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蛤蜊兵營

位於臺灣彰化縣線西鄉線西村的建築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蛤蜊兵營map
Remove ads

蛤蜊兵營,位於臺灣彰化縣線西鄉線西村,原為海防營舍,1960年代作爲退伍軍人的蛤蜊養殖場宿舍區,2007年重整活化。

快速預覽 線西蛤蜊兵營, 別稱 ...

歷史

由來

Thumb
蛤蜊兵營入口與毋忘在莒勒石

線西鄉原為登陸北彰化必經道路[1],1949年便設有駐軍[2],負責海防的警總便在此設立海防部隊營房[3]。入口處僅一條約三公尺的小路進入[4],還設碉堡[5]。營區佔地二公頃[4][6],其中東側宿舍土地原先就是海堤用地[7]。該區屬於高度管制區,連線西當地人都不能任意進入[2]。隨着海防範圍向外海推出去,此營區失去海防作用[3]

從此處往鹿港方向有塭仔港,是附近鄉鎮民眾購買新鮮魚貨的所在[8]。1962年,退輔會為經營彰化水產養殖場來養文蛤,安排外省退伍軍人進駐,並建每棟十五坪大的水泥房舍,此後該處稱為「蛤蜊營」[9]。每間屋內都有臥室、浴廁、廚房格局[10]。當時,遼寧籍的老兵劉仲理從班長退役後,就服從輔導就業,從台北市轉進來此,由水產養殖技術員教授養文蛤苗[11]。劉仲理以總幹事身分,與同伴建立毋忘在莒精神堡壘作團結一致的象徵[9][12]。因有房子棲身、又有事業可做,退伍軍人們有人結婚生子,人口數也因此大幅成長,最盛時期有卅餘戶、五十多口[3]

附近居民表示增設蛤蜊養殖後,一批退除役官兵在此養殖經管,自給自足,但營區門禁森嚴,罕見外人進入[10]。這些退伍軍人因接受軍事化管理,依然穿着軍服,遂被地方民眾通稱他們為「蛤蜊兵」[4]。線西鄉公所職員黃朝祝回憶,早年他受軍方委託任務進入該區時,此處年邁的退伍老兵都會站在路邊目送他[2]

Remove ads

荒廢

Thumb
廢棄宿舍

1975年後,濱海地區成為海埔新生地,海水難以進入便養殖無法繼續,導致退伍軍人紛紛遷離自謀生路[9]。此處成了遊民的棲身處,甚至有當地鄉民舉家搬到營房來住免費的房子[3]。1977年,此處登記為特定農業區水利用地,屬台灣省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管理,後轉為第四河川局管理[7]。之後,文史工作者李漢鵬說一些房舍已拆除消失,僅留有十一棟[13]

2000代初,蛤蜊兵營僅存郭、盧、張、劉姓榮民等與他們的妻子居住[3]。2003年6月16日,鄉長黃弘耀表示,他將向縣府爭取經費,使此一荒廢已久的海邊神秘地成為線西新景點[4]。8月21日,建國技術學院翁慶隆等七位教授在線西鄉長陪同下來此踏勘,建議將此營區改作風力發電風場[14]。10月8日晚,舊宿舍突然發生火災,由居住當地的劉仲理發現,通知消防車滅火,才未波及一旁房舍[9]

活化

Thumb
修復宿舍

2004年3月24日,鄉公所與相關單位會勘用地[7]。鄉長黃弘耀和秘書楊素季原先規劃以約新台幣九百萬元經費,來恢復昔日的蛤蜊池、宿舍作為鄉土特產賣店,並在入口裝大型的風車以吸引觀光客前來[4]。此計劃僅獲縣府支補助新臺幣五十萬元規劃費[5]。地方政府先將蛤蜊兵營三棟宿舍,整修作為藝術家駐村的工作室[15]

2007年1月20日,整修後開放[16]。10月15日,鄉長蔡麗娟前往後表示,請文化局評估是否可列入歷史建築[17]。12月7日,審議委員通過將蛤蜊兵營等列為彰化縣文化景觀[1]。整修後,地上權依然屬退輔會[18]

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全線完工之際,鄉長蘇韋峻任內曾向交通部爭取設立線西服務區,以串連附近的蛤蜊兵營、塭仔漁港、肉粽角沙灘、在地觀光工廠等來作觀光發展[19]。日後,像是層層向後延伸的窗台照,成爲來客喜歡的取景[13]。 到2022年,已百歲的劉仲理依然與妻子住在蛤蜊兵營旁[12]

Thumb
層層窗台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