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魚呂之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魚呂之亂是《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發生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大肆屠殺殘害2800入宮女人的案件。事涉宮闈、指斥乘輿,在中國史籍中很難找到詳細的記載。事實上,繼永樂皇帝之後登基的皇帝很不願意將這個故事告訴朝鮮。同時,中國和帖木兒帝國使者資料對涉及的同一背景事件[a],與《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相反。有韓國研究者指,雖然很難相信《朝鮮王朝實錄》中故意記載了虛假信息,但可以認為朝鮮是在事件發生15年後才得知這一事實,而且據信這也是史官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況,一邊記錄金黑老人口述的內容的結果,因此認為存在誇大和錯誤的情況。[4]。朱棣做了皇帝之後,大規模篡改史料。凌遲殺害了史官葉惠仲。其中,《明太祖實錄》重修了兩次,《永樂實錄》受其全盤監控。「屠殺三千宮人事件」在永樂官方檔案中沒有記載,正是這個緣故。有中國研究者稱之為「傳說」[5]:34[6]

賈呂、呂婕妤案

明成祖宮人、商賈之女呂氏(稱賈呂[b])因與朝鮮貢女出身的呂婕妤同姓,欲結好。呂婕妤不從,賈呂便蓄謀構陷。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寵妃權賢妃逝世。永樂十一年(1413年),賈呂誣告呂婕妤點毒藥於茶進之,毒殺權賢妃。明成祖大怒,虐殺呂婕妤及宮人、宦官數百餘人[2][8]

事件經過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寵愛的王貴妃逝世。明成祖對王氏的逝世「甚痛悼,遂病風喪心,自後處事錯謬」。此時,賈呂與宮人魚氏私通宦者。明成祖查覺此事,依舊寵愛二人。但二人因自懼縊死[2]。韓國研究者依據喻賢妃逝世時間(永樂十九年三月廿二),喻、魚同音,認為朝鮮方面誤記她為魚氏[4]

明成祖為魚呂二人自殺大怒。因事起賈呂,逐審問賈呂的侍婢,皆誣服云:「欲行弒逆。」事件連坐者達到二千八百人,明成祖皆親臨監視執行凌遲。有人責罵明成祖,曰:「自家陽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後來,明成祖命畫工畫下賈呂與小宦相抱之狀,欲令後世見之,然而思念魚氏不置,下令藏於壽陵之側。其子明仁宗繼位後,掘棄之[2]。《明太宗實錄》裏也承認,「上晚年有疾,間或急怒,宮人懼譴」有中國研究者指出,明成祖凌遲處死數千宮女與明代文獻所記明太祖朱元璋因亂宮剝皮處死數千宮人的說法類似。[5]:34

魚呂之亂初起時,出身朝鮮貢女的諸多妃嬪中,任順妃鄭氏自經而死,黃氏李昭儀被鞫處斬。當時,黃氏援引他人甚多,李昭儀曰:「等死耳,何引他人爲?我當獨死。」終不誣一人而死。崔美人因在南京,獲免。韓麗妃被「幽閉空室,不給飮食者累日,守門宦者哀之,或時置食於門內,故得不死。然其從婢皆逮死,乳媼金黑亦繫獄,事定乃特赦之」[2]

魚呂之亂正盛之時,即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1421年5月23日[1]:134),北京皇宮中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俱燼。宮中皆喜以爲:「帝必懼天變,止誅戮。」然而,明成祖不以爲戒,恣行誅戮。《明實錄》記載中,明成祖對此次火災相當關切。5月25日(四月壬寅日)發布敕書,5月28日(四月乙巳日)發布詔書,以求挽回天意民心[3]。群臣多言遷都北京非便,明成祖大怒,竟凌遲殺害禮部主事蕭儀。6月7日(四月二十四日),朱棣又發布了一道詔書:《禁謗訕敕》,聲明直言詔書的目的「無非欲聞朕過及知軍民疾苦」,「奈何言者其中多涉譏侮謗訕及告訴之詞,而與朝廷政務及軍民休戚略不相干」。「譏侮謗訕」含有諷刺、誹謗之意,「告訴之詞」則是控告和訴訟的內容,都涉及誹謗罪的範圍,因此,朱棣是以詔書的形式來界定那些上書者是藉着提意見的機會誹謗政府、攻擊朝廷,並且明確規定以後有人再敢這麼幹,「治罪不饒!」[9]

