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異性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非異性戀(英語:Non-heterosexual)是一個雨傘術語(即集合性術語),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以及其他不再被認為是異性戀的人。[2][3] 該術語定義了「什麼是社會規範以及一個特定群體如何不合規範的概念」。[4] 非異性戀被用在女權主義和性別研究領域,也在學術作品中用來區分性取向,而使用它可以有多種理解。[5][6][7][8] 該術語和酷兒(queer)很類似,只不過沒有後者的政治寓意,顯得更有學術氣息。「酷兒」一詞一般是指不合社會常規且非異性戀。[9][10][11]

在台灣,非異性戀亦被稱作同志。
一些觀點認為該術語富於爭議且充滿輕蔑以為,因為它「給不符合異性戀常規的人貼上標籤,因此強化了異性戀霸權」。[12][13] 而其他人則認為非異性戀一詞只是一個在研究領域保持一致性的有用術語,他們認為該術語「凸顯了我們的語言在性取向方面的不足」。例如,該術語的使用可以使忽視雙性戀的趨勢消減。[14] 然而非異性戀者未必包含跨性別者與雙性人,因為跨性別者與雙性人中也有異性戀者。而無性戀與有性戀則是另一個光譜,取決於是否受到他人性吸引,一個無性戀者也有可能有情感上的性傾向。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