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般若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般若经
Remove ads

bo1je5(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1],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經典,其中部分經典位於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經書之列。般若梵語是「智慧」的意思,與世俗的智慧不同,它專指佛陀開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來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經核心思想,是空性慈悲。空性在於體驗到「一切皆空,不可得」,慈悲在於強調超度有情眾生的利他精神和種種方便。這二者是般若經乃至大乘佛教體系的兩根支柱,缺少對空性的體悟,或者缺少普渡眾生的心願與實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經的歷史

般若經的結集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公元十世紀。學者愛德華·孔茲把般若經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2]

  1. 原始階段,最早的般若經《八千頌般若》首先誕生。這個階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在印度處於安達羅王朝時期。佛學家也認為它是最早的大乘經之一。因為,般若經典和其他大乘經相比,更明顯具有巴利經典所採取的對話方式。這種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經特徵的。而且般若經中的佛陀通常與祂的弟子,如須菩提、滿慈子、舍利弗對論佛法,在其他大乘經中,與佛對話的,更多的是菩薩。
  2. 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般若經的篇幅不斷擴充,從八千頌擴展到一萬八千頌,二萬五千頌乃至十萬頌。在二到三世紀的龍樹時代,就已經有了大品般若經和小品般若經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兩萬五千頌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頌的版本,二者篇幅詳略不同,但內容相近。
  3. 濃縮階段,有兩種濃縮方式,一種是把長篇的般若經用散文的方式壓縮,形成了《金剛經》、《心經》這樣的作品;另外一種方式是用詩頌總結經文的奧義,《現觀莊嚴論》就是這樣被創作出來的;
  4. 密教階段,這期間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因此具有新特點的般若經也隨之應運而生。這樣的經典以《理趣般若經》為代表。這些經典以中觀瑜伽行派的思想作為其理論基礎,而實踐上則採用各種咒術和儀軌。
Remove ads

般若經列表

Thumb
十一世紀蘭札文梵語《八千頌般若經》(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貝葉。

僅存於漢語大藏經中的單行經典

更多資訊 朝代, 譯者 ...

僅存於藏語大藏經中的單行經典

更多資訊 經名, 地位 ...

心經

更多資訊 漢譯年代, 漢譯譯者 ...

漢藏兩地大藏經共有的其他單行經典

更多資訊 漢譯年代, 漢譯譯者 ...

玄奘譯《大般若經》中諸會與梵藏對應經典

更多資訊 漢譯經典簡稱, 單行本譯出年代 ...
Remove ads

釋論

詳細解釋《般若經》的論,在漢地有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藏地則有傳為彌勒菩薩所作的《現觀莊嚴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