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藝術聯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傳統上,「藝術聯覺」(Synesthesia in art)一詞包含在視覺音樂、音樂視覺化、視聽藝術、抽象電影與跨媒體領域中廣闊的藝術試驗,探討的是感官的同時運作,例如視覺與聽覺。聯覺一詞源於希臘σύν(syn),意即「共同」;與αἴσθησις (aisthēsis),意即「感覺」。在聯覺的探討上,藝術觀點已流傳久遠,和現代神經科學上的聯覺既有類同亦有鴻溝。(Campen 2007,Jewanski & Sidler 2006年,莫里茨2003年、1999年、1999年、1999年,Gage 1994,1999) 舉例來說,兩者在研究脈絡、選擇的聯覺類型與定義上皆不相同。神經科學將聯覺定義為:在缺乏該類感官刺激下,激發的感知經驗;藝術領域則大多將其定義為:對二或多個刺激,自發性的感知為單一個完形的經驗。(Campen 2009)。 根據上述緣由,當進行科學研究時,藝術上的聯覺應和神經科學上的聯覺區分開來。聯覺並不限於從事藝術或音樂者,上個十年,已有科學方法證明一般人也會聯覺。但要研究此一科學方法出現前的藝術家,就必須分析解讀其傳記或自傳,近年興起對過往藝術家康丁斯基及斯克里亞賓(Scriabin)神經聯覺的討論,便是一例。(cf. Jewanski & Sidler 2006, Ione 2004, Dann 1999, Galeyev 2001)。聯覺藝術一詞亦可指稱以聯覺創作出來的藝術,或可以激發一般觀者聯覺體驗的藝術。
Remove ads
歧義
討論藝術聯覺時,應注意下面兩種涵義的辨別:
- 創作者以他們自己的聯覺感知創作出的藝術(Art by Synesthesia)
- 意圖激發普羅觀眾(通常不會聯覺)聯覺的藝術
這兩個定義互不相斥,因為聯覺者的創作也可能激發觀者的聯覺經驗。但並非所有的聯覺藝術都能準確地反射其聯覺經驗。想了解其他聯覺者藝術家或在作品中嘗試聯覺設計的藝術家,請看[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聯覺者的創作
當代的幾個視覺藝術家曾深入探討聯覺在他們的創作歷程中所發揮的助力[1]
卡羅爾·斯蒂恩(Carol Steen)經驗過多種形式的聯覺,包括「字素→顏色」、「音樂→顏色」,與「觸覺→顏色」的聯覺。她最常在藝術創作中使用的是「音樂→顏色」與「觸覺→顏色」聯覺。過程中她常需試着捕捉、揀選與轉化這些聯覺體驗到畫作中。以下斯蒂恩描述一次針灸療程中的聯覺經驗是如何促成她創作畫作《視覺》(Vision)的:
「多年前的某天,我在做針灸治療,背部平躺在床上,身上插滿了針。我閉眼並集中注意力開始看,我常常這樣子做,希望可以看到一些神奇的東西。不過這種事不常發生,有時我看到的東西既不有趣也不美麗。躺在那兒時,我看着閉上眼後柔和波動的黑色背景,有很亮的紅色將它刺穿並在天鵝絨般的濃烈黑暗中成形。一開始的紅是一小點的強烈顏色,然後急速的擴大,將黑色驅逐開去。我又看見了綠色的形狀在紅色中出現並在紅跟黑的領域中移動來去。這是我第一次將我看到的視覺印象如實的畫下來...」
— 藝術家卡羅爾·斯蒂恩。回想促成創作《視覺》的經驗。[1]
Remove ads
意圖激發聯覺體驗的藝術
試着在普通觀眾中喚起類似聯覺經驗的藝術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迪士尼影片幻想曲了,只是我們無從得知這是不是有意為之的。另一個經典名例則是色彩管風琴(color organ)。色彩管風琴會隨着音符射出各色的光,帶給觀眾們聯覺的體驗 (Campen 2007, Jewanski & Sidler 2006).
在1920年代進行創作的康丁斯基雖然不一定是聯覺者,但他的聯覺藝術卻聲名遠播。康丁斯基有一套確立的系統,描述顏色與特定某些樂器音色間的相應關係,他的許多畫作與舞台設計皆奠基於此。不過康丁斯基本人宣稱這套系統並無「科學的」基礎,而是揉合他的個人感受、現行的文化觀感、及神祕主義所孕育出來的。 (Kandinsky 1994 ; Dann 1998; Riccò 1999,第138–142頁 Jewanski & Sidler 2006, Campen 2007).
歷史
對聯覺的興趣至少是希臘哲學一樣古老。經典的哲學家問及的問題之一是:音樂的顏色(chroia我們現在稱之為音色)是否是一個可以量化的物理特性(2007,計1994年Campen Ferwerda & Struycken 2001,Jewanski 1999)。第一個測試聲音和顏色之間的對應的已知實驗,是由16世紀末的米蘭藝術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進行的,他徵詢了在布拉格魯道夫二世的宮廷音樂家,創建一個新的實驗:試圖讓伴隨音樂顯示顏色,。他決定在一種叫大鍵琴的鍵盤樂器上放上紙畫的不同彩色條(Gage,1994)。找到一個數學系統來解釋音樂和色彩之間的關係,既有靈感又有沮喪的藝術家和科學家貫穿着這個世紀。
十七世紀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嘗試解決這問題,假設音樂律調與色彩律調有着共同的頻率分布過程(邏輯),他試圖將聲音的振幅到離散的光波整合、關聯起來,根據艾薩克·牛頓的假設,色彩光譜的白色光的分布類似這音樂律調的八度音階內的分布,據此他確定了七個離散色光的成立,並且能匹配一個八度音階內的七個離散的音調。(Campen 2007,Peacock 1988)。
Remove ads
在19世紀後半期,傳統的音樂繪畫開始出現並影響了當時的象徵主義畫家(Campen 2007, Van Uitert 1978)。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一個被稱為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的德國藝術家團體從事着聯覺的實驗,這是一個有畫家,作曲家、舞蹈演員和戲劇製作人組成的複合群體。該組織專注於藝術手段與藝術作品的內在聯繫與統一(Gesamtkunstwerke)(Von Maur 2001, Hahl-Koch 1985, Ione 2004)。
康定斯基的聯覺理論,所著小冊起《藝術的精神》(1910),幫助形成這些實驗的基礎。他認為聯覺是不同意識形式間的換位經驗,和諧的音樂是其共同的基礎(康定斯基1910年,Duchting 1996)。康定斯基並不是唯一在這一時期對聯覺感知有興趣的藝術家。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一項藝術活動研究顯示,幾乎每一個進步或前衛的藝術家都對音樂和視覺藝術的相通之處表現出興趣。現代藝術家們嘗試用多感官感知,如:音樂和電影的同步運動(Von Maur 2001, Heyrman 2003)。
Remove ads
參閱
參考文獻與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