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密斯主義

宗教传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赫耳墨斯主义
Remove ads

赫密斯主義(英語:HermeticismHermetism)是近代對一種西方古代秘教-啟示學說的稱呼。其名稱源自傳說中的赫密斯·崔斯墨圖(三重偉大的赫密斯)所著的偽典[1]他被視為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學說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埃及文化中形成的折衷論體系,將希臘神祇、信使赫密斯埃及神話中掌管智慧與學識的神明托特融合在一起。不過,在某些文本中,赫密斯並非啟示的創造者,而是其接受者與宣告者。

羅馬帝國時期,這一學說取得了相當大的影響。許多性質各異的著作都被認為源自赫密斯·崔斯墨圖的啟示。這類作品在學術研究中統稱「赫密斯文獻英語Hermetica」。這些內容繁雜的文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理論為主的作品,傳授宗教與哲學的教義;另一類則偏重實踐,旨在向讀者傳授可用於理解自然的實用知識。

  • 「宗教-哲學」性的赫密斯主義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與本質,並指導人們如何獲得智慧,以及如何淨化與拯救靈魂
  • 「技術」性的赫密斯主義則旨在通過秘傳知識與魔法來掌握人生、支配自然。其文獻內容涉及大量關於魔術、占星術鍊金術的觀念。


文藝復興早期,那部早已失傳的《赫密斯文集》——一套古代的赫密斯啟示文獻——被重新發現。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將其從希臘語譯為拉丁語。這部作品的影響深遠而持久,因為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相信赫密斯·崔斯墨圖是猶太先知英語Prophets in Judaism時代一位古老而尊貴的智慧傳道者。人們認為他的教義與基督教信仰相容,甚至能為後者提供支撐。然而,1614年,伊薩克·卡索邦通過研究證明,這部所謂的「上古」文集實際上成書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公元一至二世紀,於是人文主義者對赫密斯的崇敬失去了根基。儘管如此,赫密斯的啟示思想仍繼續吸引着神秘學與秘傳學的圈子。

現代研究關注赫密斯主義的來源,並探討其在羅馬帝國時期文化史整體脈絡中的位置。學者們特別強調它的古埃及根源以及與柏拉圖主義的關聯。一個常被討論的問題,是宗教-哲學性的啟示世界觀與大眾化赫密斯主義中各種秘術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到赫密斯主義的兩個核心要素之間的聯繫:

  • 受過教育的精英對於智慧的追求,
  • 以及更廣泛社會群體對具體魔法力量的興趣。

事實證明,哲學性的赫密斯主義與技術性的赫密斯主義無法嚴格區分,這樣的劃分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歷史情況;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着重要的重疊與交融。

Remove ads

作為神話性創始者的赫密斯及其崇拜者

赫密斯文獻之所以享有特殊的聲望,是因為人們相信這些著作見證了遠古智慧的啟示——據說它們出自赫密斯·崔斯墨圖之口,這位人物被視為上古時代的神祇,或受神啟發的人。在埃及,托特神被認為是全知的,一切重大發明,尤其是書寫與計算之術,都被歸功於他。早在希臘化時期,人們便習慣將托特與希臘的赫密斯視為同一神祇。在埃及語中,托特被稱頌為「偉大」三次,這種三重重複表達了一種極致的程度(意即「在各方面都至為偉大」)。將這一稱號譯入希臘語後,便形成了他的尊號「崔斯墨圖」(意為「最偉大的三重者」或「三重偉大者」)。據主流學術觀點,這一稱號直到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才出現;其最早的記載見於比布羅斯的菲洛英語Philo of Byblos的作品中,但該記載僅通過間接傳述保存下來。[2]至於一份據稱來自公元前約200年的象形文字資料是否能作為證據,學界對此仍有爭議。[3]

根據學界一種廣泛的看法,赫密斯主義主要或完全是一種文學現象。關於是否存在有組織的實踐者團體或宗教崇拜,一直存在爭論。一些學者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有赫密斯信徒的教團存在;相反,種種跡象顯示這些著作純屬文學性的作品。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赫密斯學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組織形式,他們可能會聚集起來進行誦讀、冥想與儀式活動。[4]彼得·金斯利則主張,教師與弟子之間曾有過緊密而深入的互動。[5]

