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胡慶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胡慶育(1905年5月27日—1970年12月23日),廣東三水南邊社滘胡家村人,中華民國外交官,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常務及政務次長,為葉公超副手。1952年,與外交部部長葉公超為正副代表,同日本議訂中日和約

生平

父彤恩為七品小京官。慶育出生於北京,幼承庭訓,年17歲始就外傅。22歲匯文中學畢業後,就讀於燕京大學(曾轉讀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一年)。26歲胡慶育自燕京大學法學系畢業。1931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舉行了轟動一時的第一屆高等考試,其籌備日期之久,動員人力之廣,遠遠超過了清末「洋進士考試」與北洋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試」。朱雷章周邦道和胡慶育分別考取前三名,榮獲考試院長戴季陶表揚。因法官考試、高等文官考試及外交官考試均屬優秀,慶育遂選入國民政府外交部,先在法務科工作,後任國際聯盟科科長。1941年起,在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歷任秘書、一等秘書暫代館務。1947年出任外交部條約司司長。1949年擢至外交部常務次長,次年又任政務次長。1952年,與外交部部長葉公超為正副代表,同日本議訂中日和約。1953年出任中華民國駐阿根廷大使。1957年任第一任中華民國駐烏拉圭公使。1959年任受聘外交部顧問兼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每有外交要案,台灣當局多所諮詢,又屢次奉派出席國際會議,同時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1969年任海牙常設公斷院公斷員。1970年在台北逝世,安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1][2][3]

Remove ads

著作

胡慶育日常以詩詞自遣,尤好倚聲。其翻譯和著作有《法學通論》、《蘇聯政府與政治》、《戰後社會主義的新發展》、《慶育吟草》、《慶育詞稿》、《獨裁制研究》等行世。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