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里博爾
斯洛文尼亚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里博爾[3](斯洛文尼亞語:Maribor,發音:[ˈmáːɾibɔɾ] ⓘ),舊稱德勞河畔馬堡(德語:Marburg an der Drau,發音:[ˈmaʁbʊʁk ʔan deːɐ̯ ˈdʁaʊ̯]),是斯洛文尼亞馬里博爾城市市鎮內的城市及其行政中心。位於德拉瓦河畔,是該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下施蒂利亞的最大城市。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7月4日) | 
馬里博爾於1164年首次被提及為城堡,1209年作為定居點,1254年作為城市。與大多數斯洛文尼亞民族領土一樣,馬里博爾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魯道夫·邁斯特爾和他的部下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佔領了這座城市,然後加入塞爾維亞王國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1991年,馬里博爾成為獨立的斯洛文尼亞的一部分。
Remove ads
名稱
馬里博爾在歷史資料中被證明是1145年左右的Marpurch(後來又被稱為Marchburch、Marburc和Marchpurch),是中古高地德語「march」(邊疆區)+「burc」(堡壘)的複合體。在現代,該鎮的德語名稱為Marburg an der Drau(發音為[ˈmaʁbʊʁk ʔan deːɐ̯ ˈdʁaʊ̯];字面意思是「德拉瓦河畔的馬爾堡」)。[4]
斯洛文尼亞語名稱Maribor是由斯坦科·弗拉茲於1836年進行的斯洛文尼亞化創造。弗拉茲以伊利里亞主義的精神創造了這個名稱,並將其與勃蘭登堡的名字進行了類比(下索布語:Bramborska)。在當地,該市在斯洛文尼亞語中被稱為Marprk或Marprog。[5]1861年,當洛弗羅·托曼發表了一首名為《Mar i bor》的歌曲時,斯洛文尼亞人接受了馬里博爾這個名字[6],並將其命名為「Mar」(「關心」)+i(「和」)+bor(「為之而戰」)。[7]除了斯洛文尼亞語和德語名稱外,這座城市在拉丁語中也被稱為Marburgum,在意大利語中被稱為Marburgo。[8]
Remove ads
歷史
馬里博爾地區已知最古老的定居點遺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年,即銅石並用時代。隨着馬里博爾西部道路的建設,人們發現了公元前44世紀至42世紀的更大定居點。在馬里博爾附近的斯波德涅霍切和馬雷奇尼克附近的梅列山下面的另一個城鎮也發現了大約同一時期的另一處定居點。梅列山下的另一個定居點也被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9]
公元前3000年,隨着青銅時代的到來,馬里博爾地區出現了更加明顯的定居環境。公元前13至12世紀,在骨灰瓮文化時代,佩凱爾發現了新的定居點。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新的定居者搬到了馬里博爾地區。在今天的姆拉丁斯卡烏里察發現了那個時期的一個瓮場墓地,在波布雷日耶還發現了另一個墓地。[9]
隨着鐵器時代和哈爾施塔特文化的發展,新的定居點開始出現在山上。其中之一是波霍列山的波什泰拉。波什泰拉是一座古城,公元前6世紀被遺棄,公元前2世紀再次有人居住。[9]
在羅馬時代,馬里博爾後來發展的地區是諾里庫姆省的一部分,就在與潘諾尼亞的邊界上。在那段時期,被稱為「鄉村別墅」的羅馬農業莊園佔據了拉德瓦涅、貝納瓦、博霍瓦和霍采周圍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今天馬里博爾的博洛瓦瓦斯社區。[9]該地區還建立了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一個方向連接采萊亞(采列)和弗拉維亞·索爾瓦,另一個方向則連接波埃托維奧(普圖伊)和諾里庫姆中部。[10]