托偽曼涅托——一位羅馬帝國時期身份不明的作者——所作的《索提斯書英語Book of Sothis》(僅殘存片段)——區分了兩位名為赫密斯的人物。第一位是托特,他生活在大洪水之前,並用象形文字將自己的知識刻錄在石上。洪水之後,這些文字被譯成希臘文;而第二位赫密斯,即赫密斯·崔斯墨圖,則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書。[6]希波的奧古斯丁也知道這種區分。他特別強調,早期的那位赫密斯(拉丁語稱作墨丘利),即崔斯墨圖的祖父,是在摩西之後才出現的,因此埃及的智慧學說要比《聖經》的啟示更為晚出。[7]

希臘的赫密斯與埃及的赫密斯·崔斯墨圖之間有一個顯著區別:前者常被以形象的方式描繪出來,而後者儘管廣受崇敬,卻並無任何已知的古代圖像傳世。[8]

Remove ads

宗教-哲學性教義

文獻

Thumb
開羅科普特博物館藏《納格·哈瑪第文庫》第六卷第52頁(公元4世紀)中,一篇科普特語赫密斯論文的開頭部分。

現存的赫密斯文獻,即古代赫密斯學派的哲學著作,大部分幾乎可以確定出自羅馬帝國後期。不過,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少數文本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成形的可能。然而,從整體來看,這一龐大而豐富的創作體系中,似乎只有極少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據亞歷山大的克萊曼特記載,當時共有「四十二部赫密斯書」,其中三十六部包含了埃及人全部的「哲學」,其餘六部則論述醫學主題。克萊曼特將「哲學性」著作的範圍界定得相當寬泛,不僅包括探討神祇崇拜的書籍,也涵蓋天文-占星與地理類的作品。[9]古典時代晚期新柏拉圖主義者楊布里科斯則援引現已失傳的資料稱,赫密斯曾將其教義闡述於2萬卷,甚至36525卷書中。[10]所有傳世的作品最初皆以希臘語寫成,但其中一部分如今僅以拉丁語、科普特語或亞美尼亞語譯本的形式留存。[11]

一些最重要的赫密斯文獻被匯編進《赫密斯文集》中——這部合集可能直到中世紀才被整理成形,而其現今的名稱則是近代學術界所賦予的。第一個確知曾接觸過這部文集(或至少部分內容)的學者,是生活在11世紀的米海爾·普塞洛斯。這部文集共收錄了十七篇希臘語論文,其中部分保存狀況不佳,來源各異,彼此之間並無系統關聯,甚至在某些地方相互矛盾。其中一些採用對話體寫成,通常由赫密斯向他的長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或幼子塔特傳授教義。編者在文集開篇放置了《人之牧者》——哲學性赫密斯文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此,過去人們曾將整部文集稱為《人之牧者》,因為他們誤以為這些論文其實是同一部著作的各個章節。在《赫密斯文集》之外,另有一部篇幅最長、保存下來的赫密斯主義作品——對話體著作《阿斯克勒庇俄斯》。[12]

一些赫密斯文獻的殘篇通過莎草紙文書及古代作家的引文而得以保存。古典時代晚期學者約翰尼斯·斯托拜烏斯在其文選中收錄了四十段篇幅不一的摘錄,其中二十九段出自現已失傳的著作。拉克坦提烏斯亞歷山大的區利羅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引自未知赫密斯文獻的片段。1945年12月,在拿戈瑪第的莎草紙文書出土中,人們發現了一部此前未知的赫密斯文本,直到1971至1972年才通過出版與影印本正式向公眾公布。[13]另有若干此前未見的作品殘篇,保存在兩份維也納莎草紙文書以及一份13至14世紀的牛津手稿中。[14]另一類資料來源是《赫密斯格言集》,這是一組簡短的教義語錄,多數僅以公元6至7世紀的亞美尼亞語譯本形式流傳。這些格言旨在用於靈修實踐,幫助赫密斯學派的修行者增強自身的精神力量。[15]

