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鄭清和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鄭清和議或稱鄭清談判,是台灣鄭氏王朝(東寧王國)與清帝國在1662年到1683年之間的10次和議。清廷立場以康熙16年為分水嶺,之後同意臺灣可以援引朝鮮例,封為藩屬,為大清朝世守臺灣,不必薙髮易服、不改風俗,不受清廷六部或督撫管轄。[1]
歷次和議
鄭方與清方的和議共10次。鄭方的基本立場是援引朝鮮事例,拒削髮登岸。清方初期堅持剃髮登岸,後期同意鄭方比照朝鮮事例,但要求鄭方歸還沿岸島嶼,被鄭方拒絕,議和不成。
1662年,清方提出,但無下文。
1663年,鄭方援引高麗事例,拒削髮登岸,議和不成。
1667年,鄭方援引朝鮮事例,拒削髮,議和不成。
1677年,鄭方主張若照高麗朝鮮例則可從議,議和不成。
1680年,清方同意鄭方比照朝鮮事例,但反對在海澄通商互市,議和不成。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