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木路克
穆斯林奴隸士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木路克(阿拉伯語:مَمْلُوك,羅馬化:Mam°luwk;複數مَمَالِيك,羅馬化:Mamaliyk)是從公元9世紀至16世紀之間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和阿尤布王朝蘇丹的奴隸兵。源自軍事奴隸制度(غِلْمَان),但在薩馬拉(Sāmarrā)時期逐漸演化為獨立軍事階層。初期的غِلْمَان缺乏制度化軍事訓練,多依靠中亞高加索地區貴族傳統軍官的階序。後來發展成鄂圖曼帝國的揀選制(devşirme)與親衛軍(janissary)。
![]() |

自阿拔斯復歸巴格達後,馬穆魯克的選訓體系與主僕依附關係日益制度化,最終形成集軍事、社會與政治影響力於一身的特殊軍官集團。近代車臣共和國跟格魯吉亞兩國,開始出現將馬穆魯克納入民族榮耀史的趨勢。
Remove ads
起源
最早的馬木路克服務於公元9世紀阿拔斯帝國的巴格達。他們來自於中亞地區和黑海北部。當時那裏有各種游牧民族,主要以阿爾泰語系草原游牧民族為主的突厥人,蒙古人為主要來源。大多數游牧民族起初都不是穆斯林教徒。
馬木路克大多是由奴隸販子收買並販賣到中東地區的。他們因為沒有任何政治背景而受到哈里發們的青睞。中東當地的軍人大多忠誠於當地的酋長和大家族,而不是哈里發。馬木路克由於身份低微,擁有對哈里發個人很高的忠誠度。同時,他們從小培養成為職業軍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游牧民族優良的騎術和戰鬥技能,一旦叛亂發生,馬木路克往往成為平定叛亂的得力工具。馬木路克也經常被作為僱傭軍使用。
歷史
從十字軍東征時代到拿破崙戰爭以前,馬木路克職業軍團是一群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他們騎術嫻熟,訓練有素,機動性高,作戰勇敢。不過,隨着火槍的發明,那些欽察奴隸兵也漸漸潰敗,更於拿破崙戰爭後銷聲匿跡。
自從回教世界統治了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和北非之後,當地的君主和領主紛紛從中亞草原地區買來或招募一群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騎士,君主和領主會以俸祿支付作為薪資,並進行正規軍事訓練後,組成自己的軍團,因此他們即忠於他們的主人。他們基本的裝備,配有一把短彎刀(SCIMITAR)和圓形盾牌,後期有佩帶手槍。
軍隊調度以同營者為單位,形成「同門」(khushdāshiyya),透過戰功與主僕網絡可晉升至將軍、總督、甚至蘇丹,成為地方貴族(Amirs)亦可養軍。
- 哈利基(khāṣṣakiyya):蘇丹近衛隊與最精銳的親兵。
- 巴林馬穆魯克(Baḥrī)與布爾吉馬穆魯克(Burjī):分別源於拜巴爾斯與後來的徹克馬(Circassian)派系,這是蘇丹軍的主力。
- 塔巴卡(ṭabaqa):軍士分層,依戰功與忠誠度晉升,從小隊長(amīr 'ashara)到百人長(amīr mi'a),再到高級指揮官(amīr kabīr)。
- 阿赫達斯(ahdāth):城市民兵。
- 哈瓦西(ḥawāshī)與馬格里布傭兵、庫爾德部族騎兵等非正規部隊。
馬穆魯克國家
這種制度被多個伊斯蘭政權繼承與本土化,包括:
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由於阿拉伯奴隸兵無法對付突如其來的攻勢,基督徒很快的便佔領聖地耶路撒冷,但隨着突尼西亞戰役的結束,十字軍東征告尾聲,阿拉伯奴隸兵團也更加強大,使基督徒不再進攻聖地。
- 擊退外敵的軍功(如對抗法王路易九世、蒙古伊兒汗)
- 舊王朝的聯姻或合法性轉移(阿拔斯哈里發)
- 軍團內部的認可與支持網絡(非血緣、非選舉)
1517年黎雅比亞戰役,馬穆魯克敗於鄂圖曼帝國的軍火器體制被納入管理。在埃及與敘利亞仍保有地方軍政實權,成為鄂圖曼下的「次級貴族階級」,奴隸兵在北非的征戰上發揮作用,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擊敗了許多馬木路克的舊部,後來在1811年,設宴屠殺馬穆魯克軍官五百餘人,馬穆魯克作為埃及地區獨立軍政階層正式終結。
拿破崙在結束意大利戰役之後為了切斷英國對於印度的經濟命脈,決定遠征埃及,這次拿破崙在金字塔戰役和到敘利亞的遠征中,成功打敗阿拉伯奴隸兵,拿破崙使用了整個師的兵力組成方陣再以大砲加以掩護,甚至曾在某次遭遇戰中打敗了七倍於己的兵力,但隨着土耳其的參戰和英國海軍在尼羅河口的勝利,法國對埃及的統治也因為未能攻克雅克城以及法國在歐洲主戰場的嚴峻形勢而結束,但阿拉伯奴隸兵並未銷聲匿跡。拿破崙著名的禁衛軍中,就有一支是由阿拉伯奴隸兵所組成的。
電腦遊戲
