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阮朝寶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阮朝寶璽是越南阮朝(1802-1945)的御璽(越南語:Bảo tỷ triều Nguyễn/寶璽朝阮,Bảo tỷ nhà Nguyễn/寶璽茹阮),或在這一時期製作的印章(越南語:Ấn triện/印篆、Ấn chương/印章或Ấn tín/印信)。[3][4][5][6]
在其存在的143年間,阮朝政府共製造了100多枚寶璽。[7]這些寶璽由玉、青銅、銀、金、象牙和隕石製成。寶璽通常使用小篆書寫的銘文,但到了阮朝後期,一些文字同時使用了繁體漢字和拉丁文。
據歷史學家、順化市古蹟保護中心潘青海(Phan Thanh Hải)博士所說,阮朝末期順化皇城共有93枚金玉璽,其中2枚是廣南國時阮福淍(1691–1725)1709年制,12枚是阮福映制,15枚是明命帝制,10枚是紹治帝制,15枚是嗣德帝制,1枚是建福帝制,1枚是咸宜帝制,5枚是同慶帝制,10枚是成泰帝制,12枚是啟定帝制,8枚是保大帝制。潘青海說,截至2016年,阮朝舊都順化市已經沒有御璽了,它們大都在1945年保大帝退位後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現大都藏於河內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7]
Remove ads
概覽

阮朝印章種類豐富,有嚴格的規則和法律來規範其操作、管理和使用。阮朝內閣於明命十三年(1822年)編篡的《欽定大南會典事例》中明確記載了印章的一般用法,即如何使用印章,如何放置印章,以及何種文件需要什麼印章。[8]
阮朝印章由印司-直處一對機構監管,六部每個部都設有一對,負責追蹤本部印章、文件等。這對機構也負責收發政府機構的文件和記錄,通常有幾十名官員,接收當部文件。部名通常直接刻在印章上,如「吏印司吏直處」。[9]
獲得貴族頭銜後,也會得到印章。[10]例如,Léon Louis Sogny在保大十四年(1939年)獲得「安平男爵」稱號,他也得到了一枚金印和上有篆書「安平男之印」字樣的金牌。[11]
阮朝各種印章依職能不同有各種名稱,如寶、璽、印、章、印章、金寶璽、關防、圖記、鈐記、信記、印記、長記、記等。[8][12]
阮朝印章形制相當統一,印章各個部分也有統一名稱:[13]
廣南國璽

已知最早一枚廣南國印見於「安南國天下統兵都元帥瑞國公」簽署文件上的「鎮守將軍之印」。[b]此印製於阮福源時期,用於與日本德川幕府交流的文件,也是阮朝少數失傳了的印章之一(與「皇帝敕寶」並列),其存在的少量證據是在東京江戶城日本檔案館保存的一份文件上發現的,其上有外路皇帝黎裕宗時期印章文樣。[14]
1709年,廣南國主阮福淍下令制一枚金印,尺寸108×108×63mm,[15]銘文為「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16]此印將阮福淍歸為二等武官。雖然此時阮主名義上已經統治了廣南國一個多世紀,但1709年之前還沒有制過國璽。[17]
印章左側有「計八十金,六忽四兩四錢三分」(即6,443兩,約等於2,364g)字樣,右側有「永盛五年十二月初六日造」(1709年)字樣。統治內路的廣南名義上是外路黎中興朝(後黎朝)的附庸,所以阮福淍採用黎裕宗的年號。印章底座背緣還有9個字:「吏部徒知戈慧書監造」。[17]
作為臣服的另一個標誌,印章的印紐是一隻巨大的金色衛獅,是常見的佛教標識,而不是象徵皇權的龍。衛獅眼睛突出,半張嘴露出兩顆尖銳的獠牙,鬃毛捲曲,尾巴茂盛。雄獅爪子上的球被認為包含了它的生命精華。在一些人看來,這個球代表了文明對野蠻的勝利。對禪宗來說,它代表着不可超越的或完全的完美,完美的真理,對達摩佛法的充分了解。還有人認為這是「八寶」之一的「許願珠」,象徵純潔。[17]
阮福淍請求清朝康熙帝承認廣南國的獨立,但被拒絕了,因此一直在文件上使用黎朝贈的「總鎮將官之印」,並採用黎朝年號。[18]阮福淍時期,國君仍自稱「主」,這一時期的廣南國也被稱為「阮主」,同時期鄭主已自稱為「王」。[17]
「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在此起彼伏的戰爭中不斷遺失並被找回。[15]它被視為珍貴的傳家寶,阮主家族被西山朝罷黜之後還保留着,直到1840年代都是阮朝的御璽。[18][17][16]
