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裴义理
美国美北长老会传教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裴义理(Joseph Bailie,1860年7月11日—1935年11月15日[1]),又译约瑟夫·培黎[2]、约瑟夫·贝利,是一名美国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加拿大籍美国人,生于爱尔兰。他是近代中国农业教育与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结识了张謇、路易·艾黎等人,热衷慈善事业,曾参与创办金陵大学农林科(后发展为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人物,并倡议设立中国首个植树节[3][4]。但其偏执的个性也限制了其实际成就[5]。

生平
裴义理于1860年出生于北爱尔兰安特里姆,其父为威廉·培黎,1888年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学习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学习神学。1890年,受美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North)派遣,他前往中国传教,最初在苏州长老会供职,在阊门外上津桥租房布道,又在城内郡庙讲授英语。1891年结婚,育有三女。1899年至1901年,他被聘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教习和慈禧太后宫廷中的英语教师[6],开始接触中国社会与文化。
1910年,裴义理应聘为金陵大学担任高等数学教习[7],定居南京。他不仅教授数学,还逐渐从宗教传播转向农业改良和社会救济事业。1911年发起成立中国义农会(华洋义赈会)[8]。1911至1918年,参与中国垦殖与移民计划,在安徽来安、吉林建立了定居点。1914年创办金陵大学农科,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始。1915年,又在中国倡导成立植树节[3]。1928年,结识路易·艾黎。1935年自杀。
Remove ads
农业与林业事业贡献
创办金陵大学农科
1914年,裴义理向金陵大学提议,仿美国农业大学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农业教育机构——金陵大学农科,采用半工半读制度培养实用型人才。次年又增设林科,1916年合并为农林科,裴义理任首任科长。这是中国现代高等农业和林业教育的开端。初创时期经费拮据,但裴义理带领团队精打细算、认真教学。从办学起到抗战开始,毕业生约1200余人,占全国高等农业学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全国农业机关都有农学院的学生[4]。
不过,裴义理本人缺乏正规的农林业知识,他仅有在爱尔兰农场的童年经历和神学背景。但他极力倡导实践和田间劳动,改变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并聘请了芮思娄(John Reisner)等少数拥有农业学位的外国专家负责具体教学工作[5]。

1911年,豫东各地荒旱,大量灾民涌入南京。裴义理联合江苏、安徽地方士绅发起成立“中国义农会”,主张“以工代赈”,组织灾民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并传授农业技术。1913年,孙中山在金陵大学领衔在义农会呼吁书上签名,并批准拨给紫金山、青龙山荒地4000亩作为义农会[9]垦荒造林之用。不仅解决了部分灾民生计问题,也为南京东郊绿化打下基础[3]。
1911年江皖水灾,裴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张謇,讲述了“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后成立了 “中国义农会”,得到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等民国要人的帮助[9][10][11],由华洋董事组成董事会,故又称 “华洋义赈会”。
Remove ads
1915年清明节期间,裴义理乘火车赴上海途中,发现民众扫墓时有在坟地植树的传统习俗(“不树者,无椁”)[7]。他由此受到启发,致信北洋政府农业总长张謇,建议在全国推广清明节前后植树活动。1915年,张謇亲赴南京主持由裴义理组织的赈灾植树典礼。[7]同年,北洋政府采纳其和凌道扬、韩安的建议[12],通令全国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13],此为中国植树节之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植树节日期改为3月12日,以纪念孙中山逝世。
张謇和裴义理两人因1911年江皖水灾赈济工作结识,张謇在担任农商总长期间,不仅批准扩大紫金山林场范围,还给予经费与人员支持。一名外国人如此热心于赈济中国灾民和农林事业,令张謇敬佩。即使在裴返回美国之后,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交流教育理念与社会改革经验。张謇于1925年9-10月间给裴的回信中,可见二者感情:
义理先生大鉴:
久不晤谈,良亦相念。忽得手书,敬悉在美为华学生多方介绍学业之事。仆为诸生感荷,宁有涯涘?
尊论就工厂立学校易,就学校立工厂难。是诚明乎世界社会经济教育之原理,何止中国?敬佩,敬佩!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互相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现尚可勉力支持。余如师范、农科大学、商业、医学等校,虽仍求助于各实业公司,对外界则不予不取,而各公司之担负则亦甚重矣。
执事拟来通一谈亦好,敝邑各学校、各公司亦正拟请教也。何日可来,先电示。复请大安!
直至晚年,张謇仍为裴义理所托之事奔走协调,处理义农会内部问题[7]。
Remove ads
赈济工农和工合先声
裴义理一生致力于改善中国农民生活条件。1920年,山东大旱成灾,他引导了大量鲁民出关,在吉林一带定居。
1920年,英美工党排斥华工,裴义理亲自游说,拜访大量公司的董事和工厂经理[1],使福特等英美工厂相继同意中国学生实习。四五年间,留美学生受他帮助的约几百人。抗战中,这些学生都为中国工合事业作出了贡献,如刘广沛、林福裕、吴去非、毛北屏、黄小民、译锦韬和梁士纯等[4]。
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裴义理返回美国。1933年第三次来华,在安徽和县任法院顾问,推行育林计划,育苗300万株。但由于健康恶化,他于1934年回国治疗,1935年11月15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14]因病痛困扰而自杀,享年75岁[4]。
纪念与评价
裴义理去世后,金陵大学师生感念其贡献,将1925年建成的农学院大楼命名为“裴义理堂”(现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楼)。他倡导的植树造林理念深入人心,直接影响了如今紫金山的茂密林木和中国植树节的确立与推广[15]。施思明曾致函字林西报,代表旅英中国学生和英国归国留学生表示哀悼[1]。
裴义理曾经郑重地对其学生路易·艾黎说:
你年纪尚轻,还可大有作为,然而所望于君者,不要做一寻常的外国人,专门剥削中国以自肥。你应帮助中国、救护中国,使中国人能完全自立[4]。
艾黎后以其姓氏培黎(Bailie)命名了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等一众培黎学校[2]。
美国历史学家兰德尔·斯特罗斯(Randall Stross)认为,裴义理对中国农业的投入充满了狂热,但其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当过高期望受挫后便转向新的事业。其个性的偏执、易怒以及难以与中外人士有效合作,也限制了他的成就。其经历反映了20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某种根本张力:双方都倾向于从抽象的层面看待对方,美国人易将中国人理想化,而中国人则可能对外国人的善意援助抱持怀疑。裴义理最终留给中国农村的更多是一种无谓的“勤劳苦干”,而他具体的殖民方案和农业改良措施效果有限,其建立的农林科系也主要由后人发展壮大[5]。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