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迦梨陀娑
印度古典梵语诗人、剧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迦梨陀娑(天城文:कालिदास,拉丁化:Kālidāsa,4世紀—5世紀),古梵文作家,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其劇作及詩詞多基於印度吠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及往世書[1]。目前留下的有三部劇本、二部史詩以及二首較短的詩。
Remove ads
生平
迦梨(Kāli)是女神的名字,陀娑(dāsa)意為奴隸,全意是「迦梨女神的奴隸」。一說迦梨陀娑是婆羅門婆羅門家庭,很早成為孤兒,由牧人收養,後青年牧人冒充智者,與一位公主波羅奈結婚。沒有太多的教育使得他因此無知和粗俗,他感到羞愧。獲得迦梨女神的恩賜,成為詩人。
又一說迦梨陀娑晚年訪問斯里蘭卡,在名妓宅第的牆上看見斯里蘭卡國王鳩摩羅陀娑的半首詩:「百聞不如一見的蓮花上生着的蓮花」。他一時技癢寫了下半首:「姑娘啊,你蓮花般的面容上生着一雙蓮花眼」。鳩摩羅陀娑重金懸賞下半首詩,妓女打算冒領賞金,當夜害死了迦梨陀娑。鳩摩羅陀娑查明真相,為迦梨陀娑舉行火葬,鳩摩羅陀娑也投身火中,自焚而死。[4]
年代
迦梨陀娑的生活年代失考,僅知他生活在笈多王朝,有專家說他生於公元前幾百年[5],有人說他生在公元後幾百年。目前較廣泛的接受年代是公元四世紀。[3]
按照印度傳統說法,迦梨陀娑是超日王宮廷的「九寶」之一。他是史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系》、詩歌《行雲使者》、《時令之環》、和劇本《沙恭達羅》、《摩羅維迦與火友王》的作者。印度現存迦梨陀娑的梵語文學作品有40多部,但多數是後人偽作。《沙恭達羅》為迦梨陀娑贏得世界性的聲譽。1789年英國梵文專家威廉·瓊斯率先將《沙恭達羅》譯成英文出版。他在梵文文學的地位有如威廉·莎士比亞在英文文學的地位。
作品
迦梨陀娑作了兩部大詩(mahakavya):《鳩摩羅出世》(Kumārasambhava,Kumara是兒子,sambhavam表示一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此處是指出生,因此名稱意義是兒子的出生)及《羅怙世系》(Raghuvaṃśa)。
迦梨陀娑也寫過二首小詩(khandakavyas)
迦梨陀娑寫過三部劇本。評論家曾遍認為其中的《沙恭達羅》是經典之作,這是第一部翻譯為英文的梵文作品,後來也翻譯成許多語言[7]

- 《摩羅維迦與火友王》(Mālavikāgnimitram)是有關古印度國王火友王(阿耆尼密多羅)的故事[8],他看到一個被流放,名叫摩羅維迦(Mālavikā)的女孩的像,就愛上了她。皇后發現她先生對這個女孩的熱情,非常生氣,因此監禁了摩羅維迦,後來發現摩羅維迦其實有公主的身份,因此她也可以成為皇后。
- 《沙恭達羅》(Shakuntala)是有關國王豆扇陀(Dushyanta)和沙恭達羅(Shakuntala)的故事[8]。他在一次打獵時遇到了智者的養女沙恭達羅,和她結婚。當豆扇陀被召喚回宮時,懷有身孕的沙恭達羅發生了不幸,她無意間觸怒了一位來訪的智者,智者詛咒豆扇陀會完全的忘記沙恭達羅,直到豆扇陀看到他留給沙恭達羅的戒指才會恢復記憶。懷着身孕的沙恭達羅在前往宮廷的路上,弄丟了戒指,因此國王沒有認出她,她只好從宮廷返家。一名漁夫撿到了戒指,認出了其中皇家的標誌,將戒指還給豆扇陀,豆扇陀才想起沙恭達羅,一意要找到沙恭達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非常喜歡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後來由英文翻譯為德國,在歐洲為人所知。
- 《優哩婆濕》(Vikramōrvaśīyam)是凡人國王補盧羅婆娑(Pururavas)和天仙女優哩婆濕(Urvashi)相戀的故事[8]。優哩婆濕是仙女,必需返回天上。由於不幸的事故,讓她以凡人的身份回到人間,只要她看到所養育的小孩時,她就會死去(然後再回到天上)。在一連串的不幸後(甚至優哩婆濕暫時變成藤蔓),詛咒解除了,他們可以繼續留在人間。
Remove ads
風格
迦梨陀娑的詩歌以其優美的意象和比喻的使用。以下是從他的一些作品樣本詩句。
《鳩摩羅出世》是一個著名的例子。雪山神女烏瑪(Umā)整個夏天都在打坐,直到季風到達後,第一雨滴落在她身上,她說:
nikāmataptā vividhena vahninā
|
烏瑪仍坐着由火焰燒烤
|
在另一部作品《羅怙世系》中,國王Aja哀悼死亡的Indumati:
na pṛthagjanavac chuco vaśaṃ vaśinām uttama gantum arhasi ।
|
|
Remove ads
影響
迦梨陀娑啟發了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文藝圈,由卡米耶·克洛岱爾的雕塑Shakuntala即可證明。
Koodiyattam藝術家以及Natya Shastra學者Māni Mādhava Chākyār(1899–1990)編寫了迦梨陀娑的戲劇,包括《沙恭達羅》、《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及《優哩婆濕》。
《Asti Kashchid Vagarthiyam》是五幕的梵語戲劇,由Krishna Kumar在1984年所著。此故事改寫自一個盛行的傳說:迦梨陀娑曾經在精神上有些狀況,是因為他太太造成的。Kālidāsā是一位精神有些狀況的牧羊人,他因為一個陰謀,和一位博學的公主Vidyottamā結婚。Vidyottam發現她被騙了,就把Kālidāsā趕出家門,若希望他們恢復婚姻,就要求學,並且成名。她進一步要求Kālidāsā在回來時要回答一個問題:「在表達上有什麼特別之處嗎」(Asti Kashchid Vāgarthah)讓她滿意。後來Kālidāsā成為詩人,又有學問,又成名。
Bishnupada Bhattacharya的《Kalidas o Robindronath》是有關迦梨陀娑和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比較研究。
《Ashadh Ka Ek Din》是一部以迦梨陀娑生平中虛構元素為基礎的戲劇。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 梵語文學
- 古印度戲劇
註釋
參考書目
註解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