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藏郵政史
西藏的郵政郵票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藏郵政史是西藏的郵政歷史。西藏制度化的信息傳播萌芽於吐蕃王朝時期的郵驛。西藏境內的郵局始於1888年由英屬印度成立的戰地郵局,1904年後印度郵政在西藏各大城開辦郵政業務。大清郵政則於1910年開始在西藏設立郵局。1912年起,西藏噶廈政府開辦郵政,設立郵局,並自行發行郵票。大清郵政與西藏噶廈政府郵政都可與印度通郵。1951年後中國人民郵政逐漸在西藏開辦郵局。
在郵票方面,大清郵政將倫敦版無水印蟠龍郵票委由倫敦華德路父子公司加蓋改值,上中下3行分印中英藏文數值,自1911年3月1日開始發售,限在西藏境內貼用。噶廈政府印行了三批郵票,1912年印刷的第一批西藏郵票採用雪獅圖案。
衛藏的電報服務始於1903-1904年的木龍年戰爭,英屬印度郵局為英軍架設了從錫金王國甘托克到江孜的電報線,1922年應噶廈政府要求將電報線延長到拉薩,同時在拉薩的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噶廈辦公室之間架設電話線,提供電話服務。[1][2]1935年與1936年,國民政府與英國駐拉薩使團分別在拉薩設立無線電台,對外提供電報服務。1940年代噶廈政府也設立了無線電台。
Remove ads
郵驛時期
西藏的郵驛制度誕生於吐蕃時期,脫胎於吐蕃王朝的軍驛制度。隨着吐蕃早期的對外擴張,其軍驛制度迅速發展起來,《舊唐書》記載「吐蕃徵兵用金箭,寇至舉烽燧,百里一亭[3]。」《新唐書》記載「其(吐蕃)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百里一驛,有急兵,驛人臆前加銀鶻,甚急,鶻益多[4]。」吐蕃王朝穩固後,軍驛開始被用於傳遞政令及公私文書等信息。同時,吐蕃與唐王朝之間的信息傳播也利用了當時的郵驛,823年豎立的《唐蕃會盟碑》中對兩國之間郵驛的物資供應與責任區段進行了劃分。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陷入分裂割據,吐蕃的郵驛體系隨之消亡[5]。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置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管轄整個西藏地區,西藏結束自877年開始的分裂局面、再次出現統一的政權。元朝地緣遼闊,有着發達的郵驛組織及驛路網絡,經過在西藏的清查戶口、括戶等政策後,元朝在西藏設置驛站,驛路也隨之通到烏斯藏宣慰司境內[6]。據《經世大典·站赤》記載,元朝在西藏設大站28處,小站7處,從漢地到西藏建有「烏斯藏、朵甘思、朵思麻三路站赤」。元朝在藏區的驛路主要有三個樞紐,就是多麥的甘底寺(又稱丹斗寺,今青海海東地區化隆縣境內)、多堆的卓多桑珠(gtso mdo bsam vgrub,今西藏昌都市貢覺縣境內)和衛藏的薩迦寺[7][8]。元朝在西藏設置的驛站(甲姆)不僅負責郵驛,同時與管理、移民、屯田等措施相輔而行,負責徵收當地土特產,屬於一種行政組織[9]:46[10]。明朝對藏政策多因襲元制,在驛傳方面也是如此,明朝政府早期曾對西藏驛路、驛站進行維護[11],但在中後期時與西藏的往來較少,郵驛體系已漸行廢弛[12]。
