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貿易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貿易路線(英語:trade route)是一個物流網絡,被確定為用於貨物商業運輸的一系列路徑和停靠點。該術語也可用於指代水體交易。允許貨物到達遙遠的市場,單一的貿易路線包含長途幹線,可能進一步連接到較小的商業和非商業運輸路線網絡。著名的貿易路線包括琥珀之路,它是可靠的長途貿易網絡。香料之路沿線的海上貿易在中世紀變得突出,當時各國訴諸軍事手段來控制這條有影響力的路線。在中世紀,旨在保護商人和貿易利益的漢薩同盟等組織日益突出。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3年1月23日) |

在現代,商業活動從舊世界的主要貿易路線轉移到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新路線。這項活動有時是在沒有傳統貿易保護的情況下進行的,並且是根據國際自由貿易協定進行的,該協定允許商品在放寬限制的情況下跨境。近代的創新運輸包括管道運輸和比較知名的貿易,涉及鐵路、汽車和貨運航空公司。
Remove ads
歷史

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間,蘇美爾的航海活動廣為人知。[1]埃及人曾經開闢穿越紅海的貿易路線,從「邦特之地」(東非)和阿拉伯地區進口香料。[2]
亞洲海上貿易的最早證據來自南島民族的新石器時代貿易網絡,涵蓋了菲律賓、台灣、越南南部和泰國半島的菱鎂玉產業。約自公元前500年起,南島商人開闢了連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中國、南亞及中東的長途貿易路線。這條路線促進了東南亞香料和中國商品向西傳播,以及印度教和佛教向東方傳播。該路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這一名稱並不準確,因為沿線主要交易的是香料而非絲綢。許多南歐技術,如支腿船、雙體船,以及南洋船舶相關術語,至今仍在印度洋沿岸多種文化中保留。[3][4][5]

海上貿易起初以較安全的沿海貿易為主,隨着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貿易迅速擴展到跨越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更廣闊的區域。南亞擁有多條通往東南亞的海上貿易路線,這種多樣性使得控制單一航線變得困難,從而避免了海上貿易的壟斷。印度與東南亞各國的緊密聯繫,使其能夠免受其他航線封鎖的影響。印度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聯繫,使印度能夠避免被其他海上航線封鎖。[6] 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通過利用海上貿易路線,能夠進行散裝商品的貿易。[7]一艘羅馬商船可以在一個月內橫跨地中海,花費是陸路航線的六十分之一。[8]

安納托利亞半島位於亞洲通往歐洲的陸上商業通道以及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海上航線上。公元前19世紀的記錄顯示,卡帕多西亞的卡內什(今土耳其境內)曾有亞述商人的殖民地存在。[9] 早在公元前312年,羅馬人在審查官Appius Claudius Caecus時期,建造了一張由硬質鋪面高速公路組成的交通網絡,這些道路採用火山灰和石灰製成的混凝土建造。地中海世界的部分地區、羅馬不列顛、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北非,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都納入了這一交通網絡的範圍。 [10]
香路是印度、阿拉伯和東亞商品的貿易渠道。[11]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之間,從南阿拉伯到地中海的香火貿易蓬勃發展。[12]這種貿易對也門的經濟至關重要,乳香和沒藥樹被其統治者視為財富的來源。
托勒密埃及皇帝托勒密二世·菲拉德爾弗斯可能與利哈亞人結盟,以確保德丹的香路線,從而將香火貿易從德丹改道到紅海沿岸的埃及。[13]I.E.S. Edwards 將敍利亞-以法蓮戰爭與以色列人和亞蘭人希望控制香料路線北端的意圖聯繫起來。這條香料路線起始於阿拉伯南部,其北段可由外約旦地區的指揮官加以掌控和利用。[14]
筆記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