阮朝寶璽

1802年阮朝立國後,阮福映決定繼續使用「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7][16]它被小心地保存在一個不會被人看見的盒子裏。與其他御璽不同的是,它被保存在順化皇城君主私人住所--中和宮裏。御璽在新君登基前都不會上朝。[17]
據歷史學家黎文蘭所說,阮朝皇帝與越南早期的君主類似,都把自己的印章作為自己和整個國家最高政府權力的象徵。除用於政府管理的御璽外,還有刻有象徵頭銜的特殊印章,通常與「金冊」配套,還有用於祭祖儀式的特殊印章,和評詩題畫用的特殊印章。[7][19]
因為阮朝皇帝大都重視政事,他們製作了大量印章,每一枚的功能都很具體,且大部分可以傳給繼任者。這些印章有時只代表皇帝個人,有時也代表整個朝廷。從皇帝們私下使用的印章內容可以看出,阮朝眾多印章是用在不同場合下的。
嘉隆十五年(1816年)三月,嘉隆帝指示朝廷為自己和太子製作特殊的衣服、帽子和印章。五爪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皇帝的象徵,四爪龍象徵王者。為表示皇帝的崇高地位、彰顯帝國的合法性,嘉隆帝要求所有衣服、帽子、印章上都要有五爪龍裝飾,並下令製造以五爪龍為印紐的新國璽。[20]嘉隆年間所制御璽銘文有:制誥之寶、國家信寶、命德之寶、封贈之寶、敕正萬民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治曆明時之寶、御前之寶等。
新御璽偶爾也會用前朝的銘文。例如,「敕命之寶」御璽最早是蒙越戰爭期間陳朝陳煚製造的,戰爭初期在詔書或政令文件上蓋章以示許可。陳朝「敕命之寶」御璽為木質,後來的「敕命之寶」御璽主要為銀、金質。後黎朝、莫朝、黎中興朝、西山朝期間,都製作了貴金屬質「敕命之寶」御璽。明命帝時制阮朝「敕命之寶」御璽直到1945年都一直用於給政令文件蓋章。[22]此外,「取信天下文武權行」等其他阮主時期的印章也一直用到明命九年(1828年)。[8]
直到明命三年(1822年),才出台了官方文件如何、何時、何地使用印章的規定。現代學者基於《欽定大南會典事例》《明命政要》等書,發現蓋在文件上的第一枚章一般是「取信天下文武權行」「國家信寶」「文理密察」「御前之寶」。這些御璽都是金銀質,都是國寶。金印常印在年號上,以表示皇權的至高和文件的官方性質。[8]「文理密察」印用於不同版本、章節和書籍中,用來封存重要的文字、修正和修訂。這種預防措施的作用是及時修正、補充信息,並避免非法杜撰。對於何時應用紅或黑墨水蓋章,也有不同的規定。[13]

紹治四年(1844年)發現了兩塊大玉石,皇帝委託用這兩塊玉石製作兩枚御璽,即「宸翰之璽」與「大南皇帝之璽」。[1]
1846年,紹治帝停用之前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改用「大南受天永命傳國璽」。[17][21][1]御璽1846年開始製作,一年內完成。[1][23]
據史料記載,紹治六年(1846年),一些人在廣南省化甸縣玉山尋找黃金時,挖出了一塊非常大的玉,非常耀眼而光彩奪目。之後他們便把這玉獻給了皇帝。紹治帝收到這塊碩大而稀有的玉覺得是吉兆,於是下令用它來雕刻新的御璽,這就是「大南受天永命傳國璽」。經過長達一年的努力,篆刻家終於完成了雕刻,並將其獻給紹治帝。[21]
收到傳國璽之後,紹治帝立刻舉行了大型的「大祀」,授予他天命,並祈求在位期間長治久安。儀式結束後,新的傳國玉璽被存放在順化皇城勤政殿建築群中的中和宮,與「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一起存放。[21][1]
它有一個滾龍形狀的印紐,高14.5cm,寬13x12.7,厚4.25cm。上刻有「紹治七年三月十五日」字樣,左側刻有「得尚吉禮成奉旨恭鐫」,印章頂部龍頭上刻有「南郊大禮邸告」。這枚璽據說是阮朝玉璽中最大、最珍貴的一枚。「大南受天永命傳國璽」用於發布外交法令,被阮朝視作極為重要珍貴的寶物。[21][1][23]
嗣德帝在位期間,阮朝在對法-西聯軍的交趾支那遠征中戰敗,被迫支付賠償。由於國庫沒有足夠的金條支付,不得不用宮中陳列的一些金銀財寶支付給法國和西班牙。1869年,嗣德帝命令太子、公主歸還朝廷以前給他們的印章和針。之後,嗣德帝重發了銅印、銅針。[24]從此之後,只有皇帝和直系後代能用金印,一些皇室成員可使用銀印,而從朝廷到區級的各級官吏使用銅印。鄉級官員使用木印。[13]
