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古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古柏
Remove ads

穆罕默德·雅霍甫伯克波斯語یعقوب بیگ羅馬化Yaqub Bek;1820年—1877年5月30日),漢文史料稱之為「阿古bǎi[註 1],又作穆罕默德·阿古柏·伯克庫西伯克雅各刊俄古柏,中亞浩罕汗國阿克麥吉特(意為「白色清真寺」)伯克,後為畢杜勒特汗國埃米爾

快速預覽 穆罕默德·雅霍甫伯克阿古柏, 統治 ...

阿古柏是塔吉克族人,原為浩罕汗國將領,英勇善戰,因功被升為阿克麥吉特(今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伯克。1864年,清朝下轄的新疆各地的回族維吾爾族相繼發動暴動。1865年,喀什噶爾的回部請求浩罕汗國增援,浩罕可汗派阿古柏率軍進入新疆,佔據整個回疆,建立政教合一哲德沙爾汗國。1867年,廢除哲德沙爾汗國,改為畢杜勒特汗國,自封埃米爾。1876年,浩罕汗國滅亡,其部眾投奔阿古柏,其勢力更加壯大,並獲得俄羅斯和英國的支持和承認。[1]清廷派左宗棠出征新疆,阿古柏失去了北疆的所有領土。1877年,阿古柏突然死去,不久其勢力被清軍攻滅。

Remove ads

姓名

阿古柏在諸語言的史料中有記載,同時也有許多拉丁化名稱。他的英語化名稱有:Yaqub Beg、Yakub Beg(不列顛百科全書)、Yakoob Beg(Boulger, 1878)、 Ya`qūb Beg(Kim Hodong, 2004)數種。他的俄語羅馬化後作Yakub-bek(Paine, 1996)[2],這個詞彙來自烏茲別克語Яъқуб-бекYa’qub-bek

  • 穆罕穆德,常見人名,同時也有多種譯法。
  • 雅霍甫,即是阿拉伯語中葉爾孤白的對應詞。
  • 伯克,也稱貝伊,是突厥語的貴族名。

生平

出身舞童

1820年,穆罕默德·雅霍甫出生於塔什干附近的一個村子裏,他的族屬是塔吉克人。其父伊斯邁特·烏拉,在村中負責替病人誦《古蘭經》祈福,其角色類似於薩滿。出生後不久,其父母離異,幼小的雅霍甫跟隨改嫁的母親,其繼父是村中的屠夫。數年之後,其母親死去,雅霍甫成為了孤兒,流落塔什干街頭。

Thumb
雅霍甫伯克,即阿古柏

少年雅霍甫面容姣好,被街頭藝人收留,學到了精湛的舞藝。大約10歲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名男扮女裝的舞童(巴特恰)。不久,一名路過塔什干的浩罕官吏看中了他,將其收為自己的孌童,帶回浩罕。他和姐姐最終被轉送給馬達里汗穆罕默德·卡里姆·卡希卡,在阿古柏長大後成為了後者的侍從官。

嶄露頭角

1842年,馬達里敗於布哈拉汗國,戰死沙場。布哈拉進佔浩罕城,全國一片混亂。時任浩罕阿奇木伯克的卡希卡也加入對汗位的角逐中,但不幸失敗喪命。已經長大成人的雅霍甫隨即回到家鄉投奔塔什干伯克納爾·穆罕默德·庫什,並將美麗的同母妹妹獻給了庫什,藉此獲得成為庫什副官(傳令官、瑪赫拉姆)的機會。不久以後,庫什派其出任五百人長(胖色提),負責鎮壓塔什干境內的哈薩克人起義。雅霍甫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曾應召赴塔什干協助浩罕的訥克布伯克抗擊沙俄入侵。1860年左右,晉升為阿克麥吉特(今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伯克,成為擁有自己勢力的一方諸侯。因擁立毛拉汗有功,被任命為「沙哈瓦爾」(宮廷主事)及要塞庫拉瑪的長官。