清朝建立後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清朝在藏區建立郵驛始於康熙年間隨對西藏用兵建立的軍驛驛站,基本上隨清軍撤離後撤銷。[13]1725年(雍正三年),頗羅鼐模仿清朝的郵驛制度以改革烏拉制度,由政府官員從拉薩乘官馬送信,郵路到達阿里地區,另一條郵路到洞朗,清政府也用它送信。但是這制度使西藏有切斷拉薩與北京之間聯繫的能力,因此清政府在1751年又恢復自己的郵驛系統。[14]雍正年間,清政府在拉薩設駐藏大臣,同時設立驛站,由塘兵專門負責傳送文報,後因塘兵屢遭劫殺,又增官兵保護。在北京,西藏的郵驛體系由理藩院和兵部共同管轄;在藏區,康區驛站由四川總督負責,衛藏驛站由駐藏大臣管轄,安多驛站則屬西寧辦事大臣掌管。乾隆年間,清政府對西藏驛站的設置及駐驛兵卒數量等進一步作出規定,從此藏區便在戰時添驛增兵,而平日僅保留有限的郵驛規模[13]。清代西藏驛站數量遠多於前代,但主要用於官方信息溝通,民間通信方式仍較為傳統[5]。
清代在西藏設立的驛站種類繁多,分驛、站、台、塘、鋪、腰塘、宿站、尖台等。驛以傳遞緊急公文為首要任務,並未來往官員提供食宿、馬匹;站指軍報所設位站;台包括軍台、糧台等;塘又稱馬塘、塘汛(ཐང་ཤམ),駐軍警備的關卡;鋪作用與塘相同,但傳遞速度更快,用於傳遞緊急公文、軍書;腰塘又稱旁站,設於兩驛之間的換馬處;宿站和尖台是清朝末年設立的來往行人住宿之處,其中尖台較小一些。清朝西藏驛道主要有連接內地的康藏道(康定—拉薩,不足五千里,設97站)、青藏道(青海西寧—拉薩,4120里,設68站)和滇藏道(雲南中甸—西藏洛隆宗,3080里,設38站),以及拉薩—後藏扎什倫布(90里,17站)、拉薩—青海玉樹(2270里,38站)、拉薩—納克產(1510里,24站)、拉薩—布魯克巴扎什曲宗(1040里,17站)、扎什倫布—薩迦寺、扎什倫布—拉孜—協噶爾—定日—聶拉木、拉孜—阿里、扎什倫布—尼泊爾加德滿都、拉薩—錫金大吉嶺、扎什倫布—大吉嶺、拉薩—達旺—不丹等驛道[13][15]。
Remove ads
印度郵政(1888-1955年)

1888年土鼠年戰爭期間,英屬印度郵局為英軍設立了三個實驗郵局,其中在西藏境內離邊境2.5英里的不丹營(Biutang也拼成Byutan,位於則里拉山口到亞東途中)郵局是英印在西藏境內的第一個郵局[16][17]。1904年木龍年戰爭期間,英屬印度郵局為英軍在西藏境內的江孜等地設立了13個軍郵局,並為英軍架設了從錫金王國甘托克到江孜的電報線,長度約250英里。[18][19]:100西藏最早的郵政系統是1904年英藏簽訂《拉薩條約》後,在江孜、亞東、帕里、噶大克等要地設立的英屬印度郵局。[20][21]:47在亞東至江孜沿途的春丕塘、下司馬、告烏、帕里、堆納、多慶、嘎拉、薩馬達、康馬、少崗、江孜設置12個驛站[22],由英屬印度郵政總局管理。[23]:310因為印度郵政早於1876年正式加入萬國郵政聯盟,因此印度郵票可以國際通用。[24]江孜郵局是印度在西藏郵路的終點,可與大清郵政的江孜郵局交換進口郵件,西藏郵政成立後雖不與其直接交換郵件,但可經過代理交換郵件,因此成為最重要的印度郵局。[19]:115
1947年,印度獨立,英屬印度在西藏的郵政系統被印度繼承[25]。1955年4月1日,印度政府與中國在拉薩舉行了正式接交儀式,將其在西藏所經營的郵政、電報及電話等企業以及設立的12個驛站折價賣給中國政府,結束了印度郵政在西藏的業務。[26]
Remove ads
大清郵政(1910-1911年)