嗣德年間,制圓形象牙璽,上游銘文12字:「歡奉五大同堂一統紹治之寶」,分為4列。其印紐形似一條拿着許願珠的龍。這枚印章用於記錄皇帝和皇室的歡樂和喜悅的文件上。[25]
咸宜帝退位後,金質八角印「御前之寶」才被造出來,上面通常有「欽此」兩個字以表示文中有語法或其他類型的錯誤。此印之前「御前之寶」印一直是橢圓形的。[8]

1886年,同慶帝開始頒發大南龍星勳章,[26]其特點是採用藍色琺瑯,圖案為篆書「同慶皇帝」。[27]
同慶帝意外去世後,法國人和大臣扶持阮福寶嶙登上皇位,是為成泰帝。天監司說二月初一是登基的大吉之日。1889年1月31日,按照儀式規定,小皇子先在勤政殿向祖先行了禮,然後接受阮朝禮節。然而同一天,成泰帝沒收到玉質皇室傳家印「玉碑」,它在咸宜帝逃離國都時從皇宮裏帶走,遺失在廣平省的山區了。[28]
維新帝時期,為與反法的越南獨立運動有關的文件製作了刻有「載纘武功」的秘密木印。順化安全局局長Léon Sogny在一封信中寫到,這枚印章是啟定帝發現的。此外,Sogny還指出,該印章的一些文字字符與嘉隆帝為「阮朝中興」而與西山朝作戰時製作的印章相似。[29]
直到啟定帝登基,大部分金、銀、玉璽、金銀冊都保存在勤政殿,都是嚴格的機密。沒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允許打開甚至觸摸這些封印。每年新年前,皇帝都會命令吏員舉行「拂拭」儀式,打開所有的匣子,然後在勤政殿內清點寶物。打開盒子後,官員們會用香水清洗每個印章,然後用腰布擦乾,再放回原處。[30]
阮朝最後一枚御璽是金質「皇太子寶」,是在保大帝治下的1939年制的。重63兩。[14]
1942年左右,時任法屬印度支那檔案館、圖書館館長的檔案學家和自學者Paul Boudet獲得保大帝允許進入皇城內阮朝所有宮殿和圖書館,允許他研究、記錄存放在勤政殿的所有寶物。他將珍貴的物品搬出柜子和箱子,逐一閱讀、記錄、拍照。據Paul Boudet,勤政殿裏存放着46枚屬於皇帝和皇后的金、玉璽,以及26枚金冊。[31]Paul Boudet在《安南帝王檔案與安南歷史》(河內, IDEO, 1942)中發表了他的研究與發現。[32]據2015年英國廣播公司巴黎(BBC Paris)范高豐所撰新聞文章,Paul Boudet記錄的46枚御璽有金、銀、鍍金銅、鍍金銀質的,其中有44枚御璽現藏於河內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14]
Remove ads
銅印也稱章、印章(截至1832年)、印、關防等,是為政府僱員和各級政府辦公室製作的印章。銅印通常是一對,比較小的那個叫做「鈐」。「鈐」的銘文與大銅印的銘文是相同的。中低級官員的印章叫做「記、鈐記或được,主要為銅質或木質。[13]
阮朝所有銅印都是武庫所制。[13]
政府機關的銅印嚴禁用於官方文件之外,而群體、私人印章則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如果有人在私人場合使用政府印章,視同刑事犯罪。新年第一天是例外,可以在一張空的平安紙上蓋上印章,但之後必須燒掉。[13]另一項法規規定,如果法院沒收印章或發現丟失的印章,則應立即銷毀。
簽署文件時,部門負責人須親自在文件上蓋上辦公室印章,任何下屬都不得使用該印章。
關防印盛行於嘉隆-明命時期。通常蓋在簽署方的名字上,或蓋在文件日期的「月」部分。這種印章主要用於政府各部門的內部事務,例如,專門用於內部事務的法院。[8]
關防印銘文的末尾通常有「關防」兩字。嘉隆帝向一些高級官員頒發了關防印。直到明命十三年(1832年),隨着官僚結構的改變、省的建立和新官員的任命,如總督、巡撫、領兵等,阮朝機構許多級別中,「章」印才逐漸取代關防印。[13]
明命十三年(1832年)規定,關防印也可由武庫、內務府、艚奔管理、艚政、帝政、京城提督、各省領兵、京匠、侍衛處、國子監、學政、鎮寧辦撫邦、太醫院、充辦內閣事務、水師統制、文書房、左右參知、六部、副臣冊、五軍、商權管理、六部、嘉定城和北城艚政各艚、各營鎮學政、四翼水軍正管機、順成管理、雄倨五擊、侍匠各衛、勇盛雄匠、知心匠機、安定健兵忠匠、京城提督、各尼官瀕(變滝、變渡待打稅行化)、省轄、茹庫、副領兵、安撫使、提督、侍衛處等政府機構使用。關防印有不同大小和重量,並附有較小的象牙或銅質印章,刻有相同的銘文。這些關防印主要用黑色墨水蓋在文件上。[13]
