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鑾披汶·頌堪

泰國政治、軍事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銮披汶·颂堪
Remove ads

披汶·頌堪陸軍元帥,爵位廢除後更名為貝·披汶頌堪泰語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RTGS:Plaek Phibunsongkhram;IPA[plɛ̀ːk pʰí.būːn.sǒŋ.kʰrāːm];1897年7月14日—1964年6月12日),通稱鑾披汶泰國元帥,曾先後兩次擔任泰國總理(1938年—1944年,1948年—1957年),主宰泰國政治總共超過15年,亦是泰國至今任期最長的總理。

快速預覽 鑾 披汶·頌堪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 第3任泰國總理 ...

鑾披汶是暹羅首個政黨人民黨的一員,參與了暹羅立憲革命,促使暹羅建立君主立憲制。1938年,他擔任暹羅第三任總理,實施威權統治,推動類似於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民族主義政策,塑造個人崇拜、國族認同,打壓華人經濟、華文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主導發動對法戰爭,收復部分朱拉隆功時代割讓予法國的失地,並同日本結盟,向英國、美國宣戰。他積極推進社會和文化改革,推行稱為「叻塔尼永」的文化準則,將國名由暹羅更改為「泰國」,推行統一的語言文字,助長泰國民族主義英語Thai nationalism興起,是塑造泰國現代國家認同的關鍵人物。

1944年,披汶遭到議會罷免,由自由泰人運動派系一度上台組閣,但又隨着1947年政變英語Siamese coup d'état of 1947重返政壇,於1948年再度出任總理。他積極支持冷戰西方陣營,派遣部隊加入聯合國軍,參與韓戰,促成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披汶的第二次任期內,政局始終不穩,在1948年、1949年、1951年發生過三次政變,企圖推翻其政府。1957年,沙立·他那叻集團發動政變迫使他下台,並最終流亡至日本,於1964年在日本家中逝世。

Remove ads

早年生平

鑾披汶原名貝·奇達桑卡泰語แปลก ขีตตะสังคะ皇家轉寫Plaek Khittasangkha),生於暖武里府[1]。名字「貝」的意思是「怪人」,因為披汶孩童時期雙耳的位置比常人要低一些[1]。暹羅民眾在1913年須強制取姓氏,其家族於是以奇達桑卡為姓[2]。其父母是農夫,種植榴槤,祖父是華人,籍貫廣東,是廣府人[3]。由於暹羅華人當時以潮州人為主,有說法稱披汶的家族受到語言不通的潮州人排擠[4],所以披汶的華人認同並不強烈[5]

披汶少年時在寺院接受教育,後來進入朱拉宗告王家軍事學院英語Chulachomklao Royal Military Academy,於1914年畢業進入暹羅王家陸軍炮兵部隊服役,軍銜至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赴法國應用炮兵學校英語School of Applied Artillery學習炮兵戰術。1928年,七世王巴差提朴授予「鑾」的爵位,爵名鑾披汶·頌堪。他後來拋棄鑾的頭銜,改以披汶頌堪為姓,以原名稱之為貝·披汶頌堪。

鑾披汶以陸軍中校身份加入人民黨,在1932年參與政變,迫使暹羅國王放棄君主專制,改行君主立憲制。1933年,參與挫敗博沃拉德親王政變英語Boworadet Rebellion。1934年9月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任國防部長。

Remove ads

總理生涯

第一次總理任期

Thumb
1940年,披汶在國防部前、大王宮宮門對面發表演講

1938年12月16日,總理披耶拍鳳辭任,由披汶擔任新任總理,兼任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和王家陸軍總司令等職,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文化和經濟政策

披汶認可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宣傳術,感到暹羅亟需構建國家和民族認同,激發國民凝聚力,相信可以以此增強國力,於是推行國族主義軍國主義政策。他效法墨索里尼政權,通過新聞紀錄片等手段,宣傳國家成就,構建國族認同;製造個人崇拜,在公共場合和報刊上張貼登載披汶的肖像和語錄;還推廣羅馬式敬禮,惟遭到鑾威集瓦他干等閣僚反對,認為這種敬禮手勢不符合傳統。