宣統元年(1909年),大清郵政派遣巡察供事鄧維屏前往西藏籌辦郵政,1910年拉薩郵界成立,開通拉薩到邊陲重鎮亞東的郵路,1910年12月郵政總辦帛黎通知各郵局:「已在亞東及拉薩設置郵局,各類郵件,不論平常或掛號,均可按國際郵資收寄,封由印度加爾各答經亞東,寄至西藏各地。」次年成立郵政管理局,隨後陸續貫通了川藏線,從成都經雅州到打箭爐(今康定),全長309公里,行程4天半,再至巴塘,行程9天,而後經昌都到拉薩,行程8天。後又增設江孜、帕里、江達、昌都各郵局及西格孜(即日喀則)代辦所1處,並開辦匯兌業務。派鄧維屏為拉薩總局署郵務總辦。但是西藏郵政維持時間並不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駐紮拉薩川軍嘩變,1911年10月西藏郵政停辦、撤離。[20][27]亞東郵局是拉薩郵界最後關閉的郵局,1912年5月仍有發出郵件。[19]:167拉薩郵界1910年處理的郵件共計23,600件;1911年增至50,000件。以官方文件居多,商人次之。西藏郵政關閉後,僅留下昌都郵局,改歸西川郵局管轄。1918年,昌都郵局也撤銷,中國內地通往西藏的郵路中斷。[28]
大清郵政一直沒有正式加入萬國郵政聯盟,因此大清郵票並不國際通用,國外的郵件只有雙邊(包括印度、香港等地)協約地區大清郵政可以收取費用,其他國家的往來郵件大清郵政分不到郵費。[23]:378,381

大清郵政開辦後,最初使用倫敦版無水印蟠龍郵票。因幣制不同而賠錢,後來將無水印蟠龍郵票委由倫敦華德路父子公司加蓋改值,上中下3行分印中英藏文數值,全套十一枚,自1911年(清宣統3年)3月1日開始發售,限在西藏境內貼用。[27]發行量最多的是二分改半安那有10萬枚,最少的是二元改二盧比僅有2700枚。這種加蓋郵票開中國限省使用郵票的先例,也是中國郵票自行加蓋外幣面值的首例。[28]
Remove ads
西藏郵政(1912-1959年)

中華民國成立後,中華郵政未能在西藏開辦郵局。
1912年5月26日(藏曆水鼠年四月十九日),西藏噶廈政府開辦郵政,成立扎康(標準藏語:སྦྲག་ཁང,羅馬化:sbrag khang,郵局),並印製郵票,刻制郵戳,開闢西藏地區內部郵路。總郵局設在拉薩丹吉林的一所藏式樓房內,郵票由扎希聯合製造廠生產,郵差被稱為「扎瓦」。主要郵路以拉薩為中心,郵政幹路有五:
- 中路由拉薩至穹科、揚則、尼爾、曲水、江孜、帕里(帕克里)、干壩(康馬)、亞東,以達印度的噶倫堡老人嶺,直通印度。
- 西路由江孜至札什倫布。
- 南路由拉薩至北印度與英國郵路銜接。
- 東路由拉薩至工布江達(昌都),昌都以下分兩路,一由武成至寧靜,一由武成至同普。
- 北路由拉薩至那曲(拉克楚加)。
全長計一萬餘公里,通郵地區幾乎覆蓋西藏主要大中城鎮。郵政的主要業務是送交私人信件(包括平信、掛號信與包裹)和錢幣匯兌等,而政府的公文還是主要靠政府的專職信差——阿仲來送。阿仲(或譯「阿沖」),原意指馬夫,後延伸指驛卒、信差。阿仲有步郵與騎郵兩種,他們將信件和郵件送達下一站後,帶該站傳送的郵件返回原來的驛站。[20][29][30][22][31]1920年成立了郵政電報局(dak-tar laykhung),1922年拉薩到印度的電報線路完成,並提供電話服務。[32]
英國駐錫金政務官弗雷德里克·馬士曼·貝里於1924年訪問拉薩,郵政總局局長擦絨·達桑占堆向他詢問西藏加入萬國郵政聯盟的事宜。由於英印政府決定對此採取消極態度,而擦絨等改革派不久逐漸失勢,此事沒有結果,因此拉薩與國外通郵變得複雜。[33]從拉薩寄往國外的郵件要貼西藏與印度兩種郵票,由西藏郵政在江孜的郵局轉給印度郵政同城的郵局寄往國外。例如海因里希·哈勒於1948年10月從拉薩寄往印度的信反面貼1933年西藏發行的2章噶郵票,正面貼印度郵票,並掛號寄往印度新德里。[34]從國外寄往拉薩的郵件必須委請在江孜或帕里的貿易商轉寄,貼上西藏郵票,交給西藏郵政同城的郵局。如此從印度加爾各答寄信或報紙到拉薩要到8-11天。[35][36]在印度噶倫堡出版的藏文報紙《西藏鏡報》因為西藏郵政效率不高又缺乏付款機制,在西藏難以得到訂戶,而以零售為主。[37]
