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榮譽聖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榮譽聖殿 (德語:Ehrentempel)是德國慕尼黑的兩座建築,由納粹黨在1935年建造,安葬在啤酒館政變中死去的十六名納粹黨黨員的石棺。1947年1月9日,榮譽聖殿的主體建築被美國軍隊摧毀,作為去納粹化的一部分。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3年11月8日) |
1933年11月8日,希特拉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政變開始的地方)發表演講,第二天,在統帥堂東側,揭幕了一個小紀念碑,下面有一塊牌匾,兩名警察或黨衛隊成員在紀念碑基座的兩側站崗,要求經過的路人行納粹禮再走。如果要避開紀念碑,避免行禮,可以選擇附近一條小的後街,戰後被稱為「逃避者巷」(Drückebergergasse)[1]。
Remove ads
啟用典禮
由於希特拉發動長刀之夜的清算行動,因此在1934年的周年紀念日,並沒有舉行紀念行軍。次年的11月8日,政變烈士的遺骨從墳墓里挖出來,安葬到統帥堂的16個塔下面,塔上刻有他們的名字。第二天,遺骨從紀念碑的台階抬下來,放在車上,蓋上國旗,通過兩旁擠滿了群眾的街道,前往在國王廣場由保羅·路德維希·托洛斯特新建的榮譽聖殿,有400根柱子,頂部是永恆的火焰。老兵們將沉重的石棺慢慢放置到位時,旗幟降下。榮譽聖殿的兩棟建築物,分別安葬了八名烈士的石棺,石棺上面刻着他們的名字。
這場運動的烈士們安葬在厚重的黑色石棺中,屋頂敞開,暴露在雨水和陽光之下。1944年,大區長官阿道夫瓦格納中風去世,安葬在兩座聖殿之間的草地,距北聖殿只有數米遠。
在榮譽聖殿,參觀者必須保持安靜,不許戴帽,不許兒童跑到聖殿中心。榮譽聖殿用石灰石建造,只有屋頂使用了鋼和混凝土,以及蝕刻玻璃馬賽克。現在僅存的部分是聖殿的底座,尺寸為70英尺(21米),每根柱子間隔23英尺(7.0米)。石棺的總重超過2,900磅(1,300公斤)。
Remove ads
戰後
1945年7月5日,美國佔領軍將遺骨從榮譽聖殿中取出,聯繫他們的家屬。他們可以選擇將親人埋葬在慕尼黑的無名墓地、家族墓地,或將無人認領的屍體火化,這是在德國戰敗後對納粹成員常見的安葬做法。
建築物的柱子,用於製造市政公交車的剎車蹄片,以及用於重建在戰爭中被毀壞的美術館。石棺遭融化,送往慕尼黑電車公司,用作焊接材料,修復在戰爭中被破壞的鐵軌和電線。
1947年1月9日,建築物的上部被炸毀,中心部分隨後部分被埋,但經常充滿雨水,形成了一座天然紀念物。當德國重新統一後,曾有計劃在榮譽聖殿的舊址開設紀念性的啤酒花園,餐廳或咖啡館,但由於遺址上生長的植被,計劃受阻。因此,聖殿沒有遭到徹底破壞,基座仍然保留,位於Briennerstrasse和Arcisstrasse的拐角處。在1947年到1990年之間,建築物下面的地下室被發現。2007年掛了一塊小牌子加以說明當年的事件。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