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子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子儀(697年—781年7月9日),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祖籍并州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名將。唐朝朔方軍集團將領,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唐代史學家裴垍認為他:「權勢傾蓋天下,中央並不猜忌;功勞超過當世,皇帝毫不懷疑;窮奢極侈,輿論卻不抨擊。(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清代錢謙益評價他:「忠臣不賴寵而事君,孝子不怙愛而慕親。[1]」
Remove ads
生平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儀表堂堂,身高超過1.8米[2]。出身官吏之家,父親是壽州刺史郭敬之。郭子儀早年正是盛唐時期,並未受重用。郭子儀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的成績補任左衛長上(從九品下),後累遷至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等。天寶八載(749年)三月,郭子儀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從三品上)、橫塞軍使、安北副都護,又改橫塞軍使為天德軍使。天寶十三載(754年)春,郭子儀兼任九原郡(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不久,郭子儀的母親、贈魏國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職返家守孝。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州治在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奉詔討伐,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今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此時郭子儀建議唐玄宗,北取范陽,直搗叛軍虎穴,以減輕潼關之圍,但是唐玄宗不允。此後種下日後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日後亦成為唐朝滅亡之遠因。天寶十五載(756年)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馮翊(今陝西大荔),並進攻潼關,大敗崔乾祐,唐軍死傷過萬人。崔乾祐退保蒲津。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肅宗即位後,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至德二載(757年),奉敕引兵赴鳳翔,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陝西三原東南)擊敗李歸仁鐵騎五千人,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長安西郊的清渠失利,退保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後為唐代宗)率唐與回紇合兵十五萬人,再與安守忠、李歸仁交戰於香積寺(今陝西西安長安區西南)之北,回紇兵繞到敵人後方,前後夾擊,殺敵六萬人,張通儒逃往陝州,史稱香積寺之戰,最後收復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唐軍威儀再度得以重現長安。
其後,唐軍乘勝東進,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南)大敗嚴莊、張通儒等十五萬人,迫使安慶緒渡黃河,退回相州。東都洛陽復歸。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史思明從范陽率軍救安慶緒,雙方大戰於安陽河北列陣接戰,廝殺難分難解,最後由九個節度使率領,號稱六十萬人的唐軍退潰(鄴城之戰)。此場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宦官魚朝恩,其並無領導才能,並將戰役失敗之責歸於郭子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
寶應元年(762年),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軍兵叛亂,朝廷恐懼,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出鎮絳州。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程元振知情不報,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縣(今陝西乾縣),直逼長安,京師震撼,朝廷再度啟用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此時吐蕃軍已渡渭水,迫唐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至商州(今陝西商洛)收集散兵數千人,以智取勝,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處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於是長安光復。