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此戰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之著名戰事,亦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聲名最顯之役[註 1],並且是第一次發生於長江流域的大規模水戰。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孫權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會否聯盟抗曹,於是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孫權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Remove ads
背景
自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以來,其勢力逐漸擴大。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劉備、袁紹,控制了中國的中原與北方地區[3]:191[4]:341。建安十二年(207年)白狼山之戰後,曹操降伏烏桓首領,獲得了善戰的烏桓騎兵。袁氏的殘餘勢力也被消滅——袁尚、袁熙逃亡東北,依附公孫康,最終被公孫康所殺[5]:235-236[6]:248。當時公孫康與曹操親善;西北的勢力各自為戰,又被曹操的部下鍾繇所牽制;曹操遂決定依照謀士郭嘉生前所定的計劃,「當先定荊」[3]:192[4]:338[6]:102。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東西、南北的交通要地。其又「沃野萬里,士民殷富」,在劉表治下「財谷如山」[6]:103-105。
劉表自初平元年(190年)被權臣董卓任命為荊州刺史,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在荊州經營19年[6]:31,47-48。劉表沒有太大的野心,只維持了領土的安定[5]:261-262,但也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感激[6]:133。先前,劉表未參與討伐董卓之戰,且曾接受董卓餘黨李傕等授官爵,導致劉表「名不正」[6]:38,44。再加上劉表善文治,較不擅武略[6]:44-46,儘管據有荊州八郡,「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但未能收服在荊州的諸多人才[6]:31。
若取得荊州,曹操可獲得南下避難的人才和人口,又可以使東吳的孫權和西蜀的劉璋孤立無援。早在建安四年(199年),張繡以南陽投降時,通往荊州的門戶便已打開[6]:104,107-108,112。
Remove ads
南征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農曆正月,曹操率軍回到鄴城,鑿玄武池以練水軍[5]:241-242;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以馴順的郗慮為御史大夫,又將政敵孔融夷族,鞏固了自己的權力[6]:116[5]:117,245。同時,西涼的馬騰被曹操的部下張既說服,入朝為衛尉,其家屬遷鄴。原部隊由馬騰之子馬超所代領。西北勢力對於曹操的威脅進一步被減輕[5]:258[7]:154。
曹操原本並不急於南征荊州,但是同年,六十五歲的劉表病重,其子劉琦、劉琮爭權[5]:242,259,262,劉琦出為江夏太守。當初袁紹病死,其子袁譚、袁尚爭權,曹操隔岸觀火。這次情況雖相似,但多出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即戰場經驗豐富而又被曹操所忌憚的劉備。劉表二子爭權,可能使劉備漁翁得利[5]:264-265[6]:113。
七月,曹操於許縣集合軍隊[8]:111[5]:265,留「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保衛後方[9]:269。曹操按照荀彧的意見,「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不掩蓋進攻的方向,但是迅速前進——從許走「潁川南陽道」至宛[9]:190-191。
八月,劉表病逝,劉琮在襄陽即其位[5]:264。此時,劉琦守江夏,文聘守章陵,劉備屯樊城,關羽巡守漢水。若荊州諸人能合力抵抗,尚可與曹操相持[6]:124-125,127。
傅巽勸劉琮說:「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將劉備與劉琮對立[6]:131。劉琮見曹操勢強,劉備難以倚仗,孫權虎視東方,蒯越等舊臣皆勸降,自己又與兄弟不和,遂決定投降曹操[5]:265。曹軍將領皆疑有詐,唯婁圭斷定其是真降[6]:131。