阮朝政府為其官僚機構授予更多關防印,其級別比同時代清朝還高。[13]
Remove ads
據歷史記載,圖記印只能蓋在檔案、私人文件、書籍、工資、報告上。阮朝圖記印常用於少數民族的文件,常用的是少數民族自己的文字。[8]
圖記印一般蓋在文件日期的「月」部分。[8]
明命十三年(1832年)規定,圖記印授予府級官員、區級官員、教師、教員、警衛隊長、司負責人和海軍指揮官。[13]
只有警衛和軍隊的圖記印可以用紅色墨水,其他的只能用黑色墨水。[13]
鈐記印是由負責河口、邊關、小船隊、通行證等的低級官員和軍事指揮官使用的。一般蓋在文件日期的「月」部分。許多印章的銘文不是用篆書,而是用繁體字書寫的。[8]
明命十三年(1832年)規定,鈐記印授予各訊、守、淎、所、午門守護、擧代宮守護、南圻六省所巡司、鎮西城。[13]
只有警衛和軍隊的鈐記印可以用紅色墨水,其他的只能用黑色墨水。[13]
長記印通常由各縣和鄉鎮的首領使用,是最低級地方官員的標誌。長記印通常蓋在文本末尾全體官員名稱的旁邊或下面,以確認參與官員的真實性和責任。阮朝末期長記印通常是長方形的,中間是繁體字,外面是越南語字母。[8]
信記指任何等級的官吏所作的一般印章。從嘉隆朝開始,所有官員都可以依自己喜好製作印章。阮朝信記印可作為宗教、個人信仰、文化和商業領域的個人印章自由使用。它被用來在簽署方的名字上蓋章,類似於簽名的作用。[8]
到明命七年(1826年),出台了信記印的使用和製作的具體規定。根據《欽定大南會典事例》,官員可以用象牙或木頭製作定製的方形印章,上面須刻有官員名字。新的標準尺寸也在這個時期被引入。總的來說,這些新規定並不是為了改變信記印的使用方式,不過它確實規定必須在每份文件的日期下面用與文件上的文字相同的墨水蓋上。[8]
此外,信記印通常蓋在用來表示人的頭銜或姓名的文字下面或旁邊。[8]信記印通常由地方官員用於地方性文件,並用於向其他(低級)地方官員確認簽署該文件。[8]
下面是阮朝下列政府機關所用的印紐形狀:[13]
- 紫色字表示關防印
- 綠色字=表示圖記印
1945年之後

1945年保大帝退位、阮朝滅亡、越南民主共和國發表越南獨立宣言後,保大帝將順化皇城和其他宮殿的800kg古董(包括寶璽)交給了革命政府。隨着首都從順化遷回河內,這些古董被存放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當時,只帶走了輕小物品搬到河內,而重型物品,如皇位、皇帝的轎子、明命帝的石制屏風等都留在了順化。[7][34]
保大帝在退位儀式上作為正式退位的一部分親自把他的王權象徵物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的代表。他將「皇帝之寶」御璽和鑲玉銀劍「安民寶劍」交給共產黨政府。[30][35][36]傳遞禮印和寶劍被認為是象徵性地「將天命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37]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法國發動反攻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公開將國璽和寶劍埋在地下。[30]
古董移交後,一位名叫阮粦的官員向胡志明主席評論道:「在很多人看來,有必要將從阮朝接管的所有金銀熔化,以增加抗戰預算。」胡志明答:「這樣的話,如果有一天我們統一了整個國家,什麼才能證實我們有幾千年的文明傳統呢?」。這一決定確保了阮朝珍寶能保存至今。[38]
據蘭德公司Brian Michael Jenkins在1972年3月一篇題為《為什麼北越會繼續戰鬥》、美國商務部下屬機構國家技術信息服務局負責分發的文章,北越人由於1945年接受了禮印和寶劍,自認擁有天命,而所謂的越南共和國則沒有。所以Jenkins認為北越和越共游擊隊認為他們會因「天意」在越南戰爭中取得勝利,只有擁有天命的政府才能是越南人民的合法統治者。[37]
Brian Michael Jenkins寫道,北越和越南共產黨的高級領導層相信這一點,因為許多人是阮氏王朝官吏的子女,在儒家環境中長大,而不是來自無產階級。這就是為什麼在他看來,共產黨人的行為往往比南越人更像傳統主義者。[37]
「胡志明自己就是儒家學者的兒子,作為一個小吏為越南皇帝服務。北越總理范文同、國防部長兼將軍武元甲、河內在巴黎的談判代表春水也都是儒家學者的兒子。臨時革命政府首席代表阮氏萍是一位著名的越南詩人和學者的外孫女,他在一戰後不久領導了反對法國人的示威活動。」