十二月,唐代宗回長安,郭子儀到滻水迎接。唐代宗羞愧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廣德二年(764年),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反,引回紇、吐蕃十萬軍進攻關中。郭子儀埋伏於奉天縣乾陵,回紇、吐蕃軍知其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年)七月[3],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下嫁郭子儀第六子郭曖。十月,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今屬陝西)被回紇所圍。郭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親率數十騎到前線,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與唐結盟,反將吐蕃擊潰,穩住關中,長安之危遂解。
大曆元年(766年),屯軍於河中,使軍糧充裕。大曆八年(773年),吐蕃十萬之眾強攻涇陽、邠州,郭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兵宜祿(今陝西長武),結果首戰失利,遂召諸將檢討戰敗原因,再兵分三路,連克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今甘肅平涼市崆峒區東)等地,吐蕃敗退。
同華節度使周智光跋扈,郭子儀屢次請求討滅,代宗不准。大曆二年(767年)正月,代宗派郭子儀女婿工部侍郎趙縱寫了命郭子儀便宜行事討伐周智光的密詔,封在蠟丸里由家童走小道到河中府送給郭子儀。郭子儀派渾瑊、李懷光發兵渭南,同華軍開始叛離周智光,周智光大將李漢惠在同州率眾投降,周智光也很快被部下殺死。
大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繼位,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六月十四(781年7月9日),郭子儀去世。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載:「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陪葬建陵,……舊令一品墳高丈八,而詔特加十尺。」該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陽村,墓前有清代畢沅書的郭子儀墓石碑。今墓已夷為平地。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即身為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的郭子儀,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赫者。
Remove ads
軼事

- 郭子儀第六子郭曖,唐代宗時駙馬,娶昇平公主。大曆二年(767年),郭曖與昇平公主吵架。郭曖說:「妳仗着妳父親是天子是嗎?我父親只是不想做天子而已!」公主非常憤怒,乘車直奔皇宮向父皇代宗奏報他的悖逆之言。代宗說:「這並非你所知道的那樣。郭子儀他確實是如同其子所言,假使他想當天子的話,這天下豈是妳娘家所有的呢?」於是安慰昇平公主並叫公主回家。郭子儀知道後,氣得把郭曖囚禁起來,然後入宮等待代宗治罪。代宗安慰郭子儀說:「俗話說:『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小倆口在私房裏吵嘴的言詞,怎值得當真去聽呢!」郭子儀請罪回家後,杖責了亂說話的郭曖數十個板子。[4]這個故事即為京劇《醉打金枝》的原型。
- 郭子儀父親之墓遭人盜掘,當時人都懷疑是素來對郭子儀不滿的宦官魚朝恩所指使。朝廷擔心他因此發兵謀叛,事發後郭子儀入朝,皇帝發語試探此事,郭子儀流涕曰:「臣率領軍隊已久,不能禁止軍人幹壞事,軍人們挖人祖墳的事大概很多,這是臣被天譴,不是仇家幹的。」朝廷因為郭子儀的這一席話,人心才得到安穩。[5]
- 郭子儀的後代共有五位唐代駙馬。分別是兒子郭曖(娶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孫子郭鏦(郭曖之子,娶唐順宗之女漢陽公主李暢)和郭鎔(郭曖之子,娶唐順宗之女西河公主)、曾孫郭仲恭(郭曖之子郭釗的長子,娶唐穆宗之女金堂公主)和郭仲詞(郭仲恭之弟,娶唐穆宗之女饒陽公主)。另外還出過一位皇太后,即孫女郭貴妃(郭曖長女,嫁唐憲宗,生唐穆宗)。
- 盧杞是唐德宗朝知名的奸臣,巧言殺人,為政嚴苛,欺上瞞下,剷除異己,為唐朝帶來深重災難。 有次郭子儀生病,百官前來探望,窮奢極侈的郭子儀都任由姬妾在場。 當年的盧杞不過是御史中丞,當他來訪時,郭子儀就命令姬妾們全都躲起來而一個人獨自恭敬的接待盧杞。 盧杞離去後,家人向郭子儀詢問其中緣故,郭子儀向家人解釋: 「盧杞相貌醜陋,臉一邊是灰色一邊是青色,因為姬妾和下人們,平常歡樂放蕩慣了,心比較不懂得收攝,如果見到了盧杞的樣貌,一定會忍不住取笑他。但盧杞的內心陰險狡詐,口才又很好,工於心計,將來一定會登上高位。若這個人得到了權勢,我郭門一族都無法活命!所以,我才一個人獨自很恭敬的接待盧杞。」 幾年後,盧杞果然靠着奸險狡詐諂媚的工夫,陷害了很多忠賢,踏着別人的頭,當上了宰相。朝廷的許多忠良之士都被他所陷害,但郭子儀一族則得保全。[6]
- 郭子儀去世後,朝中勛舊勢力遭到排擠,出現了要剝奪郭子儀的長子郭曜田宅奴婢的議論,郭曜因爲害怕而不敢報告求助。唐德宗聽說了這件事,專門下詔安撫郭曜,在詔書中重申了郭子儀的功績足可當「十世之宥」,側面體現了郭子儀的功勛顯赫。[7]
Remove ads
評價