馬里博爾的歷史歸屬
 薩爾斯堡采邑總主教區 (1164–1555)
 薩爾斯堡采邑總主教區 (1164–1555) 哈布斯堡君主國 (1555–1804)
 哈布斯堡君主國 (1555–1804)
 奧地利帝國 (1804–1867)
 奧地利帝國 (1804–1867)
 奧匈帝國 (1867–1918)
 奧匈帝國 (1867–1918)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1918)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1918)
 南斯拉夫王國 (1918–1941)
 南斯拉夫王國 (1918–1941)
 納粹德國 (1941–1945)
 納粹德國 (1941–1945)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45–1991)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45–1991)
 斯洛文尼亞 1991–至今
 斯洛文尼亞 1991–至今羅馬帝國滅亡後,斯拉夫人定居在馬里博爾地區。[11]拉德瓦涅發現了一座斯拉夫墓地,可追溯到公元10世紀。[9]後來成為馬里博爾的地區當時是薩摩帝國的第一部分,後來該地區位於卡蘭塔尼亞和下潘諾尼亞之間的邊界。843年,該地區被法蘭克王國吞併。[12]
在法蘭克王國統治時期,該地區再次位於邊境,這次是在法蘭西王國和匈牙利公國之間。為了保護法蘭克王國免受匈牙利人的襲擊,在金字塔山上建造了一座城堡。[13] 這座城堡於1164年10月20日首次被提及,名為Castrum Marchburch。城堡下面很快就有了定居點。1204年,馬里博爾首次被提及為城堡附近的一個市場,1254年,它獲得了城鎮特權。[12]這座城堡很可能在1164年之前就存在了,因為該地區的伯爵特里克希安的伯納德在1124年已經使用了頭銜Bernhard von Marchpurg,即「馬里博爾的伯納德」。[14]

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一世戰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後,該鎮開始迅速發展。該鎮建造了防禦工事,貿易、葡萄栽培和手工藝品開始增長。該鎮壟斷了整個地區,還控制了與克恩頓州的葡萄栽培貿易。第一座教堂建成了,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批猶太人到達馬里博爾。猶太人在城鎮的東南部建造了自己的貧民窟,他們還在那裏建造了馬里博爾猶太會堂。大多數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在城鎮的西北部,即現在的斯洛文尼亞街(Slovenska ulica)。
1478年,第二座城堡建在該鎮的東北側,今天被稱為馬里博爾城堡。1480年和1481年,馬蒂亞斯·科維努斯 (Matthias Corvinus) 圍攻該鎮,但兩次都未能征服它。[12]1496年,馬克西米連一世頒布法令,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馬里博爾和施蒂利亞州。[15]1515年,馬里博爾市政廳建成,幾年後的1532年,馬里博爾再次遭到圍攻,這次是鄂圖曼帝國。在後來被稱為馬里博爾圍城戰的戰鬥中,一支 100,000 人的鄂圖曼軍隊在蘇萊曼大帝的領導下襲擊了該鎮,該鎮僅由當地駐軍及其市民保衛。儘管困難重重,馬里博爾還是成功守住了,馬里博爾鞋匠的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他升起了水閘閘門並淹沒了鄂圖曼軍隊。[12][16]
Remove ads
在17世紀,無數的大火將該鎮夷為平地。四次嚴重火災發生在1601年、1645年、1648年和1700年。因此,該鎮被多次重建。[17]除了火災之外,瘟疫還摧毀了該鎮的人口。三次嚴重的瘟疫流行發生在1646年、1664年和1680年。由於瘟疫,該鎮失去35%的人口。為了紀念瘟疫的結束,1681年建造了一座瘟疫柱,原來的柱子在1743年被替換。[18]1846年,南部鐵路穿過該鎮,導致了巨大的經濟增長和領土擴張。1859年,拉萬特教區的主教安東·馬丁·斯洛姆謝克(Anton Martin Slomšek)將教區所在地轉移到馬里博爾,並進一步鼓勵使用斯洛文尼亞語。通過這次轉移,馬里博爾也開辦第一所高等學校。四年後,馬里博爾與克恩頓州建立了聯繫,修建了從馬里博爾到普雷瓦列的鐵路。[12]1868年,斯洛文尼亞第一份日報《Slovenski narod》在今天的斯洛姆謝克廣場(Slomškov trg)創刊。[19]1883年4月4日,斯洛文尼亞民族領土上的第一盞電燈安裝在城堡廣場(Grajski trg)。[20]著名的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於1878年至1879年住在馬里博爾,在這裏他獲得了第一份工作。[21]馬里博爾國家大廳建於 1899 年,成為所有施蒂利亞斯洛文尼亞人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12]

