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爾穆特·拉亨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赫爾穆特·拉亨曼(德語:Helmut Lachenmann,1935年11月27日—),德國作曲家。出生於斯圖加特,自幼在教堂參加合唱團,十幾歲開始作曲,1955年至1958年就學於西德國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後來又去威尼斯成為作曲家諾諾的私人學生。回德國後曾在多所學校任過教。1997年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大獎。21世紀後,拉亨曼與中國音樂界來往較為密切。拉亨曼確立風格後的特點為從聲樂上解構傳統,其作品有「器樂具體音樂」之稱,即利用非常規的演奏技術在傳統樂器上製造新音響,對於普通聽眾而言,這無異於噪音,因此曾有多次作品演出時被觀眾抗議的經歷,拉亨曼也因此以「噪音音樂」著稱。但也有觀點認為他本質上仍是在深刻地踐行德奧音樂傳統。[1]代表作包括歌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單簧管與樂隊《相鄰》、大提琴曲《擠壓》、三首弦樂四重奏、鋼琴曲《舒伯特主題與五段變奏曲》等。[2][3]
Remove ads
生平
1935年11月27日生於納粹德國斯圖加特。父親為基督新教牧師,母親為教會音樂家。1955至1958年於斯圖加特音樂戲劇學院(德: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Stuttgart)學習鋼琴與音樂理論。[4] 1958年,拉赫曼拿到獎學金,至威尼斯師從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諾諾。1965年,他還在根特大學的電子音樂研究室工作,創作了唯一的磁帶音樂作品《Szenario》。這之後,他將創作重心變為器樂音樂。並以自稱的「器樂具體音樂」思想,創作了一批著名的作品,諸如鋼琴獨奏《Guero》(1970)、弦樂四重奏《巨像》(Gran Torso,1972)等。 1970年代起,拉赫曼同時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自1978年,拉赫曼成為達姆施塔特國際夏季現代音樂講座(Internationale Ferienkurse für Neue Musik, Darmstadt)的常任講師。1976-1981年任教於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1981年至1999年任教於斯圖加特音樂學院。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