卡(Magdalena Chechlinska)出任期刊新任總編輯。[9]

Remove ads

撤稿和除名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宣布撤下《腫瘤生物學》中107篇論文,這些論文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間,因在同行評審中偽造專家審查意見而遭撤稿。這一事件創下世界正規學術期刊一次性撤稿數量的紀錄,亦使得《腫瘤生物學》成為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期刊中撤稿總數最多的一部。[4][13]這些論文在投稿時向編輯推薦了該領域的著名專家作為論文的評審人,之後投稿者使用假冒的郵箱地址,冒用這些專家的名義向編輯提交了虛假的同行評審意見。期刊編輯誤認為論文已經通過專家的同行評審,便予以刊發。[4][13][12][14]

這107篇論文全部有中國研究人員參與,在中國科研界引起巨大反響,中國科技部等機構隨即展開調查,對存在過錯的涉事人員採取處罰。[6]科睿唯安隨後宣布《腫瘤生物學》不再滿足其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標準,SCI科學引文索引自此將這部期刊除名。期刊自2017年7月19日之後發表的文章將不再收錄於Web of Science數據庫。[15][16]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