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龍·克里克斯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龍·克里克斯坦(Aaron Krickstein,1967年8月2日—),[1] 暱稱為「馬拉松人」,[2]是一名美國前男子職業網球運動員,曾在1983年至1996年間參加ATP巡迴賽及大獎賽網球巡迴賽。他於1990年2月26日達到了職業生涯最高的ATP排名世界第6。[3] 他憑藉在悉尼和洛杉磯的冠軍以及在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和美國網球公開賽的最佳表現取得了這一排名。他最為人所知的是在1991年美網上與吉米·康納斯的一場五盤馬拉松式的長盤決勝,最終失利,這場比賽被ESPN稱為「一場經典的比賽(an instant classic)」。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克里克斯坦出生於安娜堡,[4] 母親艾芙琳(Evelyn)是家庭主婦,父親是病理學家赫伯(Herb)。[5] 他的姐姐凱西(Kathy)在1978年贏得了十大聯盟網球錦標賽冠軍。[3]他是LPGA高爾夫球手摩根·普蕾索的叔叔,Kathy的女兒。[6] 克里克斯坦是猶太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是三位排名最高的美國猶太裔網球運動員之一,另外兩位是傑伊·伯傑和布拉德·吉爾伯特。[2][7][8][9][10][11] 自2002年以來,克里克斯坦一直擔任博卡拉頓聖安德魯斯鄉村俱樂部的網球總監。[12][13][14]
職業生涯
克里克斯坦在六歲時開始打網球。[15]在青少年時期,他成為高中網球界的一名活躍選手,並仍然保持着密歇根州比賽連勝次數最多的記錄(56場)。他曾為利格特大學學校效力。[16]
1982年,克里克斯坦贏得了美國全國16歲以下網球錦標賽冠軍。在年僅16歲時,他就成為1983年美國網協青少年冠軍、紅土冠軍以及美國網協全國18歲以下冠軍。[17] 他還贏得了五次連續的青少年錦標賽冠軍。[15]
克里克斯坦創造了ATP巡迴賽中贏得單打冠軍最年輕球員的記錄(在他16歲生日後兩個月,在特拉維夫奪冠)。他還創造了最年輕進入世界前十的記錄(17歲)。[2][7] 截至2025年8月,這兩項記錄仍然由他保持。
1984年,他贏得了美國職業網球錦標賽冠軍,成為該賽事最年輕的獲勝者,並在波士頓贏得了一項紅土賽事冠軍。[8] 1989年,他贏得了東京室內網球錦標賽和澳大利亞悉尼的一項硬地賽事。[8] 1991年、1992年和1993年,他贏得了南非網球公開賽冠軍。[8]
克里克斯坦的職業生涯飽受傷病困擾,包括腳部應力性骨折、1985年和1986年的膝蓋和手腕問題,以及1987年一場車禍導致的傷痛。[18]
他在大滿貫賽事中的最佳成績是在1989年美網和1995年澳網中打入半決賽。
克里克斯坦或許最為人銘記的是他在1991年美網勞動節當天與吉米·康納斯進行的那場著名五盤大戰。克里克斯坦曾以盤分2-1領先,並在第五盤以5-2領先,但最終在搶七中輸掉了比賽。這場比賽持續了4小時41分鐘。[19] 據ESPN稱,「這場比賽是一場經典。」 在美網安裝可伸縮頂棚之前,這場比賽一直是因下雨延遲時的電視轉播默認填充節目;因此,它可能是有史以來觀看次數最多的網球比賽。[20]在這場比賽後的約24年裏,克里克斯坦和康納斯只說了幾句話。但在2014年,克里克斯坦打電話給康納斯,邀請他參加一場在佛羅里達鄉村俱樂部舉行的「重聚賽」,克里克斯坦當時(現在仍然是)該俱樂部的網球總監。他們在2015年2月進行了比賽,克里克斯坦以8-5贏得了比賽。[21][22]
他在職業生涯中有過10次從0-2盤落後的情況下逆轉取勝的記錄。他的綽號「馬拉松人」指的是他在比賽中落後時能夠逆轉的能力。[2][23][24] 克里克斯坦在其職業生涯中進入第五盤的比賽共37場,其中贏下了28場。
克里克斯坦擊敗了許多頂尖球員,包括1990年的伊萬·倫德爾(世界排名第1)、1994年和1991年的米夏埃爾·施蒂希(世界排名第2和第4)、1988年美網的斯特凡·埃德貝里(世界排名第3)、1992年的鮑里斯·貝克爾(世界排名第3)、1984年的馬茨·維蘭德(世界排名第4)、1984年的吉米·阿里亞斯(世界排名第5)以及1994年的塞爾吉·布魯格拉(世界排名第5)。他還戰勝了皮特·桑普拉斯和安德烈·阿加西。
Remove ads
克里克斯坦在1985年至1987年間是美國戴維斯杯代表隊的一員,1990年再度參加。他在戴維斯杯比賽中取得了6勝4負的單打戰績。[25] 克里克斯坦在戴維斯杯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出現在1990年,當時他在世界組四分之一決賽中對陣捷克斯洛伐克取得兩場艱苦的勝利,帶領他的隊伍以4-1獲勝。
大獎賽巡迴賽/ATP巡迴賽決賽
Remove ads
職業生涯表現
- 指引:
W | F | SF | QF | #R | RR | LQ (Q#) | A | P | Z# | PO | SF-B | F-S | G | NMS | NH | NQ |
W:冠軍;F:亞軍;SF:四強;QF:八強;#R:前四輪;RR:小組賽;LQ:止步資格賽;A:缺席;P:比賽延期;Z#:戴維斯杯/聯合會杯組別賽(#表示級別);PO:參與戴維斯盃/聯合會杯附加賽;SF-B:奧運會銅牌;F-S:奧運會銀牌;G:奧運會金牌;NMS:非ATP1000大師賽系列;NH:該賽事本年度未舉行;NQ:未入圍。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