《為什麼北越會繼續戰鬥》,Brian Michael Jenkins (1972年3月)。[37]
後來Brian Michael Jenkins指出,關於天命通過傳遞「皇帝之寶」和「安民寶劍」而轉移,為共產黨領導層在越南戰爭期間追求對越南共和國(南越)的勝利提供了強烈的個人動機。在後來關於越南共產黨領導層的心理的一段話中,Jenkins寫道:[37]
「擁有「天命」保證了最終的勝利,就像共產黨人對歷史的解釋保證了共產黨人的必然勝利。既然越南共產黨人相信他們擁有「天命」,他們就相信他們一定會贏:接受失敗就等於接受「天命」不起作用的事實;這將損害河內領導人賴以生存的哲學。」
《為什麼北越會繼續戰鬥》,Brian Michael Jenkins (1972年3月)。[37]
這被認為是越南戰爭期間,越南共產黨在與南越及其盟友作戰時,決心繼續戰鬥而不放棄的一個重要心理原因。[37]
越南國成立後,前保大帝作為新的國家元首新制一枚印章(印篆)。這枚印章為方形,上面用國語字寫着「Quốc-gia Việt-Nam - Đức Bảo Đại - Quốc-trưởng」(國家越南-德保大-國長)字樣和「保大國長」(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篆體字。[39]

法國人在仔細地尋找了這套王權象徵物之後,又挖出了已經斷成三截的劍,並將這些碎片交給慈宮太后(保大帝的母親),太后很可能把它交給了妃子夢蝶。「皇帝之寶」御璽一直被埋在地下,河內被交還給北越時,他們把印章挖了出來,交還給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後來「皇帝之寶」被盜,最終落入妃子夢蝶手中,她打算在保大帝從法國回到大叻市後,將印章和劍交還給他。然而保大帝命令她將這些東西帶到法國,並在1953年把它們交給了南芳皇后。1982年,太子阮福保隆將御璽交還給他的父親保大帝。那時起,就沒有關於「皇帝之寶」御璽下落的消息了。[30]
1945年阮朝滅亡後,順化市地區主管范克槐決定將它和其他珍寶一起從城市轉移到河內,於1945年8月27日和28日將它交給勞動部。[40][1]
為應對1946年12月爆發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勞動部決定將其阮朝藏品轉移到第五區保管。越南獨立同盟會1954年在奠邊府戰役中奪得大捷後,這些藏品(包括印章)被帶到財政部進行管理。1959年12月17日,財政部決定將阮朝藏品(包括印章)移交給越南歷史博物館(現為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保管[1]
1962年,為確保越戰期間藏品的安全,越南歷史博物館將這批藏品送到越南國家銀行保管。直到河內建城一千周年,該印章才被公開展示。[1]
2017年,「大南受天永命傳國璽」御璽被宣布為當年公布的24件越南國寶之一,並被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稱為其阮朝藏品中最為寶貴的藏品。[1]
1883年法國征服阮朝、1945年八月革命推翻阮朝後,許多阮朝珍寶都落入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越南博物館和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近年來,阮朝珍寶在倫敦、巴黎、紐約等地的古董拍賣會上公開交易,或在EBay、Spin等商業網站上出售。阮朝和早期廣南國的大量黃金珍品,包括印章,都被阮朝當做戰爭賠款送給了法國和西班牙政府,其中許多珍品現在(截至2009年)保存在巴黎錢幣博物館。1885年7月5日順化被洗劫,當時咸宜帝出逃,皇城被法國人洗劫一空,僅從一個宮殿裏就偷走了228顆鑽石、266顆鑲有鑽石的珠寶、珍珠和271件黃金器具,有不少在維新帝時期歸還。[24][41]
