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麗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麗行政區劃
Remove ads
Thumb
高麗五道兩界圖

背景

高麗建國初期北邊大概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與渤海國對峙。

936年-943年,高麗北擴到今朝鮮元山市。993年,高麗西北部到達鴨綠江

高麗蒙古戰爭後,高麗北部的東界、北界被蒙元佔領,成為元朝的雙城總管府東寧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濟州島也長期成為蒙古人的直接管轄地「耽羅軍民總管府」負責防倭和高麗海外僑民事務。元末期,高麗積極北拓,收復北部被蒙古佔領的土地。

1388年,在明朝擊敗中國東北地區的北元軍隊後的第一年,明太祖欲建立鐵嶺衛以取代元朝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的開元路。由於高麗聲稱對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擁有主權,[1]明朝放棄了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地,並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瀋陽東南奉集堡)。[2]1393年,鐵嶺衛又從奉集堡移至銀州(今遼寧省鐵嶺市)。[3]朝鮮王朝初期,李成桂對朝鮮半島圖們江流域加強了管理,招撫居住在該地區的女真人,最終使圖們江鴨綠江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

Remove ads

建置沿革

  • 顯宗三年(1004年),廢十二節度,改置五都護。
  • 顯宗九年(1010年),改置三京(東京今慶州、南京今首爾、西京今平壤)、四都護、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將、二十縣令。四京(開城加三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縣、二十九鎭。
  • 高麗中期逐漸形成五道兩界:楊廣道(今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交州道(今江原道)、西海道(今黃海道)、東界(今江原道東)、北界(今平安道)。
  • 高麗後期,形成京畿、楊廣道、慶尚道、全羅道、交州江陵道、西海道、東北面、西北面。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高麗一級政區沿革情況一覽:

更多資訊 新羅九州, 行政區劃 ...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