當劉琮派宋忠通知劉備時,曹軍已至宛[註 3]。曹操的急行軍和劉琮的決定使劉備措手不及。劉備令關羽率水軍沿漢水南下,自己則南奔江陵[6]:132[9]:191[3]:197。有人勸劉備劫劉琮南下,諸葛亮也勸劉備攻劉琮奪襄陽,劉備皆不從。雖然劉備的實力強於劉琮,但即使得到襄陽,劉備也無法抵禦曹操[6]:74,132-133。劉備在劉表墓前辭別,又向劉琮喊話,對劉表家族表示忠誠,試圖得到荊州人的支持[3]:197。
九月,曹軍到達襄陽以北六十公里的新野[5]:265[3]:193。荊州從事王威建議以奇兵擄獲曹操,劉琮不從[8]:113[註 4]。
劉琮前往新野請降。曹操任其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註 5],勸降之人皆封侯。曹操任荊州人章陵太守蒯越為光祿勛,別駕劉先為尚書令,韓嵩為大鴻臚,文聘為江夏太守,鄧義為侍中。又命北方逃難的士人竇輔、司馬芝、裴潛、和洽、王粲等人為官[3]:193-195[註 6]。
Remove ads
劉備的宣傳雖吸引大批荊州士民歸附,卻也引發平民的恐慌。隨行民眾拖緩了行軍速度[6]:149[3]:197。劉備在新野時,「不過數千人」,到當陽時,「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6]:73,134[4]:343。
江陵作為軍事重鎮,若被曹操攻佔,既可補給軍隊,又可防止劉備重整態勢,與劉琦等聯合,憑險據守[6]:141,144。曹操佔領襄陽後,親率五千騎兵,以文聘為嚮導,與曹純急追劉備[3]:197-198[6]:148。曹操一日行軍120公里,在長坂追上劉備。其速度出乎劉備意料,劉軍一觸即潰,劉備棄妻子而逃,張飛據水斷後。趙雲救出甘夫人與劉備的幼子劉禪。曹操盡得其輜重、部眾。劉備東走與關羽會合[3]:197-198[5]:266,268[9]:191。時劉琦正往北與劉琮爭權,聞訊轉道漢津,與劉備合兵退守夏口[9]:933。
經過此次殺戮,「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更有士民反抗曹操。曹操遣徐晃「討中廬、臨沮、宜城賊」[9]:199,自己趕往江陵,安頓民心,收編當地的水軍[12]:101[5]:268。曹操以章陵太守趙儼為都督護軍,統轄張遼、于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軍,鎮守後方的汝南、南陽;又令文聘駐夏口旁的安陸、隨縣附近[6]:286,295,297。
劉表二子的分裂導致江陵南方的諸郡均持觀望的態度。曹操命劉巴招納長沙、零陵、桂陽,又以金旋為武陵太守,但僅獲得了地方官員名義上的歸順。鑑於統治未穩,曹操未從其地徵兵[5]:268[12]:101。蜀地劉璋先後遣陰溥、別駕從事張肅、益州別駕張松前來致敬,並派兵三百,以供差遣。長江上游對於曹操已無威脅[6]:148[13]:44。
孫劉聯盟
原在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在襄陽之戰中被劉表的將領黃祖所殺[註 7]。後孫堅之子孫策、孫權與黃祖多次交戰。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攻下江夏,殺死黃祖。江夏距離江東頗遠,孫權無力兼顧,遂屠城虜民而走[5]:262-263[13]:63。
劉表死後,兩家雖有世仇,但因荊州地理對江東的重要性[13]:62,65,孫權命魯肅借為劉表弔喪之名前往荊州,探聽劉備等人的消息,自己屯兵柴桑[3]:198。魯肅得知劉琮投降後,在當陽追上劉備,與其同至夏口。劉備表示將投靠舊友蒼梧太守吳巨[註 8]。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連合抗曹,劉備便遣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自己率兵前往孫權的領地——位於夏口下游五十公里的樊口[註 9][5]:269[3]:199,205[6]:183。
當時曹操與孫權並非公開敵對。兩方互有婚姻——孫策之弟孫匡娶了曹操之弟的女兒,曹操之子曹彰娶了孫賁之女——曹操也曾授予孫權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的官職,因此曹營認為孫權會殺掉劉備。唯獨程昱認為孫權不會如此,畢竟此前孫權也未答應曹操送質子的要求[13]:63:47-48。
曹操見劉備東至樊口,致信威脅孫權投誠:「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註 10][12]:47-49。曹操又授予孫權從兄孫賁征虜將軍,領豫章太守,與孫權平級,試圖分化孫氏內部。孫賁之弟孫輔私下與曹操聯絡,被孫權囚禁。孫賁在朱治的勸導下未送質子[註 11]。從前線孫氏將領的搖擺不定(孫賁在豫章,孫輔在廬陵),可見孫權勢力內部的動搖[13]:49[3]:204。
當初張昭、秦松等士人以重興漢室的方針輔佐孫策。現在面臨挾漢室之名的曹操的威脅,張昭等人便勸孫權投降[13]:55-56。周瑜、魯肅則依據讖緯,認為江東將有帝王替代劉氏[13]:57。魯肅提議孫權聯合劉備,並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周瑜到後,說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以消除抗擊朝廷的顧慮,又制定了深入進攻的計劃[5]:270[13]:71-73。諸葛亮進一步以當時的情勢——即孫權對曹操不能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只有降伏或戰爭兩種選擇——說服了孫權聯盟劉備[13]:69-70。
