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費沙效應

經濟學名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費沙效應(英語:Fisher effect)或費沙假說(Fisher hypothesis),經濟學理論,由經濟學家艾榮·費沙提出,他認為實質利率與貨幣計量無關,特別是名義利率和預期通脹率。「名義(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指借款人欠貸方貨幣的金額隨時間改變的增長;「實質(實際)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這些貨幣的購買力隨時間增長的量。亦即是說,實質利率是針對通脹對貸款收益的購買力的影響而調整的名義利率。

費沙方程式如下:

這表明實質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預期通脹率()。這條公式只是一個近似值。除非利率或通貨膨脹率很高,或公式已被長期應用,否則方程和絕對正確方程之間的相當接近。

以下是使用連續複利表示的精確方程式

如果按照費沙假說將實質利率設定為常數,則當有升跌,名義利率必須逐點(point-for-point)變化。因此,費沙效應表明,名義利率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進行一對一(one for one)調整。

有分析認為,金融機構若進行量化寬鬆資金重組,費沙效應可能失效[1]

Remove ads

相關概念

國際費沙效應預測,國際匯率的浮動完全取決於各國相應的名義利率[2]。另一個相關概念為「費沙平價」(Fisher parity)[3]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