Remove ads
扎康印行了三批普通郵票。1910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出走到印度時要求倫敦華德路父子公司設計郵票,該公司的試樣使用了雪獅圖案,為1912年印刷的第一批西藏郵票採用,該批郵票有六種面值,分別是1安那(1卡康 Khakang,等於1/6章噶)、2安那(1 Karmanga)、3安那(1 Tschakey)、4安那(1 Shokang)、1章噶與一兩。[36][38][39]1924年發行第二批郵票,有2枚。1933年發行第三批郵票,有5枚。此外1942年發行了公文郵票8枚,1950年發行了電報郵票5枚。[28]
-
1912年發行的面額1安那雪獅郵票
-
1912年發行的面額2安那雪獅郵票
-
1912年發行的面額3安那雪獅郵票
-
1912年發行的面額4安那雪獅郵票
-
1912年發行的面額一章噶雪獅郵票
-
1912年發行的面額一兩雪獅郵票
-
1920年發行的面額4章噶雪獅郵票
-
1933年發行的雪獅郵票
Remove ads
電報
清末清政府積極在康區東部(今川西藏區)架設電報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電線架到滎經,設立川藏電報局雅安報房。光緒二十三年(1897)初,電線延展到打箭爐(今康定),設立爐城分局,並開展業務。光緒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電線架到中渡(雅江),次月電線展至理塘。光緒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月),電線架到巴塘,建立分局。但是後來將電報線延伸到衛藏的計劃失敗了。[40]

1904年時,英屬印度郵局已經架設了從錫金王國甘托克到江孜的電報線。1915年,噶廈政府要求英國將電報線延長到拉薩,長度144英里。噶廈提供電報桿與當地苦力,向印度購買電報線。印度郵電部派出工程師,施工花了五週,於1922年完成。[2][41]從前拉薩發電報給印度西姆拉要七天才能收到回電(從江孜送信到拉薩要三天),電報線延長後當天就可以收到回電。[42]從拉薩發出的第一份電報是由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發給英王喬治五世。[43]從拉薩發出的第一份越洋電報,是1922年8月22日噶廈政府發給協助延長電報線的前駐錫金政務官查爾斯·阿爾弗雷德·貝爾,在蘇格蘭班芙收到。[44]從北京經昌都抵達拉薩的英國喬治·佩雷拉準將也於同年10月從拉薩拍發了電報。[45]
1935年,國民政府命黃慕松率團進藏為圓寂的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致祭,在拉薩留下二人和一部無線電台,建立起噶廈政府與國民政府間的聯絡渠道,由張威白任台長。噶廈政府向國民政府發電報免費,商人發電報每字收藏銀三兩,報費昂貴。[46][47][48]在1949年7月8日的第二次驅漢事件中,這座電台被查封。[49]國民政府從1940年起先後四批派遣軍統局人員進藏,並建立了拉薩支台,台長是羅堅,下設昌都、山南、日喀則分台,與重慶總台、蘭州支台保持聯繫。昌都分台於1944年成立,台長是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第三科科長左仁極,由於電台被昌都噶廈官員發現,次年將電台搬到德格。1947年,李夢明從拉薩攜電台至昌都,正式成立了昌都分台,但是不久電台就被昌都總管拉魯·次旺多吉下令收繳。[49][48]
