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英厄·萊曼

丹麦地震学家、地球科学家(1888-199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厄·莱曼
Remove ads

英厄·萊曼,或譯為英格·雷曼丹麥語Inge Lehmann,1888年5月13日—1993年2月21日),丹麥女性地震學家暨地球科學家。1936年發現了地球地核不為單一熔融球體,而為擁有物理狀態相當不同内核與外核兩層[2](證實5150公里深處存在着外核與内核的界面),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3] 萊曼被認為是地震學研究領域中女性和科學家的先驅。[4]

快速預覽 英厄·萊曼 Inge Lehmann, 出生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和教育

萊曼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厄斯特布羅[5]她的母親為家庭主婦伊達-索菲-托斯勒夫Ida Sophie Tørsleff,1853年-1911年),她的父親是實驗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喬治·路德維克·萊曼Alfred Georg Ludvik Lehmann,1858年-1946年),是丹麥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先驅。 萊曼家族起源於波西米亞;丹麥分支包括律師、政治家和工程師。英厄·萊曼的祖父鋪設了第一條丹麥電報線路(1854年),她的曾祖父是國家銀行行長。她外公漢斯·雅各布·托斯萊夫來自一個古老的丹麥家族,每代都有一位牧師。托斯萊夫家族的成員是著名的公共領袖和婦女權利運動積極分子。英格的表親曾擔任貿易部長、丹麥婦女協會主席和丹麥女童子軍領袖。她的妹妹西格妮是一位單身母親,後來成為一名頗受歡迎的學校督學。[6]

1904年,萊曼的父母將她和妹妹送入了Fællesskolen學校。這是一所自由進步的學校,為男孩和女孩提供相同的課程,這在當時並不常見。[6]這在當時的大多數學校都是男女分開教育的,因此並不常見。性別隔離的原則對以教育為導向的女孩來說更為嚴重。人們認為,讓女孩在整個青春期都處於精神疲憊的狀態是有害的。人們認為男性在生理上更適合這類活動,因此可以參加高中入學考試,並在15歲開始接受高中教育,而女性則不允許這樣做。這項政策一直有效到1903年。[6]

這所學校的領導者是尼爾斯·玻爾的姨母漢娜·阿德勒丹麥語Hanna Adler (Hanna Adler) ,她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女學者,也是性別平等的堅定信徒。[7][8]

其於尼爾斯·玻爾姨母漢娜·阿德勒教導下接受基礎教育。據萊曼所述,其父親與阿德勒為影響其智力發展最重要兩個人。於完成基礎教育後,萊曼於身體狀況不佳情形下,斷斷續續地於哥本哈根大學劍橋大學修讀數學。

漢堡大學學習數學一段短時間後,她於1923年接受哥本哈根大學精算學教授J.F. Steffensen的助理職位[9]

萊曼有一個妹妹Harriet,她後來成為了一名演員。英厄·萊曼成年後一直獨自生活。她在1917年3月解除了婚約,並決定繼續未婚,以追求學術生涯,這在當時並非不尋常的選擇。[10][11]

Remove ads

事業

Thumb
對萊曼不連續性的現代理解:三個構造省近地表的地球中地震S波的速度: TNA = 北美構造區 SNA = 北美盾狀區 和 ATL = 北大西洋。[12]

於保險業工作數年後,1925年, 萊曼被指派擔任地震學家Niels Erik Nørlund研究助理。她對他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自學。1927年,她被選為丹麥的代表,出席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在接下來的四十年中,她又八次擔任此職務。1928年,萊曼獲得地震學科學碩士學位,同年她被任命為丹麥大地測量研究所(Geodætisk Institut)地震學部門的主管。[13] 在這個職位上,她負責監督三個地震觀測站的運作,其中兩個位於格陵蘭。她親自操作位於哥本哈根的地震觀測站,並根據其讀數撰寫報告。雖然這不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但萊曼也在該設施從事研究工作。

1929 年,萊曼研究了襲擊新西蘭南島的麥奇生地震英語1929 Murchison earthquake 。她分析了地震數據,發現在俄羅斯城市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伊爾庫茨克記錄到了振幅很大的波,這兩個地方都是意想不到的。在查看了地震數據後,萊曼注意到地震會向外發射波,這些波被稱為地震波。這些波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是因為有理論認為S波和一些P波會被地核偏轉,從而形成一個陰影區,波無法穿過。而這些波似乎穿過了那個區域到達了俄羅斯。這使她發現地球中心有一個由固體物質組成的球形核心。

萊曼一篇論文標題為不引人注目「P」,於該論文中其首先提出P波於到達地球內核區會因為折射會莫名出現陰影區原因[14]。這項解釋於之後二到三年內被其他居領導地位地震學家賓諾·古登堡查爾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哈羅德·傑弗里斯等人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德國佔領,使萊曼工作受到阻礙,並使其與國際地震學界聯繫受到影響。

萊曼於1953年從丹麥研究所退休,其於該研究所任職最後幾年與同事關係不合,部分原因可能為其沒有耐心應付能力不如其同事。之後萊曼於美國居住數年,並且研究地殼地幔

在美國期間,萊曼與莫里斯·尤因英語Maurice Ewing弗蘭克·普雷斯英語Frank Press合作,對地殼上地幔進行了研究。在研究期間,萊曼發現了另一個地震波不連續面,該不連續面位於190到250公里深處,並命名為「萊曼不連續面」作為對其尊敬[15]。地球物理學家曾寫下:「萊曼不連續面為被一位掌握了『黑色藝術』的大師,通過對地震記錄的嚴格審查發現了它,而這種『黑色藝術』是任何計算機技術都無法完全取代的」(Lehmann discontinuity was discovered through exacting scrutiny of seismic records by a master of a black art for which no amount of computerization is likely to be a complete substitute...)[16]

1961年至1967年,萊曼還參與了國際地震中心的創建。

萊曼於1993年過世,葬於哥本哈根附近[17]

Remove ads

榮譽與獎項

萊曼因為她傑出的科學成就而獲得許多榮譽:

  • 1960年哈利·奧斯卡·伍德獎。
  • 1964年埃米爾·維舍特獎。
  • 1965年丹麥皇家科學和文學院金質獎章。
  • 1938和1967年獲得Tagea Brandt Rejselegat
  • 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8]
  • 1971年威廉·鮑威獎,是該獎首位女性得主。該獎項是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最高榮譽,授予對地球物理學研究做出基本貢獻的科學家。
  • 1977年美國地震學會獎章。

此外,萊曼於1964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1968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博士。並且是許多學會的榮譽會員。

命名事物

  • 小行星5632命名為 Ingelehmann[19][20]
  • 1995年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成立英厄·萊曼獎章,該獎章授予「對地球的地幔和地核結構、組成成分和動力學的了解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於1997年首次頒發[21]

紀念

2015年5月13日,Google將其網站的標誌改為剖開成兩半、露出地幔及地核的地球,以紀念英厄·萊曼127歲誕辰[22]

著作

  • Lehmann, Inge (1936): P. Publications du Bureau Central Séismologique International A14(3), S.87-115

參見

參考資料

相關傳記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