1900 年,該市本身的人口為 82.3%德意志裔奧地利人(19,298 人)和17.3% 的斯洛文尼亞人(4,062 人;[22]:4該市的大部分資產和公共生活都掌握在德意志裔奧地利人手中。然而,不包括該市的縣只有10,199名德意志裔奧地利人和78,888名斯洛文尼亞人,這意味着該市完全被斯洛文尼亞少數民族領土包圍。[22]:210,300 一些後來成為城市一部分的前獨立定居點的斯洛文尼亞人比德語奧地利人更多(例如科日采維納、拉德瓦涅、特茲諾),而另一些定居點則是奧地利人多於斯洛文尼亞人(例如波布雷日耶和斯圖登齊)。[22]:202-206 1913年,在德拉瓦河上開通了一座新橋,今天被稱為老橋。[2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陸軍第47步兵團駐紮在該市,並在伊松佐河前線作戰。[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恩頓州和施蒂利亞州的許多斯洛文尼亞人因涉嫌與奧匈帝國為敵而被拘留。這導致了奧地利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之間的不信任。[25]

1918 年奧匈帝國崩潰後,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以及德意志-奧地利都聲稱擁有馬里博爾。1918年11月1日,安東·霍利克上校在梅列軍營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該市將成為德意志-奧地利的一部分。出席會議的斯洛文尼亞族少校魯道夫·邁斯特爾(Rudolf Maister)譴責了這一決定,並組織了斯洛文尼亞軍隊,從而奪取了對這座城市的控制權。[26]所有奧地利官兵都被解除武裝並復員到新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德語市議會隨後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盡一切可能為德意志-奧地利奪回馬里博爾。他們組織了一支名為「綠色衛隊」(Schutzwehr)的軍事單位,這支部隊大約有4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反對親斯洛文尼亞和南斯拉夫的邁斯特爾少校。[27]11月23日清晨,斯洛文尼亞軍隊出其不意地解除了綠色衛隊的武裝。[28]從而確保這座城市在斯洛文尼亞人的控制之下。
1919年1月27日,奧地利人聚集在該市市場等待美國和平代表團,遭到斯洛文尼亞軍隊的射擊。9名公民被殺,18人受重傷;[29]:142究竟是哪人下令開槍,從未明確確定。德國消息人士指責邁斯特爾的部隊無故開槍。反過來,馬克斯·波哈爾等斯洛文尼亞目擊者聲稱,德語奧地利人襲擊了守衛市政廳的斯洛文尼亞士兵,其中一人甚至用左輪手槍射擊,並用刺刀擊中了一名斯洛文尼亞士兵。[29]:141德語媒體稱這一事件為馬爾堡的血腥星期天。由於馬里博爾現在牢牢掌握在斯洛文尼亞軍隊手中,並完全被斯洛文尼亞領土包圍;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與德意志-奧地利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該城市被承認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由於魯道夫·邁斯特爾在馬里博爾的行動以及後來在克恩頓州的奧地利-斯洛文尼亞衝突中的行動,邁斯特爾今天被認為是斯洛文尼亞的民族英雄。[30]
1918年後,馬里博爾的大部分德語奧地利人離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前往奧地利。南斯拉夫對奧地利德意志少數民族奉行同化政策,類似於奧地利對克恩頓州斯洛文尼亞少數民族所採取的日耳曼化政策。[31]從1922年到1929年,馬里博爾是馬里博爾州的所在地,馬里博爾州是南斯拉夫的一個分區,後來成為德拉瓦河省的一部分。[32]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馬里博爾被認為是該國發展最快的城市。[33]
Remove ads