- 裴垍:「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後遭罹幸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代宗幸陝時,令以數十騎覘賊,及在涇陽,又陷於胡虜重圍之中,皆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慮,亦遇天幸,竟免患難。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幣經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衛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幕府之盛,近代無比。始與李光弼齊名,雖威略不逮,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唯以讒怒,誣奏判官戶部郎中張譚杖殺之,物議為薄。」[8]
- 劉昫:「天寶之季,盜起幽陵,萬乘播遷,兩都覆沒。天祚土德,實生汾陽。自河朔班師,關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荊榛。七八年間,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勛高一代。及國威復振,群小肆讒,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自秦、漢已還,勛力之盛,無與倫比。而晞、曖於縗粗之中,拔身虎口,赴難奉天,可謂忠孝之門有嗣矣。」贊曰:「猗歟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心石腸。四朝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9]
圖集
家庭
弟
妻
- 王氏(704年或705年—777年),天寶年間初封琅琊縣君。進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生六子八女。
- 涼國夫人李氏,《金石錄》中《唐涼國夫人李氏碑》稱「李郭子儀夫人也」[12],其餘不詳。
- 南陽夫人,《資治通鑑》大曆三年(768年)二月甲午的記載,為「子儀諸子」母,註解稱「子儀妻封南陽夫人」[13]。南陽夫人與王氏是否為同一人,不詳。
妾
子
- 郭曜,母早亡,繼母王氏,長子[16]。娶太原郡夫人王氏。
- 郭旰,母不詳,次子,至德二年,在永豐倉與安守忠交戰,戰死[10]。
- 郭晞,母王氏,三子,趙國公。妻魯郡夫人長孫璀,長孫沖曾孫女。
- 郭昢,母不詳,四子。
- 郭晤,母王氏,五子。娶彭城劉氏。
- 郭曖,母王氏,六子。襲郡王爵。娶唐代宗女昇平公主。
- 郭曙,母王氏,七子,祁國公。
- 郭映,母王氏,八子。
女,《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二》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據王氏神道碑,王氏生有八女[17]。
- 長女,嫁成都縣令盧讓金
- 二女,嫁鄂州觀察使吳仲孺
- 三女,嫁衛尉卿張浚
- 四女,嫁殿中少監李洞清
- 五女,嫁司門郎中鄭渾
- 六女,嫁汾州別駕張邕
- 七女,嫁和州刺史趙縱
- 八女,嫁太常寺丞王宰
侄
- 郭昕,郭幼明之子。武威郡王。
孫輩
- 郭鋒,郭曜子。
- 郭鋼,郭晞長子,累封趙國公,贈兵部尚書[18]。
- 郭鈞,郭晞次子,侍御史。
- 郭鍊,郭晞三子,奉先縣主簿。
- 郭鋿,郭晤長子,太子通事舍人。
- 郭錟,郭晤次子,弘文館學生。
- 郭鍴,郭晤三子,鄉貢明經。
- 郭鐇,郭晤子。
- 郭氏,郭晤長女,前鄭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益昌郡王李某妻,太原郡夫人。
- 郭氏,即懿安皇太后,為唐憲宗貴妃,生唐穆宗,尊「皇太后」。母儀天下,貴尊「太皇太后」。共歷「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五朝,世稱「賢后」。為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長女。
- 郭氏,「昇平公主」所生次女。
- 郭鑄,為六子郭曖子與「昇平公主」庶子。
- 郭釗,妻沈氏,沈氏母為唐代宗女長林公主。為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子。
- 郭鏦,尚唐順宗女漢陽公主李暢,贈尚書左僕射。為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子。
- 郭鎔,尚唐順宗女西河公主。為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子。
- 郭銛,為七子郭曙之子。
曾孫輩
郭子儀世系
- 虛線表示婚姻關係,實線表示血親關係
汾陽王 郭子儀 | 霍國夫人 王氏 | 貴妃 崔氏 | 唐代宗 | ||||||||||||||||||||||||||||||||||||||||||||||||||||||||||||||||||||||||||||||||||||||||||||||||||
次子 郭旰 | 四子 郭昢 | 長子 郭曜 | 三子趙國公 郭晞 | 五子 郭晤 | 七子祁國公 郭曙 | 八子 郭映 | 六子 郭曖 | 升平公主 | |||||||||||||||||||||||||||||||||||||||||||||||||||||||||||||||||||||||||||||||||||||||||||||
郭鋒 | 郭鋼 | 郭鈞 | 郭鐇 | 郭鑄 | 郭貴妃 | 郭氏 | 郭釗 | 郭鏦 | 郭鎔 | ||||||||||||||||||||||||||||||||||||||||||||||||||||||||||||||||||||||||||||||||||||||||||||
Remove ads
後人
紀念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