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捷魁
清朝秀才,台灣彰化縣茄苳腳人,燕霧二十四保總理,在戴潮春事件中領有軍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捷魁(臺灣話:Tân Tsia̍p-khue,?—?),字汝梅[1],台灣燕霧上堡茄苳腳( 今彰化縣花壇鄉花壇村 ) 人,祖籍泉州南安[2]。清代貢生、軍事人物。
生平
陳捷魁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未滿20歲便考中秀才[2]。道光末年,廖春波主講白沙書院,講授詩文及古文,彰化仕紳爭相作詩,文風大盛,其中又以陳捷魁、陳肇興、曾惟精、蔡德芳、廖景瀛的詩最為傑出[3]。咸豐初年,與該四人一同被譽為「白沙書院五傑」[2]。咸豐七年(1857年)與莊文蔚、唐情萃、洪濟純等人在番仔田組織文藝社團「玉峰社」,會員84名[4],並捐資購置學田[2]。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拔貢[5]。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陳捷魁擔任白沙坑二十四莊總理。台灣鎮總兵曾玉明招募陳捷魁、廩生李華文、生員陳宗庭、嘉寶潭職員陳耀及和美線(今彰化縣和美鎮)沿海一帶的泉州人,赴鹿港大本營領取「義民」白旗,共同抵禦戴潮春勢力[6]。同年六月十九日,戴彩龍、鄭玉麟率領200餘人前往燕霧派餉,陳捷魁密約唐允文、白培英及二十四莊民眾,當天發誓「效命報國」,準備起兵,後殺掉戴彩龍、鄭玉麟[7]。
曾玉明相當器重陳捷魁,時常邀請其討論征討戴軍之策。他曾請曾玉明:「北方聯繫聯和美線、泉州厝等村莊,南方聯繫二十四莊及社口等35莊作為左右臂,腳跟立定之後,便可以專心進取。」並建議:「各村莊加入天地會的人一開始未必都有反叛的念頭,不外乎是情況壓迫所致。撇開漳州、泉州區域不談,如果天地會黨人剃髮歸降於清朝,都可以讓他們改過自新;假如他們建立功績的話,就會有獎賞。」時任彰化縣知縣凌定國與陳捷魁意見不合,於是陳寫了一篇文章《酷吏論》諷刺他,凌定國非常生氣,但也拿他沒辦法[8]。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五日,林日成在彰化聖王廟中與戴潮春部下會合,歃血祭旗,率領二萬餘人攻打二十四莊。陳捷魁與李華文、李宗文等人率壯丁作戰,戴軍退回彰化,此後勢力大減[9]。閏八月,彰化快官的張俊標豎立白旗,起兵抗拒戴潮春,並與陳捷魁、李華文等人討論,計劃從虎山巖山後開通一條通往快官的道路,以讓救兵迅速趕往征討戴軍[10]。同治二年(1863年),與李華文、陳宗文等人帶領壯丁跟隨曾元福、曾玉明作戰[11],受清廷賞賜五品銜、戴藍翎[12]。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七十二莊張三顯起事,即將攻打彰化縣城。凌定國派吳登建至二十四莊求援,吳登建與陳捷魁率領二十四莊三百餘名壯丁先到縣城,戰於八卦山腳[13]。後賞四品銜、戴花翎,並擔任都司[2]。
戴潮春事件平定後,陳捷魁開始撰寫《戴案示略》,但尚未刊出,稿子即散失[2]。
Remove ads
紀念
因陳捷魁在戴潮春事件中擔任白沙坑二十四莊總理,召集義勇與戴潮春勢力抗爭,事件平定後,清廷便將二十四莊賜名爲「義民村」[2][14]。
評價
吳德功:「曾玉明以秋丞輕進,引為殷鑒,暫駐鹿港,請陳捷魁共議戰守恢複之策。魁年少,負磊落之才,忠直敢言,與官長論事,有王景略捫虱而談、旁若無人之慨。嘗與知縣凌定國論事齟齬,即作酷吏論以嘲之。至是,魁以平賊自任,請曾鎮以北聯和美線諸泉莊、南聯二十四莊以及三十五莊而後立腳能定,可圖恢複。然當是時,無論漳泉之人,多與會盟,不特無人敢豎白旗,亦無人可與同事。魁乘賊索餉,密約二十四莊為義首,紳士富戶一齊舉事,乘其歸,半途而擊之,適天降大雨,而賊衣服軍裝皆濕,俯首就戮,悉數皆殲,無異風雨助昆陽之捷也。賊聞風破膽,各處泉莊紛紛領旗反正,而鹿港之藩籬益固。是役也,為倡豎義旗之首,實為恢複彰化之基,故大書特書之 ( 廩生柯承暉避亂白培英家,亦力勸乘勢截殺 ) 。」[15]
家族
陳捷魁出身燕霧巷陳家,祖父陳禮文為泉州南安人,乾隆年間渡台[16]:66。其父陳博,為清代茄苳腳莊富紳,育有5子[2],陳捷魁為長子,三弟為陳捷升,又名陳讓,台灣日治初期曾任茄苳腳區區長、保良局長等公職;五弟為陳捷華,在施九緞事件中協助官府平亂[2][17]。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