1962年,為確保阮朝珍寶的安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曾將其移至越南國家銀行的倉庫。這些藏品包括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員的許多獨特物品,如皇帝的帽子、金冊、寶璽、劍、各類日用物品、祭祀用具及許多含有阮朝文化價值的文件。[7][34]這些寶物存放在瓦楞鐵箱中,然後裝入木箱,附有相應的文物清單。木箱的鑰匙由博物館保管。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些藏品完全不對公眾開放,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1]
2007年,越南國家銀行將其倉庫中的全部文物交還給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包括85枚御璽。[7][34]
2010年,為慶祝升龍-河內建城一千周年,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出版了一本書,書中有85個金、銀、玉質御璽,標題為《阮朝帝、後御璽》(Kim ngọc bảo tỷ của Hoàng đế và vương hậu triều Nguyễn Việt Nam)並隨後在博物館展出,供公眾參觀。[17][34]許多介紹該藏品的文章、書籍和出版物已經出版,如《越南古玉》(Cổ ngọc Việt Nam)和《阮朝皇宮寶物》(Bảo vật Hoàng cung triều Nguyễn)等。[1]
2015年,一個名為「破譯保存在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阮朝寶藏銘文」(Giải mã minh văn trên các bảo vật triều Nguyễn lưu trữ tại Bảo tàng Lịch sử Quốc gia)的部級科研項目啟動,還對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所有印章進行了調查和研究。[1]
2015年,明命帝所制「敕命之寶」金璽被指定為國寶。[1]隨後,「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御璽也在2016年被宣布為國寶,並在2017年向公眾展出。[16]
截至2016年,順化市已經沒有任何御璽留下了。[7]有時一些阮朝御璽會回到順化市展覽,如2018年「阮朝珍寶上的龍與鳳凰」(Rồng - phượng trên bảo vật triều Nguyễn)展。該展覽展出了80多件阮朝珍寶和文物,包括「歡奉五大同堂一統紹治之寶」「嗣德宸翰」等。[42]
御璽類型
阮朝印章以銅、銀、陶瓷、象牙等為材料,為整個帝國的官吏和其他民眾製作,沒有太多的限制,而玉、金則是皇室專屬[13]。
玉璽是一種用翡翠、白玉、青玉等不同種類的玉石製成的印章。阮朝大部分玉璽都是明命帝和嗣德帝統治時期雕刻的。當時玉石是稀有材料,玉璽的產量比金屬的(如金印)少。最古老的玉璽可能制於廣南國時期,上面刻有「豐疆萬古」「萬壽無疆」字樣。[23]
後來河內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對阮朝時期記錄中的玉璽進行研究,沒有發現任何當代的玉璽照片。因此,這些研究不得不完全依賴名為「肅呈機密院」的機構和《欽定大南會典事例》。[23]
明命戊子年,廣治省人阮登科向皇帝贈送了一枚玉璽,上刻「萬壽無疆」。[21]
1835年,明命帝下令製作一枚刻有「皇帝之璽」的玉璽。[23]

1823年2月15日,明命帝下令鑄造「皇帝之寶」璽。胡志明市古蹟保護中心主任潘青海博士說,「皇帝之寶」璽上的印鈕是一條五爪龍的形狀,尾巴豎起,姿態穩健。印章上有「明命四年二月初四日吉時鑄造」「十成黃金,重二百十兩九錢二分」,略少於10.5 kg,是阮朝最重的御璽。[43]「皇帝之寶」璽是皇帝的「頂級」印章,蓋在內政和外交文件上。[7]
「敕命之寶」璽是阮朝所有印章中面積最大的,為14cm x 14cm,相比之下,玉璽中面積最大的是10.5cm x 10.5cm。其重223兩。8.3公斤純金製成。「敕命之寶」和「豐登之寶」都用於在官員的授勳文件上蓋章。[7][34]「敕命之寶」璽於1945年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現在被存放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編號為「LSb.34447」。[22]