1941年,以斯洛文尼亞人為主的下施蒂利亞被納粹德國吞併。1941年4月8日晚上9點,德國軍隊開進該市。[34]4月26日,阿道夫·希特拉鼓勵他的追隨者「讓這片土地再次成為德國的(一部分)」,[35]訪問了馬里博爾,當地德國人在城市城堡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招待會。[36]佔領後,納粹德國立即開始將斯洛文尼亞人大規模驅逐到克羅地亞獨立國以及塞爾維亞,後來又驅逐到德國的集中營和勞改營。 納粹的目標是在戰後將下施蒂利亞州的人口德國化。[37]斯洛文尼亞愛國者被扣為人質,許多人後來在馬里博爾和格拉茨的監獄中被槍殺。[38]這導致了斯洛文尼亞游擊隊的有組織抵抗。 馬里博爾和被佔領的斯洛文尼亞的第一次抵抗行動發生在希特拉訪問後三天,當時斯洛文尼亞共產黨人和SKOJ成員燒毀了兩輛德國汽車。[39]

1941年至1945年間,馬里博爾是德國戰俘營的所在地,關押着許多1941年在克里特島被俘的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軍隊。[40]1944年,歐洲最大規模的戰俘營救發生在奧日巴爾特突襲行動中,有105名盟軍戰俘被斯洛文尼亞游擊隊員成功解放。這座城市是一個擁有廣泛軍事工業的主要工業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年遭到盟軍的系統轟炸。總共發生了29次轟炸襲擊,摧毀了該市約47%的地區,造成483名平民死亡,4,200多人無家可歸。[41]在戰爭期間,超過2,600人在馬里博爾死亡。[42]到戰爭結束時,馬里博爾是南斯拉夫國內受戰爭破壞最嚴重的主要城鎮。[43]除了那些在戰爭期間積極支持抵抗運動的人外,其餘的講德語的人口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被立即驅逐出境。[44]與此同時,試圖逃離南斯拉夫的克羅地亞家園衛隊成員及其親屬被南斯拉夫軍隊處決。斯洛文尼亞獨立後,馬里博爾及其附近地區存在九個萬人坑。[45]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里博爾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這座城市開始了重大的更新和重建過程。[12]馬里博爾很快成為斯洛文尼亞和整個南斯拉夫的工業中心,擁有許多知名公司,如馬里博爾汽車廠(TAM)等。[46]在斯洛文尼亞獨立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軍和斯洛文尼亞領土防禦部隊之間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附近的佩克雷和馬里博爾的街道上,導致衝突首次傷亡。[47]1991年斯洛文尼亞脫離南斯拉夫後,南斯拉夫市場的喪失嚴重影響了該市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經濟。該市的失業率創下了近25%的紀錄。[48]
1990年代中期危機後,隨着經濟大衰退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馬里博爾的經濟狀況再次惡化,這是2012-13年馬里博爾抗議活動開始的原因之一,該抗議活動擴大變成2012-2013年斯洛文尼亞抗議活動。[49]2012年,馬里博爾成為兩歐洲文化之都之一,次年,馬里博爾成為歐洲青年之都。[50]
Remove ads
地理

在德拉瓦河上坐落着馬里博爾島(Mariborski otok)。島上最古老的公共浴池仍然是馬里博爾重要且經常參觀的地方。
馬里博爾有兩座山:卡爾瓦里山和金字塔山,周圍環繞着葡萄園。後者在城市的北部邊界佔主導地位。那裏還矗立着11世紀第一座馬里博爾城堡的廢墟和19世紀的小教堂。登上這座山可以方便地俯瞰馬里博爾和德拉瓦河以南的鄉村。