披汶和鑾威集瓦他乾等閣僚結合暹羅傳統習俗,引入現代民族國家概念、公民責任概念和西式文明禮儀,通過十二篇「叻塔尼永」公告,在國旗國歌、國族認同、公民價值、語言文字、作息習慣、着裝飲食等諸多方面對泰國民眾提出要求,並積極組建機構,制定具體法規努力落實之[6]。1939年6月24日國慶日,鑾披汶政府頒布首篇叻塔尼永公告《關於國家、民族與國籍之名字的使用》,將國名定為「泰」"[7][8]

為推行落實叻塔尼永政策,鑾披汶組建叻塔尼永委員會(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รัฐนิยม),鑾威集瓦他干任主席[9][10]。鑾披汶推行的不少文化改革舉措都對泰國民眾的日常習俗有深遠影響,如改革泰語泰文,使用餐叉、餐勺進食,摒棄男女裸露上身的舊俗,要求在公共場合着外衣、帽子、鞋子等,甚至廢除爵位制度,將新年日期改為西曆,以進步主義的政策塑造「泰國」全新的文明形象[10]

披汶政府亦大力促進經濟民族主義,打壓華裔經濟,沒收及徵收華人財產,打壓華文教育,採取不利於華人而有利於泰人的政策[11],這些政策也迫使華裔群體日趨融入本土暹羅泰族。他主導設立國有企業統制掌控各大行業,並主導組建農業學院英語Kasetsart University(今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英語Silpakorn University(今藝術大學)、醫學學院(今瑪希敦大學)[12]

披汶在任內策劃遷都,新都規劃在碧差汶府。他還計劃在北標府建造佛教之城。這些計劃不符合戰時物資短缺的現狀,因此造成不少官員的不滿[13]

Remove ads

對法作戰

Thumb
泰法戰爭期間,披汶檢閱軍隊

1940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6月法國淪陷,9月,日軍徑直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披汶認為這是收復五世王時期割讓給法國的失地的良機,於是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對法作戰。儘管泰軍有着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仍在大象島海戰中失利,由日本介入調停,最終泰國同維希政權達成停戰協定,獲得了部分五世王時期的失地[14]:22[15]:78

同日本結盟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泰國,披汶政府在一天後下令停火,並對日求和,同意日軍取道泰國進攻英屬馬來亞緬甸,並同意日軍在境內設立基地[16][17]。日軍迅速佔領馬來亞[18][19],給予披汶政府信心,於是在12月21日,同日本正式簽訂盟約,並在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南非聯邦新西蘭同日對泰宣戰,澳大利亞亦不日宣戰[20]。,泰國成為日本帝國在東亞唯一的盟國,儘管披汶並未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財政部長比里·帕儂榮、外交部長里綠·猜耶南皆反對結盟,二人皆被披汶撤職,比里改任攝政,里綠則改任駐日大使。美國視披汶政府為傀儡政權,並未對泰宣戰;日本戰敗後,美國也盡力阻止英國懲治泰國當局[21]

政變下台

1944年,日軍節節敗退,國內反日勢力自由泰人運動日趨壯大。1944年7月,駐美大使社尼·巴莫帶領自由泰人運動發動軍事政變,披汶被迫辭職,由寬·阿派旺接任。寬·阿派旺政府表面上維持和日本的盟約,秘密支持自由泰人運動。日本投降後,披汶因同軸心國合作,被盟國判處戰爭罪。然而由於公眾施壓,披汶在次年得到釋放[22]

第二任總理任期

Thumb
披汶重返政壇

1947年11月,一批軍官在比里·帕儂榮執政期間失勢而心生不滿,於是發動政變推翻他旺·探隆那瓦沙瓦的文人政府,指定寬·阿派旺上台組閣,比里·帕儂榮在英美特工協助下出逃。1948年,寬·阿派旺與軍方不和,主動辭職,由披汶繼任,重返政壇。