紹治元年(1841年)製作了刻有「聖祖仁皇帝之寶」的金諡寶。這枚金印是他登基兩個月後下令製作的,用於在世廟祭祖。這枚金印頂部有兩行銘文,左側是:「八五歲黃金,重一百十一兩五錢四分」。右側是「紹治元年三月吉日奉旨造」。特點是五爪龍形狀的印鈕,舉頭背弓,尾巴有6條尖帶。[44]
紹治帝為紀念其外祖母陳氏璫,在紹治元年(1841年)製作了一枚刻有「仁宣慈慶太皇太后之寶」的印.其印鈕是一條五爪龍,舉頭背弓,尾巴彎曲,有7個火焰狀末端。印紐左側刻有「八五歲皇金重九十五両七錢四分」,右側刻有「紹治元年三月吉日奉鑄造」。[44]
另一枚為皇太后鑄造的金璽印文為「仁皇后之寶」。其印紐有一條五爪龍,昂首挺胸,尾巴呈扭曲的6角火焰狀。印紐左側刻有「八五歲金重八十二両二錢三分」,[44]右側刻有「紹治元年四月吉日奉鑄造」。這枚印章是為紀念胡氏華製作的。[44]
紹治帝還鑄一枚「福綏公印」,印紐為四爪龍形。印紐左邊刻有「重四十五兩五錢」,右側刻有「紹治三年造」(1843年)。據《阮福族世譜》,這枚印章在1843年阮福洪任受封「福綏公」時被授予。[44]
紹治帝還鑄一枚「大南協紀曆之寶」金璽,印紐為五爪龍形,與明命帝時「欽文之璽」「睿武之璽」「治曆明時之寶」的設計相似。柄左側刻有「十歲黃金,重一百一十五兩五錢四分」,左側刻有「紹治七年十月吉日造」。這枚印章取代了「治歷明時之寶」在阮朝官方日曆中的使用。[44]
1846–1847年間,紹治帝下令製作一枚象牙璽,印紐為龍形,印面為圓形,直徑10.8 cm。刻有「歡奉五大同堂一統紹治之寶」。[23]
同慶帝在位期間,專門制了一枚隕鐵璽。為表示法國和同慶帝間的友誼,法國政府委託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和科學記者Stanislas-Étienne Meunier寫道:「對於像同慶帝這樣的天子來說,沒什麼能比來自上天的寶物更好了。所以,我請求政府設法找到一塊隕石,把它雕成一枚珍貴的印章。」法國總統接受了他的建議,Stanislas-Étienne Meunier立即開始尋找理想的能製成印章的隕石。[21][43]
Stanislas-Étienne Meunier在奧匈帝國維也納買到一塊1868年1月30日落在俄羅斯維斯圖拉邊疆區普烏圖斯克(今日波蘭馬佐夫舍省普烏圖斯克)的隕石碎片。Stanislas-Étienne Meunier形容這塊隕石沒有裂痕,外觀漂亮,大小合適,對這塊標本很滿意,並把它帶回給珠寶商雕刻。[21][43]
印章本身由純金製成,刻有法語的「Le gouvernem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à S. M. Dong-Khanh, roi d'Annam」(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贈予安南國王同慶帝)。[21][43]
據《同慶政要》記載,該印章於1887年12月被贈送給同慶帝。收到印章後,同慶帝對法國政府表示了感謝,並向人民發表了一份聲明,內容是:[21]
Quan Khâm sứ đại thần Hách Tô hiện đóng ở kinh đô vâng mệnh mang tới tặng cho một chiếc ấn ngọc do các công khanh trong triều đình quý quốc chế tạo ra, trên có khắc bốn chữ Triều đình lập tín (Triều đình đặt ra để làm tín), lại bảo rằng của đại Hoàng Đế nước Đại Pháp gửi tặng, vốn là ngọc ở trong tảng đá do trời ứng điềm lành giáng xuống, nước Đại Pháp tìm thấy đem bổ ra lấy nguyên khối chế tác thành ấn. Đó thực là một báu vật hiếm thấy, từ phôi thô mài giũa thành khí quả là vô cùng khó. Nay đem sang tặng cho để từ nay nếu có việc gì cần phải thông báo với triều đình Đại Pháp thì dùng ấn ấy để làm tin.
