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聯國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聯國徽
Remove ads

蘇聯國徽(俄語: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ерб СССР / Gosudarstvennyiy gerb SSSR [註 1])啟用於1923年7月6日,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

快速預覽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徽, 版本 ...

歷史

第一版(1923-1936)

Thumb

第一版蘇聯國徽的計劃在1923年7月6日的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CIK)第二次會議上通過,同年9月22日完成全部設計[1]。其設計在1924年蘇聯憲法中有明確規定:「蘇聯國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鎚子與鐮刀組成,周圍環繞着麥穗,寫有六種文字(俄文烏克蘭文白俄羅斯文格魯吉亞文亞美尼亞文阿塞拜疆文 [註 2])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國徽頂部有一顆紅星。」

第二版(1936-1946)

Thumb

根據1936年蘇聯憲法,蘇聯由11個共和國組成。因此這一版與前一版的主要不同之處即是十一條絲帶上用十一種語言寫着蘇聯國家格言。同時,俄語作為全聯盟的通用語言,其所書標語從左側的絲帶移至中央。

第三版(1946-1956)

Thumb

蘇聯加盟共和國在蘇德戰爭之前不久增加到16個,但國徽直到戰後才反映出這一變化。根據1946年6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做出的決定,國徽上體現所有16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國家格言在16條絲帶上以16種文字寫成(增加了愛沙尼亞文拉脫維亞文立陶宛文摩爾多瓦文芬蘭文),另外阿塞拜疆文土庫曼文烏茲別克文塔吉克文哈薩克文吉爾吉斯文格言因從拉丁字母改用西里爾字母而更新。[1]

第四版(1956-1991)

Thumb

1956年,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這一調整很快反映在國徽上[1]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6年9月12日規定,去掉國徽上的芬蘭文絲帶[2]

另一處小修改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8年4月1日對白俄羅斯文的微調[2]

絲帶上的文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如下:

更多資訊 左側, 右側 ...
Remove ads

描述

國徽表現了蘇聯傳統的錘子與鐮刀地球上的紅星,以及用蘇聯各社會主義共和國語言寫成、按憲法提及的順序倒排的蘇聯國家格言纏繞的兩束麥穗。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和蘇聯自治共和國均有自己的國徽,且受到蘇聯國徽很大影響,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徽亦是如此。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