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滅蜀漢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滅蜀漢之戰,或稱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263年,曹魏政權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漢軍則以大將軍姜維為首組成抵抗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一段時間,魏軍一度進退兩難。後鄧艾率精兵從陰平冒險偷渡,翻越摩天嶺,攻佔江油、涪縣及綿竹,進逼成都城下。漢後主劉禪出降,姜維聞訊後帶部投降鍾會,蜀漢滅亡,開啟終結三國鼎立時代的統一戰。
背景
247年至262年間,蜀漢大將軍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詳見姜維北伐),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彈劾黃皓,但反被黃皓逼害,黃皓欲以閻宇取代姜維之位,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主張伐魏感到反感而疏遠姜維。姜維惟有屯田於蜀漢西北前線上的沓中,以避開黃皓迫害並北防曹魏,蜀漢內部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之變後控制魏國政權,皇帝已成傀儡。對外方面,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平定了諸葛誕之亂,因此沒有嚴重的外部壓力。不過在260年的甘露之變中,賈充命令成濟公然弒殺時任曹魏皇帝曹髦,導致輿論譁然。司馬昭為了挽回弒君罪名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始籌備對外戰爭,獲取掌權篡位的政治資本。朝內群臣普遍反對出兵,鄧艾對此也不樂觀,惟獨鍾會支持。[1]司馬昭最終決定先討蜀漢、後伐孫吳,並斬殺反對的將領鄧敦。[2]
司馬昭命人造船,以備滅蜀漢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加派兵力防守漢中的陽平關(一稱陽安關,從漢中進入四川的要道)和陰平的橋頭(今甘肅省文縣玉壘關,白水江渡口)。黃皓聽信鬼巫之說,聲稱曹魏不會進攻,並建議劉禪不要理會,蜀漢群臣也不得而知。[3]
Remove ads
蜀漢在219年佔據漢中後,北線防禦策略是在漢中盆地北側的秦嶺山道中設防,利用險峻地勢阻止敵軍。這一策略由魏延制定,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44年興勢之戰,王平在駱谷(儻駱道)阻攔並擊敗曹爽率領的魏軍,令曹魏多年不敢伐蜀。[4]
258年,姜維在第十次北伐結束後回到成都,並開始調整北線兵力部署。姜維主張放棄漢中外圍的防禦,令駐軍後撤併集中於漢中南側的漢城(今陝西勉縣)、樂城(今陝西城固)、陽平關、白水關(今四川青川縣)等地,從而誘敵深入;同時堅壁清野,並以游擊部隊襲擾敵軍;待敵軍在盆地之中進退不得、疲乏缺糧,再出兵一舉殲滅,稱「聽敵入平」(聽任敵軍進入平原地區)。[5]
朝廷同意了姜維的作戰計劃,並將漢中駐軍主力撤往漢壽,其餘部隊集中到漢、樂二城;蜀漢此後都是據此布防。[6]例如魏軍最後集中關中,準備大舉入侵蜀漢之際,姜維上書劉禪要求增加漢中軍力,防守重點仍是陽平關,而非秦嶺山道。[7]
姜維撤漢中諸圍的舉措,在當時就已經被司馬昭看出其軍事部署上的漏洞:「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8]後世史家同樣多持批評態度,認為「聽敵入平」是冒險之舉,且為蜀漢滅亡埋下禍根。如南宋學者郭允蹈稱:「今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鍾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見。」[9]宋傑也指出,姜維撤圍漢中而加強隴右的部署顯得相當輕率,因為蜀漢的綜合國力遠弱於曹魏,放棄秦嶺防線則喪失了拒敵的地理條件優勢,使自己兵力乏少的缺陷暴露無遺,在防禦上更加被動。[10]
過程
263年八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征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下辨)、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劉禪在得知鍾會、鄧艾入侵後,方才想起姜維此前的上書,急令右車騎將軍廖化向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前往陽平關防守鍾會。[11]
263年九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漢中外圍的蜀漢守軍依照撤守諸圍、「聽敵入平」的策略撤軍,集中退守漢、樂二城,鍾會軍得以直接進入漢中盆地。[12]漢城、樂城分別由護軍蔣斌、監軍王含守衛,兩城守軍各只有五千人。鍾會派出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率一萬人分別包圍兩城;護軍胡烈指揮的先鋒則繞過兩城,徑直前往陽平關。[13]
胡烈率軍抵達陽平關,陽平關守將、關中都督傅僉決心堅守不出,等待漢軍主力抵達,但部將蔣舒因曾被降職而懷恨在心,開城投降。胡烈趁虛進攻陽平關,傅僉不願投降,奮戰至死。[14]魏軍進佔陽平關後,還獲得了蜀漢囤積的糧草。[15]鍾會此時正在指揮魏軍主力圍攻樂城,得知陽平關陷落,立刻攜魏軍主力通過陽平關,長驅南下;此時張翼、董厥率領的漢軍主力才剛剛抵達漢壽。[16]