《同慶政要》[21]
阮朝制了許多銀璽。據《阮福族世譜》記載,阮福綿宗在其父親統治期間,於庚寅年(1830年)被派去學習,受封長慶公。同年,明命帝賜給阮福綿宗一枚鍍金銀印,印鈕為直龍形,舉頭弓背、曲尾四爪。印章背面刻有兩行漢字,表明印章重44盎司、高9.4 cm並註明了製作日期。印文為「長慶公印」。[44]
紹治帝制一枚印文為「福綏官房」的銀璽。印紐為麒麟形,舉頭弓背曲尾,四條腿鬆開。制於紹治二年(1842年)。1843年被贈與阮福洪任皇子。[44]

銅印一般為地位低於皇室的人準備的印章。由於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賠款使越南財政陷入困境,嗣德帝沒收了送給皇親皇子和公主的金印,並以相同的銅印取代。嗣德帝的命令如下:「所有皇子與公主的銀冊、印、棺、關封必須歸還,並熔化成條狀使用。但要按照原來的樣式重鑄一銅印,以便於永久保存。」1869年後,幾乎所有朝廷公章(不包括為皇帝和少數特定王公的印章)都主要由銅製成。[13]
銅印是為許多不同類型的政府辦公室和職能部門鑄造的,如吏員、其他官僚、地方官員、獎章、簽名等,銅印的印紐或為麒麟,或為獅形,或為直形,或為環形等等。這些印紐有不同的高度和重量,但絕無龍形印紐。[13]
阮朝寶璽列表
![]() |
文件上的御璽
阮朝政府機構官印列表
![]() |
文件上的官印
印章形狀
-
方印
-
矩形印
-
橢圓形印
-
八邊形印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印章

根據國家規定,現代越南篆體字方形印不再享有正式使用權,每個公司或企業都有自己的圓形印,上面必須包含組織名稱和註冊號碼。據《2014年企業法》,為給越南企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登記印章樣本時,企業不再需要向警方登記。企業可以自行刻制印章樣本,並將印章樣本送到工商登記處。當企業改用新印章或改變了印章信息時,需要向政府登記新的公司印章樣本。2021年,一枚官印一般需要350越南盾。[53]
嗣德帝制「歡奉五大同堂一統紹治之寶」璽被描述為「越南最早的圓形印之一」。後來阮朝還製造了一些其他的圓形或橢圓形御璽。[25]
今日越南的官印通常是圓形,圓心有越南國徽。政府機構的名稱圍繞國徽呈半圓形排列。
現代越南的古印章研究
有一門學科專門研究越南歷代各類文件上的印章。據專門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何文晉教授介紹,古代文件上的印章通常有3個具體功能:確保文件的真實性,宣示文本的所有權,以及確定文件的簽署日期。[8]
對阮朝御用檔案的研究推動了不同學術領域的工作,包括行政管理研究、文件研究、家族史研究和印章研究。御用檔案深刻顯示了阮朝時期文件格式、功能(包括印章及其使用方式)的演變。[54]
另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