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程普共同領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合力迎擊曹操[5]:270-271。二將的分權是孫權制衡的手段,但不利於戰場的指揮[15][17]:397。孫權也沒有傾全力而出擊。若戰事不利,孫權仍有足夠的力量再作決定[3]:203。
Remove ads
三國時期的史書各自採用對其本國有利的敘事,孫劉兩家各自的宣傳致使聯合抗曹的記錄混亂[18]:87-88,93-95[3]:199。裴傳永認為事件的發展為曹操書至,張昭等主降,魯肅、周瑜主戰,孫權決計,諸葛亮遊說,孫權決定聯盟。諸葛亮到柴桑後,孫權需與魯肅、周瑜等定計,因此未立即接見諸葛亮。諸葛亮由此認為孫權「內懷猶豫之計」,遂以激將法說之[註 12][19]。饒勝文則認為諸葛亮遊說在前,曹操書至在後[13]:68。
戰前部署

曹操軍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
孫權、劉備聯軍方面,如下:
|
Remove ads
火燒烏林
十二月,曹操率軍從江陵東征,水陸並進[註 13]。水軍順長江而下,先東南向至巴丘(今湖南岳陽市),又東北向至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註 14][3]:207[9]:194-195,向夏口前進[6]:296[註 15]。若至夏口,曹操便可和文聘、趙儼等部夾擊敵軍[6]:297。
周瑜等率領水軍自柴桑西上,與劉備軍會合後,遂向赤壁進兵。控制赤壁一帶,可阻截曹軍自陸口上岸,走陸道威脅柴桑[8]:120,124,127。聯軍至赤壁,與曹軍突然相遇。曹操未料到周瑜會主動進攻。曹軍人數的優勢在江上無法發揮,加上軍中的瘟疫,初戰失利。曹操遂將軍隊引次江北烏林,紮下水寨[註 16];周瑜率軍駐營南岸,雙相對峙[8]:127[13]:51[7]:162。或因聯軍水軍的騷擾,曹軍的糧道不順,「士卒飢疫」[9]:199-200。
由於先前的戰鬥,曹軍與劉備軍多有疲憊,而劉琦軍與周瑜軍未經戰鬥,士氣較高[5]:273。聯軍的駐地江口隱蔽,海拔較高,便於監測敵情。曹軍駐地位於雲夢澤與長江之間,空間狹隘,多有蘆葦[6]:307-308,310,318。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火攻,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註 17]。周瑜從之,決定用詐降之計接近曹軍[8]:128[6]:319。黃蓋準備了數十艘蒙衝鬥艦[註 18],裝載薪草魚膏,外用赤幔覆蓋,並密書曹操約降[8]:128[3]:209。
漢代的雲夢大澤在赤壁西北。受氣壓影響的湖陸風正是從東南往西北吹襲。在寒潮轉為暖濕之際,是湖陸風最強盛的時候[6]:366,371,374。當時風向正對曹軍[註 19],黃蓋率所備之船,系走舸在後,順風而行。過河至半,黃蓋軍點火燒船,乘走舸逃火。火勢延及曹軍戰船與岸上各營[8]:129[3]:209。周瑜率輕銳渡河進攻,劉備亦率軍自嘉魚蜀山圍攻漢陽烏林峰[8]:129,曹軍死傷慘重,荊州軍多有倒戈。曹操為避免船艦落入敵手,下令焚毀餘船[3]:210。
若從原水路撤退,需逆流而上,速度緩慢[9]:197。曹操選擇沿華容道穿過雲夢澤,向江陵退卻。雲夢多有沼澤、湖泊,華容道也只是泥道,不易行軍。曹操令老弱殘兵以草填充泥地,羸兵為人馬所踏,死者甚眾。周瑜、劉備未料到曹操會如此撤退。周瑜率軍沿江而上,劉備放火焚燒華容道上的蘆葦,但都未能截住曹操[6]:320-322。曹軍仍有殘餘水軍以水路返回江陵,路經巴丘時,「遇疾疫,燒船」[21][註 20]。
Remove ads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種說法。西晉陳壽《三國志·武帝紀》與東晉袁宏《後漢紀》皆系赤壁之戰於十二月。東晉孫盛《異同評》說:「案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爲是。」劉宋范曄《後漢書·孝獻帝紀》從之,系赤壁之戰於十月至歲終之間。後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據孫盛而系赤壁之戰於十月至十一月。《中國歷代戰爭史》因《三國志通俗演義》,系赤壁之戰於十月十日,烏林之戰於十一月十三甲子日[6]:155-157,162。
張靖龍認為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因為一是周瑜說:「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盛寒」當在農曆十一月以後。二是曹操需在江陵停留安撫,方能完成如封侯劉琮等人、安葬王儁、置臨江郡、遣劉巴降伏荊南等事。三是《先主傳》與《孫權傳》皆在其分別稱帝、為王后才變為編年體,之前多略年月,《武帝紀》則一貫以時間列事。建安十三年之事,當據《武帝紀》為準[6]:155,159,167-168,174。宋傑依張靖龍[9]:192。張磊夫則認為是在十月[3]:205[註 21]。