入侵新疆

1864年,新疆民亂,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與清兵互相攻伐,局勢混亂。佔據喀什舊城的柯爾克孜族伯克思的克自立為「帕夏」,為了樹立威信,決定派手下金相印去浩罕城迎回波羅尼都曾孫,號稱「聖裔」的布素魯克(布士爾克),立為傀儡;同年俘獲了清朝葉爾羌阿奇木伯克阿克拉依都。8月,金相印於疏勒擊敗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庫圖魯克。1865年春,浩罕阿里木庫里派阿古柏率領50名騎兵護送布素魯克去喀什。

一到喀什,布素魯克和阿古柏便組織兵變,將思的克逐出喀什。3月,思的克率7000餘柯爾克孜兵回襲喀什。阿古柏此時顯露出了超群的軍事指揮能力,僅率100名騎兵夜襲敵軍,擊潰了思的克。接收了思的克勢力的阿古柏迅速組建了數千名士兵的軍隊,4月11日攻克了英吉沙爾,並將思的克殘部徹底逐出新疆。

哲德沙爾汗國

Thumb
阿古柏軍的射擊訓練

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魯克於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意即「七城汗國」,表明一統回部七大城(一般認為是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闐、阿克蘇、庫車、烏什)的野心。

4月下旬,阿古柏約葉爾羌阿奇木伯克尼亞孜為內應,偷襲葉爾羌,在巷戰中失利。回軍途中,又遭遇庫車阿訇熱西丁的軍隊,在罕南力克戰役中復大敗,逃回喀什。阿古柏於是調整戰略重點,轉而攻擊仍在清軍守備下的喀什漢城。9月1日,清軍守備何步雲投降獻城,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奎英舉家自殺,殘部被迫皈依伊斯蘭教

1867年,浩罕被俄國支持的布哈拉汗國再次擊敗,丟失塔什干,約7000名殘部在玉努斯江率領下逃入新疆投奔同族阿古柏。得到這支生力軍的阿古柏實力大增,連克葉爾羌、和闐。就在此時,布素魯克在喀什發動兵變,希望擺脫阿古柏,堅守41天後失敗,阿古柏政變,把布素魯克(布士爾克)逼下寶座,送去阿拉伯半島麥加朝聖。阿古柏立波羅尼都長子玉素甫之子,亦是布素魯克的堂兄買買提明即位,號稱「卡塔條勒(卡塔爾勒)」。第二年,由於卡塔條勒也不安心做傀儡,故當傀儡還不到4個月就被阿古柏暗中毒死。同時,經過反覆爭奪,阿古柏終於擊敗了熱西丁,奪取了阿克蘇、烏什,統一了除庫車之外的南疆。

Remove ads

洪福汗國

Thumb
1862-77年的西北動亂和平定

1867年5月,隨着阿古柏的不斷勝利,他覺得不再需要傀儡了,於是他宣布取消「哲德沙爾汗國」,建立「洪福汗國」(又稱「畢杜勒特汗國」),自封為「巴達吾來特哈孜」(Badaul-et Qazi),即漢文史籍上的「畢杜勒特」(波斯語بدولت羅馬化Badaulet,或譯為「畢條勒特」,「畢調勒特」,「哈孜」即加齊,巴達吾來特哈孜意即「洪福之王」)。布哈拉埃米爾國還賜給他「阿塔勒克哈孜」 (忠實信徒的征服之父) 的稱號。

5月,攻佔庫車、庫爾勒,侵佔南疆。「洪福汗國」以伊斯蘭教法(「沙里亞」)作為最高法律,在各地設立宗教法庭,強迫異教徒改信伊斯蘭教[3]:286。其所佔各地分為設立伯克作為當地軍政長官。該政權對農民採取重稅政策。