馬里博爾市分為11個市轄區(斯洛文尼亞語:mestne četrti)。德拉瓦河將北部的Center、Koroška Vrata和Ivan Cankar區與南部的其他區分開。各個城區由四座公路橋、一座鐵路橋和一座人行天橋連接。
馬里博爾為濕潤大陸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 Dfb), 與海洋性氣候 (柯本: Cfb)接壤。[51]冬季平均氣溫徘徊在零攝氏度左右。夏天通常很溫暖。該市最熱的月份(7月)的平均氣溫超過20攝氏度,這是馬里博爾葡萄酒傳統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市年平均降水量約為900毫米(35.4 英寸),是斯洛文尼亞陽光最充足的城市之一,全年平均有266個晴天。8月份的最高溫度記錄為40.6°C,由斯洛文尼亞環境署(ARSO)於2013年8月8日在馬里博爾-塔博爾氣象站測量。[52]
人口
宗教
馬里博爾以前在天主教格拉茨-塞考教區,於1859年6月1日成為拉萬特教區的一部分,並成為其采邑主教的所在地。教區名稱(以克恩頓州的一條河流命名)後來於1962年3月5日改為馬里博爾教區。2006年4月7日,教皇本篤十六世將其提升為總教區。
居住在馬里博爾的猶太人於1277年首次被提及。有人認為,當時這個城市已經有一個猶太區。猶太人聚居區位於城市的東南部,在其鼎盛時期,它包括市中心的幾條主要街道,包括城市主廣場的一部分。貧民窟有一座猶太會堂、一座猶太墓地和一所塔木德學校。馬里博爾的猶太社區在數量上在1410年左右達到頂峰。1450年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日益激烈的競爭與經濟危機同時發生,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嚴重打擊,而這些活動對他們的經濟成就至關重要。根據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於1496年頒布的一項法令,猶太人被迫離開馬里博爾。直到1861年,對猶太人定居點和商業的限制仍然存在。[57]從1941年春末開始,在下施蒂利亞被第三帝國吞併後,馬里博爾的猶太人被驅逐到集中營。
文化

這座城市是馬里博爾大學的所在地,該大學成立於1975年,[58]歐洲母校大學和其他幾所高等教育機構。高中包括馬里博爾第一高中(Prva gimnazija Maribor)和馬里博爾第二高中(II. gimnazija Maribor)。[59]
每年6月,為期兩周的倫特節(Lent Festival,以河濱區倫特命名)舉行,屆時將舉辦數百場音樂、戲劇和其他活動。[60]每年,這個節日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歌劇、芭蕾舞表演者、古典、現代和爵士音樂家和舞蹈家。

馬里博爾以國際和斯洛文尼亞美食的葡萄酒和烹飪特色菜(蘑菇湯配蕎麥糊,牛肚,酸湯,酸菜香腸,奶酪餃子,蘋果餡餅,稱為吉巴尼察的特殊奶酪蛋糕)而聞名。這裏還有許多受歡迎的餐廳,提供塞爾維亞美食。維納格酒窖(Vinagova vinska klet)面積為20.000m2(215.28平方英尺),長度為2公里(1英里),保存着550萬升葡萄酒。位於倫特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Hiša stare trte)的房子(老藤之家)種植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該葡萄藤於2004年被記錄在健力士世界紀錄中。伊美扎卡葡萄藤已有400多年的歷史。[61]
從馬里博爾發射的收聽率最高的廣播電台是商業廣播電台——廣播城市(Radio City)。[62]從馬里博爾廣播的其他電台包括Radio NET FM,馬里博爾廣播,馬里博爾搖滾,Radio Brezje和馬里博爾學生廣播(MARŠ)。