Remove ads
雙方的兵力在史籍中記載不同[15]。曹軍兵力有三種說法[9]:192:
- 80-100萬
- 載於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與陸機《辯亡論》。學界基本以為是誇大[9]:192。
- 30-40萬
- 《三國志·諸葛恪傳》言:「近者劉景昇,在荊州有眾十萬……操率三十萬眾,來向荊州。」《三國志·周瑜傳》也言「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曹操大概原有三十萬眾,得降眾十萬,共四十萬。
- 盧弼《三國志集解》、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從之。張靖龍認為除去隨劉備、劉琦而走的兩萬荊州兵和防守的兵力,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力約30萬[9]:192-193[6]:244,270。
- 10-20餘萬
- 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周瑜說曹操:「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曹操大概有22-24萬人。
- 一般以周瑜所估為準,如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張傳璽《中國通史講稿》、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馬植傑《三國史》。趙克堯認為曹操兵力約15萬,因為袁紹全盛時擁兵十萬,後連年戰爭,曹操的兵力不會超過袁紹太多。宋傑認為除去留守的曹仁、樂進、徐晃、文聘等人的兵力,曹操約有10多萬兵[21][9]:193-194。
- 尹韻公認為赤壁之戰中曹軍的數量,僅為追劉備時的五千騎兵[23]。多數學者持反對意見[24][25][6]:157[註 22]。
孫軍方面,《三國志·周瑜傳》說周瑜請兵三萬。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說周瑜請兵五萬,得三萬人。《三國志·吳主傳》言「瑜、普爲左右督,各領萬人」,則有兵力兩萬[15]。張磊夫、張靖龍、宋傑皆以三萬為是[5]:272[6]:246[9]:933。
劉軍方面,《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共有兩萬人[15]。
除去曹操自江陵下長江之外,另有漢水一說。藝文類聚引《英雄記》云:「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註 23]。」萬繩楠從而認為赤壁之戰有三場戰役,一是浦口,二是赤壁,三是烏林[16]。梁敢雄、王中柱認為曹軍主力自襄陽沿漢水出擊。張靖龍則認為主力水軍不會以竹排渡河[6]:251,256-263。
王琳祥、邱婭玲認為部分曹軍自襄陽出擊,部分自江陵沿夏水入漢水,再入長江[27]。酈道元《水經注》引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別入沔爲夏水,原夫夏之爲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張靖龍從而認為十二月時,夏水已枯,水軍無法通行[6]:263-264。
分析
戰前,周瑜分析曹軍說:「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閒,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諸葛亮也說:「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劉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8]:117。」
關於曹操失敗的原因,後世多採信周瑜所說。不過周瑜誇大了曹操後方的不穩定性和騎兵在南方戰鬥的劣勢。周瑜和諸葛亮所說的諸多不利因素,如糧草缺失、水土不服、人心不穩,也會隨時間而消失[6]:5-7[13]:45。劉軍也面臨人心不穩的問題:江夏水軍原與江陵水軍同屬劉表,共以江東為敵,現在敵我轉換,對於士氣不利[5]:271。但是周瑜抓住了曹操有劣勢的時機,主動出擊,方才得勝[13]:73。
王夫之《讀通鑑論》說:「吳憑江而守,矢石不及,舉全吳以饋一軍,而糧運於無慮之地,愈守則兵愈增、糧愈足,而人氣愈壯,欲老吳而先自老。」曹、劉的爭鬥破壞了荊州的經濟,曹軍在江陵駐紮數月,而又東征,嚴重耗損了荊州原本的存糧。曹操的根據地在冀州的鄴城。從鄴轉運糧草到荊州又十分不便,無法支撐一場持久的戰鬥。運糧的問題使得曹操之後改從淮南進攻孫權[9]:198-199。
奪取江陵後,曹操沒有立刻進攻夏口,因為其低估了孫劉聯盟的可能性。劉表與孫權有世仇,曹操原以為孫、劉會像公孫康與袁氏兄弟般爭鬥,但是相比公孫康,孫權的野心更大,所處的形勢也更危險。曹操送信恐嚇孫權,沒有能威迫其臣服,反而如程昱所料:「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促進了孫、劉聯盟[7]:158[12]:102[6]:287-288。