《人之牧者》

Thumb
《人之牧者》開篇部分,載於威尼斯聖馬可圖書館藏手稿 Gr. Z. 263(=1025)第42頁正面,約成於15世紀中葉。

《人之牧者》(希臘語Ποιμάνδρης羅馬化Poimándrēs)的名稱來自於該論文中啟示之神自稱的名字。作為人名,希臘語中原本只存在「Poimandros」這一形式,而「Poimándrēs」顯然是作者自創的變體,他可能借鑑了一個發音相近、但未在其他地方出現過的科普特語詞彙p-eime nte-rē,其意為「的靈性力量」。由此可見,作者既熟悉希臘傳統,也精通埃及文化,巧妙地將兩種語言與觀念融合在一起。《波伊曼德列斯》中的這位神祇顯然可被視為托特的化身,但也可理解為啟示接受者自身靈魂中那一獨立存在的神性精神的擬人化象徵。如此一來,啟示並非來自外界的神,而是內在的神性在個體心靈中發聲。[16]

作者以第一人稱敍述,自身即是啟示的接受者。他講述自己在一次異象中見到了人之牧者。人之牧者應被理解為人的內在心靈,而非外在的神明,卻常被誤解為「至高權能之靈」或「擁有至高權能的理智(智性)」。這位「內在的神」向他揭示了世界與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存在的目的。整篇著作以這場啟示性的對話過程為結構展開。[17]

作者描寫道,有一天,他沉思於「存有之物」的本性,此時感官的作用已完全靜止。他的思維由此升至極高的境界。就在那時,他看見一個巨大無比的形象,自稱為人之牧者,並向他表示,願賜予他關於上帝與世界的一切知識。這位神聖的導師首先以視覺與聽覺的象徵方式,讓他領悟世界的生成過程。根據作者的異象記述,起初只有一種澄澈、柔和的光,令人心生渴慕。隨後出現了一片可怖的黑暗,如同扭曲盤旋的漩渦,向下墜落,並化為一種潮濕而混亂的原初自然,噴吐着煙霧。那自然先是發出痛苦的呻吟,繼而發出一聲無法辨清的呼喊。作為回應,從光中降下了一位「神聖的邏各斯」,即「普紐瑪」,進入那自然之中。於是,那裏出現了一種純淨的火,輕盈而有力地升向高處。空氣這一元素也隨同邏各斯上升,停駐在火的下方。由此,形成了兩個「輕的」自然界層次——上層是宇宙之火,下層是氣的領域。而在下方,那「重的」兩種元素——土與水——依舊混合在一起,它們在懸浮於其上的普紐瑪推動下緩緩運動。[18]

按照人之牧者的解釋,他自己便是那光。而光所派遣到自然界中的「邏各斯」,就是「神子」。二者在人身上同樣不可分離地共存:父神體現為人的精神,而邏各斯則是感知世界的那一層意識。父與子的合一,正是生命本身的本質。邏各斯被自然所接納後,使自然得以觀照宇宙的精神原型——也就是柏拉圖意義上的「觀念世界」。由於這一原型至美無比,自然便依其樣式加以模仿。通過這種仿效,自然獲得了秩序與形態,因而自身也成為一個「宇宙」——即物質世界。[19]

人之牧者將那「神聖的靈」描述為兼具陰陽兩性[20]亦即「生命與光」[21]的存在。它生出第二位從屬的神——巨匠造物主,由他來安排並建構物質世界。巨匠造物主創造了七位「管理者」,即七大行星的神祇,他們作為命運之力主宰並運行着世界。依照巨匠造物主的旨意,諸行星開始圍繞世界的中心旋轉——在那裏聚集着兩種沉重的元素,由此形成了位於宇宙中心的地球。隨後,堅實與流動之物相互分離,地球遂獲得了如今的形態。下界的三種自然界——氣、水與土——在行星旋轉的激發下,孕育出眾生:空氣生出飛禽,水生出遊魚,大地生出奔走與匍匐的動物。然而,理性之源——那神聖的「邏各斯」——離開了與其本性相異的低等領域,與造物主融為一體,因此這些動物雖具生命,卻沒有理性。[22]

Remove ads

《赫密斯文集》第2—10篇

《赫密斯文集》第11—14篇

《赫密斯文集》第16—18篇

《阿斯克勒庇俄斯》

《世界之女》與相關文本

教義的起源

「技術性」的赫密斯主義

占星術、魔法與醫學

鍊金術

論證模式

接受度

古代

中世紀

阿拉伯世界

中世紀拉丁文學

猶太教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後至現代前

現代

古代研究、文藝復興研究與宗教研究

哲學與文化批判

詩歌、文學研究及美學

神秘主義

註釋

相關條目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