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
坦桑尼亚裔英国小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英語:Abdulrazak Gurnah,1948年12月20日—)[1][2][3]是一名坦桑尼亞裔英國小說家,使用英語寫作,作品圍繞難民主題展開,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狀況,聚焦身份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所展現的後殖民時代生存現狀被認為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202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4]。
古納出生於東非海岸的桑給巴爾島,1968年赴英留學。他最初在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學習,其學位當時是由倫敦大學授予的。隨後,他轉到肯特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從1980年到1982年,古納在尼日利亞的巴耶羅大學講課。現在是肯特大學英語系的教授和研究生部主任。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後殖民主義寫作和與殖民主義有關的論述,特別是與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關的論述。
Remove ads
生平
1948年12月20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出生在桑給巴爾蘇丹國[5](今屬坦桑尼亞[6])。18歲時逃離桑給巴爾革命期間阿拉伯公民面臨的迫害[7],1968年前往英國留學[8],一開始在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讀書,當時獲倫敦大學頒發學位[9]。1982年,獲肯特大學哲學博士文憑[6],1980年至1983年在尼日利亞卡諾貝耶羅大學任講師,兼任肯特大學英語系教授,直至退休[7]。
古納曾負責兩期《非洲寫作論文集》(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編輯,出版眾多評論當代後殖民時代作家的論文,包括V·S·奈波爾、薩爾曼·魯西迪和素兒·威科姆,還負責編輯《薩爾曼·魯西迪導讀》(A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劍橋大學出版社,2007)。1987年起任《旅行者》雜誌特約編輯[10]。為凱恩非洲文學獎[11]和布克獎評審[12]。
現居英國[13]。
Remove ads
獎項與榮譽
古納2006年當選皇家文學學會會士[14]。2021年10月7日,因「在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文化與大陸之間的鴻溝中難民的命運下,流露出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獲諾貝爾文學獎[15][16][17]。
作品主題
古納20多歲就開始用日記寫下流離失所的感受,這些內容後來變成對家的深深感受,最終演變成為關於其他人的虛構故事。古納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利用寫作這個工具理解紀錄自己身為難民漂泊異鄉的感受。這些故事最終在他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匯編成他的首部小說《離別的記憶》。這部處女作為他在之後的小說、短篇小說和評論文章中持續探索「殖民主義、戰爭和流離失所造成的揮之不去的創傷」的主題奠定了基礎[18]。
古納的作品大多發生在東非沿岸地區[19],主角多來自桑給巴爾,除了一位[20],主題包括流亡、流離失所、歸屬感、殖民主義及國家背信棄義[21]。
文學評論人布魯士·金(Bruce King)認為古納將小說的東非主人公置於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中,指出非洲人在他的小說中「永遠是變化中的大世界的一份子」[22]。他認為古納筆下的人物都是離鄉背井、被人疏離、不受歡迎的,感覺像滿是怨恨的受害者[22]。費莉希蒂·漢德(Felicity Hand)認為古納的小說《讚美寧靜》、《海邊故事》和《遺棄》都關心「移民所產生的疏離和孤獨情緒,以及其所衍生的關於支離破碎的身份及『家』的意義的問題,發人深省」[23]。她觀察到,古納的角色移居海外後並未獲得成功,時常用反諷和幽默來面對他們的處境[24]。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張峰認為古納在作品中深入解析非洲移民面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種族主義餘孽時的痛苦與迷惘,用異化的人物性格映射現今英國社會的脆弱面[18]。
作品
- 《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1987)[25][18]
- 《朝聖者之路》(Pilgrims Way,1988)[26][18]
- 《多蒂》(Dottie,1990)[27][18]
- 《天堂》(Paradise,1994[28],入選布克獎短名單[29]和科斯塔圖書獎短名單[29][18])
- 《讚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1996)[30][18]
- 《憶海》(By the Sea,2001[28],入選布克獎長名單[31]、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小名單[31][18])
- 《遺棄》(Desertion,2005)[32][18]
- 《最後的禮物》(The Last Gift,2011)[33]
- 《礫心》(Gravel Heart,2017)[34][35]
- 《來世》(Afterlives,2020)[36][35]
Remove ads
- "Cages" (1984), in African short stories. Ed. by Chinua Achebe and Catherine Lynette Innes. Heinemann Education. ISBN 9780435902704
- 《囚籠》,收入《非洲短篇小說選集》,査明建等譯,2013年,譯林出版社,ISBN 9787544745840
- "Bossy" (1994), in African rhapsody: Short st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Experience. Ed. by Nadežda Obradović. Anchor Books. ISBN 9780385468169
- 《博西》,收入《非洲短篇小說選集》,査明建等譯,2013年,譯林出版社,ISBN 9787544745840[37]
- "The Photograph of the Prince" (2012), in Road stories : new writing inspired by Exhibition Road. Ed. by Mary Morris. 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 Chelsea, London. ISBN 9780954984847
- "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 (2006)[38]
- "The Arriver's Tale", Refugee Tales (2016)[39]
- "The Stateless Person’s Tale", Refugee Tales III (2019)[40]
Remove ads
- "Matigari: A Tract of Resistance." In: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vol. 22, no. 4,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69–72. .
- "Imagining the Postcolonial Writer." In Reading the 'New' Literatures in a Postcolonial Era. Ed. by Susheila Nasta. D. S. Brewer, Cambridge 2000. ISBN 9780859916011.
- "The Wood of the Moon." In: Transition, no. 88,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 Center for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1, pp. 88–113. .
- "Themes and structures in Midnight’s Children."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 Ed. by Abdulrazak Gurnah.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7. ISBN 9780521609951.
- "Mid Morning Moon". In: Wasafiri, vol. 26, no.2, pp. 25-29 doi:10.1080/02690055.2011.557532.
- 阿卜杜勒拉薩克·古納. The Urge to Nowhere: Wicomb and Cosmopolitanism. Safundi. 2011-07, 12 (3-4): 261–275. ISSN 1543-1304. doi:10.1080/17533171.2011.586828. Wikidata Q108824246 (英語).
- "Learning to Read." In: Matatu.no. 46, 2015, pp. 23-32,268.
Remove ads
腳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