同一時間,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率兵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圍攻姜維。姜維得知鍾會主力進入漢中,遂撤退至陰平。[17]諸葛緒率領的雍州軍此時已經南下進入白水江河谷,屯於橋頭,堵住了姜維、廖化從陰平向東的退路。姜維為引開魏軍,採取調虎離山之策,率軍通過孔函谷(今白龍江下遊河谷),做出要從白龍江方向進攻諸葛緒軍的姿態。諸葛緒擔心自己的後路被姜維切斷,慌忙從橋頭後退三十餘里;姜維則立即回軍,從橋頭渡河。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已經距離姜維軍有一天的路程,追趕不及。[18]姜維、廖化成功撤出陰平以後,向東與張翼、董厥匯合,兩軍一同退守劍門關(劍閣),抵禦鍾會。[19]
Remove ads
鄧艾軍抵達陰平以後,想與諸葛緒聯合,翻越摩天嶺南下,避開劍閣,經江油、涪縣、綿竹,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聯軍之議,率軍東至白水關,與從陽平關南下的鍾會軍會合。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導致諸葛緒被徵還治罪,其直屬兵力盡歸鍾會所有。[20]
鍾會率軍進向劍門關,劍閣一帶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張翼等利用地形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丁奉、丁封、孫異攻打壽春以救漢。鍾會進攻劍閣多日,屢攻不下,魏軍糧食不繼,將領們開始萌生退意。[21]
此時鄧艾向鍾會建議,不如從陰平抄小道(時稱景谷道)南下,繞過劍門關,直達成都平原重鎮涪縣;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鍾會可取劍閣,若姜維不來救,便可斷其後路,直接威脅成都。[22]鍾會同意鄧艾的主張,並派出田章等將領支援鄧艾。[23]
十月,鄧艾、楊欣、田章軍從陰平出發,沿山中無人小道走了七百多里。陰平小道路途險阻,輜重不通。面對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用毯子裹住自己滾下斜坡,將士也都攀木緣崖,魚貫而進。[24]最終,鄧艾軍成功翻越摩天嶺,進逼江油。田章在江油附近擊破漢軍伏兵,鄧艾立田章為先鋒,攻打江油城。[25]江油守將馬邈毫無抵抗就降於鄧艾,魏軍隨後南下益州腹地,兵指涪縣。
Remove ads
蜀漢方面不覺得魏軍可以迅速突破劍閣,因此在益州腹地沒有提前設防。得知魏軍攻克江油,益州民間大亂,百姓大批逃進山林荒野,朝廷不能禁止。[26]
劉禪派衛將軍諸葛瞻組織防禦,諸葛瞻抵達涪縣,但隨即躊躇不前,並未在涪縣列陣;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快速行動,通過佔據山地險要來阻止鄧艾進至平原地區,諸葛瞻仍然猶豫不聽。鄧艾軍進攻涪縣,諸葛瞻避其鋒芒,後退至綿竹列陣阻攔。[27]
魏軍抵達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稱「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諸葛氏籍貫琅琊),諸葛瞻怒斬使者,雙方決戰。[28]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漢軍。魏軍首戰失利,鄧艾大怒,表示全軍存亡在此一舉,並揚言處斬二人;二人回陣再戰,最終大破漢軍,諸葛瞻、尚書張遵、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均死於陣中。鄧艾軍乘勝南下,進抵成都門戶雒縣。[29]
綿竹之戰是魏滅蜀漢之役中傷亡最大的一戰,日後司馬昭致書孫皓,仍稱「戰於綿竹者,自元帥以下並受斬戮,伏屍蔽地,血流丹野。」[30]經此一役,鄧艾威震蜀漢,成都門戶洞開,周邊郡縣長官多半望風投降、棄官逃命,只有郫縣令常勗固城拒守。[31]
諸葛瞻軍敗亡的消息傳到成都,蜀漢朝廷君臣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固守,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光祿大夫譙周則據理力爭,建議降魏;劉禪原打算奔南自保,最終被譙周說服。十一月,劉禪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派遣太常張峻命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姜維在此期間仍然堅守於劍閣,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便放棄劍閣,引軍東入巴中。鍾會則越過劍門關進駐涪縣,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人率軍追擊姜維其部隊。姜維再退到郪縣,並得知劉禪降魏,只得率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及部隊投降鍾會軍。
Remove ads
結果
鄧艾在滅蜀漢後,對司馬昭說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結果使司馬昭猜忌鄧艾,鍾會、胡烈等人趁機誣告鄧艾欲叛。結果鄧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陽。鄧艾被捕後,鍾會獨大於蜀中,姜維見鍾會有野心便煽動鍾會反司馬昭,於是鍾會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攻打孟津、洛陽,奪取天下。但出乎鍾會意料之外,司馬昭派萬餘兵佔據斜谷,自領十萬兵屯於長安。鍾會驚懼之下決定先佔據巴蜀,割據西南,姜維建議鍾會屠殺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人,但鍾會猶豫不決,結果胡烈起兵反抗。鍾會、胡烈還有不少牙門將於成都城內激戰,姜維率先被殺,不久魏兵殺死鍾會,死傷數百人。在鍾會被殺後不久,鄧艾的親兵想把鄧艾迎接回來,但衛瓘派田續攻擊鄧艾,雙方在綿竹附近遇上,鄧艾父子被殺,至此鍾會的叛亂結束。
重要參戰人物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