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髖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髖臼acetabulum)又稱杯狀窩[1][2][3](cotyloid cavity),是髖骨外側面中部的杯狀的關節窩,與股骨頭相關節,屬於下肢骨與下肢帶連接的關節部位。

股骨頭在髖臼處與骨盆相遇,形成髖關節[4][5]

結構

Thumb
鳥臀類恐龍的髖臼的示意圖(三個骨頭交會的中空部分)

髖骨恥骨坐骨,及髂骨三塊骨骼癒合而成。其中坐骨佔該結構的五分之二以上,它為髖臼提供了較低的邊界和側面的邊界。髂骨形成上邊界,提供的髖臼結構不到五分之二。 其餘部分由恥骨在中線附近形成。 髖骨由突出的不規則邊緣包圍,該邊緣在上方較厚且結實,用於髖臼唇(acetabular labrum)的附着,從而減少其開口並加深用於形成髖關節的表面。 在髖臼的下部是髖臼切跡(acetabular notch),其底部有連續圓形凹陷,即髖臼窩(acetabular fossa)。髖臼的其餘部分由彎曲的,月牙形的表面形成,在此處與股骨頭相連。在胸帶中的對應部分是肩盂窩(glenoid fossa)[6]

在爬行動物和鳥類中,髖臼是很深的槽窩。恐龍總目的物種是由有孔的開放式髖臼定義的。這種髖臼是骨盆兩側形成的杯形開口,在這裏,髂骨、坐骨和恥骨交會,而股骨頭插入其中[7][8]。髖臼的方向和位置是導致恐龍以直立姿勢行走、其腿直接位於身體下方的形態特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對少數的恐龍中存在無孔的髖臼,如部分甲龍科恐龍,它不是一個開口,而是類似在骨盆帶兩側的較淺凹陷。

Remove ads

圖集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