披汶在第二任總理任期摒棄此前的法西斯主義立場,轉而支持維護民主制度的外衣,並在冷戰背景下順理成章加入反共陣營。他支持聯合國軍介入韓戰,派遣了四千人的遠征部隊[7],為此得到了美國的物資援助。披汶亦延續其華人同化政策,限制華人移民和華文教育,在經濟領域為華人商行設立障礙。然而披汶亦試圖在中泰之間設立非正式溝通渠道,他命親信桑·帕他諾泰英語Sang Phathanothai將膝下一對兄妹派往中國。1954年,披汶政府協助組建東南亞條約組織,這一組織的總部也設在了曼谷[7]

Thumb
1955年攝於美國紐約州海德公園

1955年,他出訪美國和西歐各國,回國後決定施行部分民主化和自由化政策,放開組黨限制,特赦政敵,效仿倫敦海德公園在曼谷皇家田廣場設立演講角,還計劃在未來舉行民主選舉。披汶組建自由瑪南卡西拉黨英語Seri Manangkhasila Party,出任黨主席。1957年1月,披汶批准《就業法》,工會得到合法化,每周工作時間得到限制,假期和加班得到規範化,勞工健康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並將國際勞動節定為公共假期。

披汶首次下台後,所推行的文化政策多被撤銷,如國名改回暹羅,爵位制度得到恢復,服飾和文字改革也遭撤銷。1947年重新上任,披汶放棄了此前一些較為激進的政策,但仍恢復了部分舉措,如再度將國名改為泰國,推廣新戲劇、新歌曲等[23]

Remove ads

政治鬥爭

披汶在第二次總理任期的權力始終不穩,不論是自由泰人運動派,還是軍方內部,均有政敵意圖將其政府推翻。披汶由於是1947年政變時由軍官集團迎回政壇,亦需為這一勢力站台,與沙立·他那叻保·西亞農英語Phao Siyanon分享權力。1948年10月1日,一批陸軍總參謀部成員政變未遂,計劃敗露,超過五十人被捕入獄。1949年2月26日,自由泰人運動派又發動王宮叛亂英語Palace Rebellion,佔領曼谷大王宮,擁立里綠·猜耶南上台組閣。軍隊內部發生分裂,支持兩派的士兵交火持續超過一周,終以披汶勢力勝利告終。1951年6月29日,披汶身在美國清淤船曼哈頓號上,被一批海軍軍官劫持,押解到戰艦西阿瑜陀耶號上,這一事件稱為曼哈頓號叛亂英語Manhattan Rebellion。海軍和陸軍發生巷戰交火,空軍則支持陸軍,轟炸西阿瑜陀耶號,披汶趁機逃脫,致使海軍叛黨投降。同年11月29日,軍方發動「沉默政變英語Silent Coup (Thailand)」鞏固權力,恢復1932年憲法的部分條文,實質廢除參議院而改行一院制,允許現役軍官在指揮職務之外兼任重要部長職位。

到1956年,國防部長沙立·他那叻的派系日趨強大,足以威脅到披汶的統治,於是披汶和保·西亞農企圖將比里·帕儂榮再度迎回國內,也為他洗去謀殺拉瑪八世王的嫌疑,惟遭到美國反對而作罷[24]

下台

1957年的議會選舉中,披汶政府遭公眾懷疑有舞弊操縱選舉的行為,以保持掌權執政,從此迅速失去支持。披汶政府也長期遭批評和國王作對,即使在宗教界也要限制國王的地位,例如在1956年佛曆2500年慶典,由披汶出面主持。1957年9月16日,沙立·他那叻指揮軍官發動政變推翻披汶政府,並得到親國王勢力支持,亦有傳聞稱有美國的深度參與[25]。披汶於是出逃,先是飛往柬埔寨,後來由於沙立政權拒絕接受他回國,又赴日本定居。1960年,他還前往印度菩提伽耶短期出家為僧。

逝世

1964年6月12日,因心臟病死於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26][27]。他的遺骸隨後移葬至曼谷挽卿區拍西瑪哈他寺(Wat Phra Sri Mahathat)。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