對夏口的戰略位置,曹操亦有疏忽。若能控制夏口,則可以有效地遏制孫權對荊州用兵。曹操沒有緊逼夏口,也讓劉備軍獲得喘息的機會。經此一役,夏口漸被重視,如後來司馬懿論孫吳直言:「夏口、東關,賊之心喉[9]:927-928[12]:103,105。」
張作耀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7]:165。」曹操在南征之初,沒有計劃要消滅孫權,但是在劉琮請降,劉備潰逃,輕鬆取得荊州的形勢下,曹操的野心膨脹,欲一舉消滅劉備、孫權[註 24],意圖篡漢[9]:200[29]:74-75[註 25]。
賈詡曾勸說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旣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但曹操沒有徹底穩固地盤,以人口與經濟的優勢蠶食敵人[6]:14-15;或運用昔日針對袁譚、袁尚時,郭嘉所說「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的策略,等待孫、劉生變[28]:128,139;而是在休整三個月後,在聯軍有所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擊[6]:20-22。曹操低估了聯軍的實力,沒有發揮自己步騎的優勢,從江陵直接渡河再向東推進,更是沒有多線出擊,反而與聯軍在江上相遇,陷入「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的困境[7]:166[6]:9-10,20-22。
《三國志·武帝紀》言:「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曹軍中的疾病影響了赤壁之戰的成敗,但關於流行的疫病種類,學界有不同的猜測[6]:332-333[7]:167。
李友松等認為曹操兵敗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血吸蟲病,因為發病的地區與時間皆符合血吸蟲病流行的規律。血吸蟲病從感染到發病大概40天。曹軍南下荊州的部隊在赤壁之戰前染病,戰時發病,而孫權軍生活在疫區,士兵對其有免疫力[30]:27,36,40,42-44[6]:333,339。
後續
敗退至江陵後,曹操率軍還鄴,以樂進守襄陽,曹仁、徐晃守江陵。聯軍乘勝進攻,與曹仁對峙江陵。至建安十四年末,曹軍多有傷亡,糧盡,退至北一百五十公里的襄陽[13]:77[9]:991[3]:229。荊州為三家所佔,曹操佔北部南陽,孫權得南郡與江夏,劉備取荊南四郡[13]:77-78。三國之勢初成[3]:211。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的決定性勝利[3]:211。曹軍雖然多有死傷,但主力似乎仍存,以致明年(209年)曹操再次進攻孫權[註 26][9]:198。不過曹操喪失了經驗豐富的荊州水軍,也錯過了消滅劉備和孫權的機會,終生沒有南下如此之遠[3]:211,215,223。
赤壁之戰的同時,孫權率備用軍攻合肥以牽制曹操[註 27][4]:348[3]:226。閏十二月,蔣干以詐使孫軍退走[6]:164-165[9]:269。
戰後,劉琦留在江夏,數月後死。江夏被孫權所得[5]:275。劉備自領荊州牧,表孫權為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以孫權為盟主。孫劉通過聯姻以穩固聯盟[13]:78-81,但很快開始爭奪益州[4]:347。雖然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獲勝,但先前長坂坡一戰的失敗也使劉備在聯盟中處於下風,甚至影響之後劉備佔據荊州的正當性[6]:152-153。
演義

後代詩人多用赤壁為題材以述志,如憂心政治的杜牧《赤壁》和感慨人生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18]:109-112。
赤壁之戰的史實被諸多演義所影響。周瑜軍雖然作為戰爭主力,但劉備與諸葛亮在諸多演義中的戲份更多[3]:211-212,215。
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占第四十三至第五十回。相比在歷史中同為重要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所佔用的筆墨以及虛構的成分皆遠勝之[33]。劉表、曹操、劉備、孫權四方主要的人物皆有出現[34]。其中的劇情多有借周瑜之手而神話諸葛亮[35]。
附錄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經過整理考異上述史料後,依據列出赤壁之戰過程(見卷65、卷66)。
孫權攻合肥與赤壁之戰時序記載有矛盾。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多年來,學術界有討論「赤壁」地望位於何處。
參見
註釋
參考來源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