世紀帝國II和世紀帝國III,皆有馬木留克的出現,在中文版的遊戲中被重新命名為「阿拉伯奴隸兵」。世紀帝國II,阿拉伯奴隸兵是薩拉森種族的特殊單位,在城堡時代中的城堡中訓練,屬於騎兵系的遠距反騎兵單位,騎着駱駝,以丟彎刀攻擊,可升級成精銳阿拉伯奴隸兵。世紀帝國III,阿拉伯奴隸兵則是以傭兵的身分在遊戲中,只有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鄂圖曼人,在要塞時代能運送阿拉伯奴隸兵,但是他們佔很多人口數,高達四個。本身使用彎刀攻擊,而且騎着馬匹,生命值高。
王國的興起中的阿拉伯奴隸兵則是埃及火藥時代的特殊單位,他們騎着馬,雙手皆有持槍,是由古典時代的雙輪戰車和中世紀的重裝雙輪戰車升級而成,可以在啟蒙時代改良成為皇室阿拉伯奴隸兵
騎馬與砍殺:戰團中馬木路克作為薩蘭德蘇丹國騎兵的最高階兵種出現,中文版譯名為「薩蘭德馬木路克」。
騎馬與砍殺:領主之旗中馬木魯克騎兵是阿塞萊蘇丹國的頂級平民騎兵。定位為重甲騎射手,裝備馬刀,盾牌以及弓箭。有較高的熟練度。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Janet L. Abu-Lughod.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the world system A.D. 1250–13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 February 1991. ISBN 978-0-19-506774-3.
- A. Allouche: Mamluk Economics: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Al-Maqrizi's Ighathat. Salt Lake City, 1994
- Reuven Amitai-Preiss. Mongols and Mamluks: the Mamluk-Īlkhānid War, 1260–128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 June 2011]. ISBN 978-0-521-4622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 Matthew Gordon, "The Breaking of a Thousand Swords: A History of the Turkish Military of Samarra (200-275 Ah/815-889 Ce)", SUNY Press, 2001.
- Ulrich Haarmann: Das Herrschaftssystem der Mamluken, in: Halm / Haarmann (Hrsg.): Geschichte der arabischen Welt. C.H. Beck (2004), ISBN 3-406-47486-1
- E. de la Vaissière, Samarcande et Samarra. Elites d'Asie centrale dans l'empire Abbasside, Peeters, 2007 Peeters-leuven.b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法文)
- James Waterson, "The Mamluks" (History Today March 2006)
- Thomas Philipp, Ulrich Haarmann. The Mamluks in Egyptian Politics and Society, Pg 1–10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6-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6).
外部連結
- 古蘭經地毯頁;al-Fatiha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從14世紀馬木路克古蘭經「是一種罕見的
- Mamluk Studies Resources from the Chicago Online Bibliography of Mamluk Studies and The Chicago Online Encyclopedia of Mamluk Studies Review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The Mamlu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BBC's In Our Time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