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茶葉悖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茶葉悖論描述的現象是茶葉在茶杯中的茶當被攪動後,茶葉回游到杯底的中央,而非預想的在螺線型離心力作用下被推動到杯底的邊緣。最初的解釋來自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26年一篇用於解釋河岸侵蝕問題(拜爾定律)的論文。[1][2]
解釋
攪動液體使其在杯中旋轉,為了維持這個旋轉運動必須對液體提供向心力(類似於用繩子拉着小球做圓周運動,必須有繩子的張力作為小球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於是液體的表面形成了外圍高、中心低的形狀,這樣液體中外圍的壓力較大,中心的壓力較小,這個壓力差,準確地說叫壓力梯度,提供了液體所需的向心力。如果全部的液體像一個固體一樣整體旋轉,那麼壓力梯度提供的向心力可以等於液體旋轉所需的向心力,達到一種動態平衡,液體既不會向內運動也不會向外運動。
然而,靠近底部的液體由於與杯底的摩擦而速度減慢,這被稱為邊界層或更確切為埃克曼層[3] [失效連結]。在這些地方由於速度的減慢,向內的壓力梯度比向外的旋轉慣性要大,因而壓力梯度力佔據主導,底部產生了一個向內的流動。向上一些的地方,液體則流向外側。這個二次流沿底部流向中央,然後向上,然後向外,在邊緣附近向下。它把邊緣外部的茶葉聚集到中央,由於茶葉的重量無法上升,所以它們停留在底部中心。結合旋轉的主流的作用,這些茶葉將沿底部向內螺旋。[1][2]
Remove ads
應用
參見
- 拜爾定律
- 埃克曼層
- 二次波流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