馬里博爾矗立着許多歷史建築。在老城區周圍的城牆遺蹟中,最突出的是審判塔、水塔和猶太塔。馬里博爾大教堂建於13世紀,採用哥德式風格。馬里博爾猶太會堂建於14世紀,是歐洲第二古老的猶太會堂。如今,它已成為文化活動的中心。其他著名的中世紀建築是馬里博爾城堡,貝特納瓦城堡和金字塔山上的上馬里博爾城堡遺址。[64]市政廳以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瘟疫柱以巴洛克風格建造。
在21世紀初,計劃建造一個新的現代商業,住宅和娛樂區,稱為德拉瓦門(Dravska vrata),綽號馬里博爾曼哈頓。該項目包括許多新的獨家住宅公寓、辦公室和會議廳、一個綠色和娛樂空間以及其他結構。它還包括一座111米(364英尺)高的摩天大樓,這將是斯洛文尼亞最高的建築。由於資金不足,該項目已被推遲。
2008 年,斯圖登茨人行天橋(Studenška brv)根據龐廷公司的設計進行了翻新。該設計於當年在波爾圖舉行的第三屆國際人行天橋會議上授予。[65]

2010年,馬里博爾組織了一次國際建築競賽ECC馬里博爾2012–德拉瓦2012,以收集有關德拉瓦河岸設計和重建,新藝術畫廊建設以及新人行天橋的建議。評審團收到了關於三個不同項目的約400份提案。人行天橋和河堤在不久之後建成,但藝術畫廊被文化中心MAKS所取代,該中心目前正在建設中。

2011年,在德拉瓦河附近開始建設新的現代化醫學院。它由建築師鮑里斯·波德雷卡(Boris Podrecca)設計,於2013年完工。
市政府計劃翻新馬里博爾公共圖書館和市政廳廣場(Rotovški trg)。此外,還計劃對德拉瓦河的馬里博爾島(Mariborski otok)進行翻新。
馬里博爾的主要公園是城市公園,設有城市水族館和玻璃花園,以及通往三池塘(Trije ribniki)的寬闊長廊,其中包含100多種本地和外國落葉樹和針葉樹。
體育
馬里博爾是馬里博爾足球俱樂部的家鄉,在斯洛文尼亞甲級聯賽中比賽。馬里博爾創紀錄地贏得了16次國內聯賽冠軍[66],並在1999年、2014年和2017年三次參加歐洲冠軍聯賽小組賽。[67]俱樂部的主場是位於卡林西亞之門區的人民花園體育場。
馬里博爾波霍列滑雪勝地位於城市郊區的波霍列山脈的山坡上,曾舉辦過高山滑雪世界盃的女子迴轉和大迴轉比賽。這項被稱為金狐狸(斯洛文尼亞語:Zlata lisica)的比賽於1964年首次舉行,[68]2019年是最後一次在馬里博爾舉行。[69]從那時起,由於城市缺乏積雪,該賽事已轉移到克拉尼斯卡戈拉。[70]

2012年11月,馬里博爾主辦了世界青年國際象棋錦標賽,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擔任主賓。[71]據推測,馬里博爾預定主辦2013年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但斯洛文尼亞政府拒絕為該項目提供任何財政支持。[72]因此,2012年3月,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決定在意大利特倫托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73]同年,由於缺乏資金,馬里博爾也退出了2013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的主辦城市。[74]
馬里博爾的人民花園體育場是2012年U-17歐洲錦標賽和2021年U-21歐洲錦標賽的場地之一。2023年7月,馬里博爾舉辦了第17屆歐洲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75]
馬里博爾的體育公園包括波霍列腎上腺素公園 (Adrenalinski park Pohorje)、波霍列自行車公園和貝特納瓦冒險樂園(Pustolovski park Betnava),那裏有繩索課程、溜索和杆子。
交通

- 陸運方面有馬里博爾車站,1844年啟用,2021年完成升級。
- 空運方面有馬里博爾愛德華·魯斯揚機場,啟用於1976年,是國內僅次於盧布爾雅那約熱·普奇尼克機場的國際機場。
友好城市
馬里博爾擁有多個姊妹城市和夥伴城市:[7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