1868年,大英帝國派遣特使會晤阿古柏,承認其政權,次年,阿古柏也派親信米爾扎·沙迪英屬印度會見總督,爭取英國支持。英國決定向其贈送大批軍火,並允許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設立軍工廠。1870年,俄羅斯帝國也派人前往喀什會晤阿古柏,承認其政權。不過總體來說,在這一時期,英國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期望能夠通過支援阿古柏將俄國的擴張阻止在天山以北。

在得到大批先進裝備後,阿古柏於1870年5月攻佔了吐魯番,並收降了以白彥虎為首的陝甘回軍殘部,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阿古柏殺害了包括阿克拉依都在內的原先俘獲的多名新疆伯克。到1871年底為止,迪化瑪納斯鄯善先後被阿古柏攻克,同時俄國為阻止阿古柏進一步擴張,出兵佔領伊犁。這樣,清軍在新疆僅存塔城烏蘇等少數據點。阿古柏成為了新疆大部分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在這種情況下,俄國加強了與阿古柏的聯繫,1872年,與阿古柏簽訂了「俄阿條約」,共5款,規定俄國承認「洪福汗國」,「洪福汗國」給予俄國控制區內貿易權,關稅按2.5%收取。

阿古柏隨即派遣阿吉托拉回訪聖彼得堡,並訪問奧斯曼帝國。身兼伊斯蘭教領袖哈里發的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封阿古柏為埃米爾,並派遣軍事教官去喀什(著名的有訓練步兵的玉素甫‧伊斯瑪依(Yusuf Ismail)、訓練騎兵的穆罕默德‧玉素甫(Muhammed Yusuf),訓練炮兵的伊斯瑪依‧哈克(Ismã'īl Haqq),和顧問扎滿‧貝伊(Zamãn Bey)、阿里‧卡茲姆(Ali Kazim)等)。奧斯曼帝國此舉使「洪福汗國」在伊斯蘭教法上獲得了合法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加大了對阿古柏的援助,維多利亞女王甚至親筆致信阿古柏,與其修好。1874年2月2日,「英阿條約」簽訂,除了和「俄阿條約」類似的條款外,還規定雙方互派大使。

Remove ads

敗亡

1875年,在左宗棠的率領下,湘軍進入新疆,清軍收復新疆之戰開始。次年底,阿古柏已經失去了北疆的所有領土。就在清軍開始南下之時,阿古柏突然於1877年5月29日猝死於焉耆。關於他的死因,有着多種說法。清史稿說他是飲毒酒自殺[4],但是有人認為他是被人毒死,甚至有英國人記載其是酒後與小吏扭打而死等等。

他死後,其子伯克·胡里即位,將其葬於喀什。不久,「洪福汗國」崩潰,伯克·胡里於1878年2月率殘部白彥虎等人逃回中亞河間地區(一說投奔沙俄)。奧斯曼軍事援助被湘軍所俘獲,稱「乳目國洋教頭」,審訊後釋放並被英國接走。

評價

中國的評價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領導人和後世學者對於阿古柏及其政權的評價均為負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王震稱阿古柏是「從新疆外部打進來的」、「沙俄、英帝的走狗」。[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包爾漢認為阿古柏「侵據了新疆,對群眾加重了各種差徭和賦稅,群眾受到的壓迫、剝削和遭受的苦難更加沉重了。」[6][7]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梁俊艷認為阿古柏政權「政治上,它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思想上,利用伊斯蘭教愚弄中國人民;經濟上則實行經濟壓榨和剝削。」[8]

台灣地區國防部步訓部戰術組的楊名宇少校認為阿古柏統治新疆期間「對新疆人徵收重稅及殘酷壓迫,並強迫眾人信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迫害。」[9]

其他評價

  • 熱比婭·卡德爾稱阿古柏是一個「維吾爾族的英雄」[10]
  • 基地組織領導人穆斯塔法·塞特馬里亞姆·納薩爾英語Mustafa Setmariam Nasar讚揚阿古柏在穆斯林中推廣教育的行為,並因他對中國人和佛教徒的戰爭稱他是一個「好人」[11]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