為了抵消黃慕松使團的影響,1936年8月,英國的巴茲爾·古德率領一個代表團前往拉薩,兩名英國皇家通訊部隊的電報員(Sidney Dagg和Evan Yorke Nepean)和一部無線電台同行,古德離開時留下電台,成為英國駐拉薩使團(1947年印度獨立後改成印度使團)的一部分。[50]電台發射功率為15瓦特,天線掛在樹間,雷雨時會冒火花。[51]英國使團無線電報台的民用業務每字收費藏銀一兩[52],是國民政府收費的三分之一,也更賺錢。[46]這部電台一直運作到1954年。[41]電台的業餘無線電台呼號是AC4YN和AC4RF[註 1],AC4是西藏的前綴。該台曾發出收聽證明卡。[55][56]
1942年,美國戰略情報局特工伊利亞·托爾斯泰中校與布魯克·多蘭二世中尉作為羅斯福總統特使從印度到西藏[57],12月12日到達拉薩,之後托爾斯泰提出送給噶廈一部無線電台。[58]1943年下半年,三部可移動式無線電台運到拉薩,送給了噶廈政府。每部電台功率為100瓦特,全部設備價值4500美元。然而由於美國提供配套的汽油發動機在高海拔的西藏不能正常運轉,這三部電台難以正常使用。1946年12月,美軍把3台柴油發電機運到拉薩。[46]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至今)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第18軍與藏軍在昌都爆發戰爭,藏軍戰敗,西藏噶廈政府被迫與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談判。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署,解放軍入藏,第18軍由四川甘孜入藏開始向拉薩進軍,第1軍騎兵支隊、第14軍126團、新疆騎兵師1連也相繼由青海、雲南、新疆入藏。所有入藏部隊均沿用了國共內戰時期的野戰軍郵體制,由於部隊基本上每天都在行軍,除公函外,幾乎沒有其他郵政業務。
1950年底(昌都戰役後),中國軍郵日戳統一取代入藏各部隊日戳。1952月成立拉薩郵局,1953年7月對平民開放。在此期間軍郵處理了少量平民郵件。[20][59]
1951年4月16日,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和川西郵電管理局抽調人員組建昌都郵政局。該局建立後,立即開辦郵政業務,以辦理信函業務為主。1951年12月,川西郵電管理局又選派報務員到昌都,於1952年2月初開辦電報通信。1952年,昌都郵、電兩局合成為昌都郵電局,先後增辦了函件、印刷品、匯兌、報刊發行和電報等各項郵電業務。並以昌都為中心先後在丁青、札木(今波密)等縣級政府所在地和交通要道設立郵電機構[60][61]。
Remove ads
中國郵政發行的郵品在西藏均可正常使用。此外,中國郵政也發行了不少西藏主題的郵品,如中國郵政1992年7月1日發行的「西藏風光」郵票,全套10枚,面值16元,票名為:「布達拉宮」、「大昭寺金頂」、「扎什倫布寺」、「江孜白居寺」、「薩迦寺」、「阿里古格王國遺址」、「拉薩河畔」、「珠峰」、「南迦邦瓦峰」、「那曲節日」。1994年7月16日發行「布達拉宮維修竣工」紀念明信片。2000年5月5日發行「塔爾寺」郵票,全套4枚,面值5.2元,票名為:「如意寶塔」、「大金瓦殿」、「大經堂」、「班禪行宮」。[62]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