帖木兒帝國使者在《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所記,1420年12月23日,參觀了明朝朝廷凌遲眾人後焚屍場面。那裏為每個罪犯都專設一名行刑手(不包括學徒的行刑人,他幫助其師)。那裏不像我們之中一樣僅有唯一的一名劊子手,而是劊子手與受刑人的數目一樣多。最後,受難者的身體僅剩一堆徹底刮過的骨頭以及一大堆經過仔細切剁的肉餡了。最後,整個這具發出惡臭的死屍都用車運往北京城外,並拋在某一已被遺棄的採石場中。[10]4月8日,使臣受賜後返回他們的寓所,被通知皇帝的一個寵妃剛好死了,因為居喪,不能再見到皇帝。寵妃是否是4月20日(三月廿二日)逝世的喻賢妃,無從考證。中國宮廷中的習慣是在一切準備工作之後才發喪詔。所以,眾百姓只是在舉行殯葬的前夕(154)(5月23日星期一)才獲知寵妃死亡的消息。四月初八日(5月23日),明廷宣布,次日安葬寵妃。當日晚間,北京皇宮即發生火災。過火面積「二百五十」,「燒死了很多男人和女人」。那日,明成祖和他的廷臣不在北京城中,因為據他們的異端信條,那天是一個黃道吉日。事後,朝廷專門接待他們的人對他們說明成祖悲痛地到寺廟,極為緊迫地祈禱,說:「天帝怒我,故此焚我宮室;雖則我未作惡事;即未不孝父母,又未橫施暴虐!」(成祖罪己詔內容)明成祖因此事病倒後,由兒子朱高熾登臨朝見殿[1]:134—135。使臣們1421年5月19日離開北京。這段期間,使臣都由明廷"數名年輕的、專心致志和惹人喜歡的""寺人"接待,自然無朝鮮同籍宦官一樣的內幕消息。

Remove ads

後續

1424年8月,明成祖逝世。韓麗妃崔美人按例殉葬。11月29日,朝鮮世宗在便殿宴慰赴京皇親任添年(任順妃父)、韓確(韓麗妃弟)、崔得霏(崔美人父)等人。明朝使臣言:「前後選獻韓氏等女,皆殉大行皇帝[明成祖]。」[2]

韓麗妃殉葬前,她曾向繼位的明仁宗請求允許乳媼金黑歸國。明仁宗欲送還金黑,宮中諸女秀才曰:「近日魚、呂之亂,曠古所無。朝鮮國大君賢,中國亞匹也。且古書有之,初佛之排布諸國也,朝鮮幾爲中華,以一小故,不得爲中華。又遼東以東,前世屬朝鮮,今若得之,中國不得抗衡必矣。如此之亂,不可使知之。」明仁宗召見原籍朝鮮的宦官尹鳳,仁宗問曰:「欲還金黑,恐洩近日事也,如何?」尹鳳曰:「人各有心,奴何敢知之?」遂不送金黑,特封爲恭人。尹鳳奉使朝鮮,粗傳事件梗槪。明仁宗很快死亡。韓氏卒後, 金黑日侍太皇太后, 待遇甚厚, 賜與無數。 一日, 白太皇太后曰: 『年老蒙恩甚厚, 但欲還鄕。』 太后許諾命還。 仍請竝還執饌、唱歌婢, 後曰: 『初不知來在也。』 仍命竝還。是金黑之返國,乃因太皇太后張氏仁宗後關照之故,英宗即位甫九齡,後實操國柄,故黑以侍從之私得邀其遣也。[11]1435年[4],宣德帝死亡,金黑回到朝鮮,朝鮮朝廷方面乃得其詳[2]。6月7日(四月廿八日),朝鮮世宗命都承旨辛引孫,往議於承文院提調黃喜、許稠:「一。執饌婢子之來,太皇太后厚慰遣之。今使臣回,太后憐恤本國之意,開說何如?一。大抵宮禁之事,秘密爲貴,今出來婢子等,不無輕說。若漏洩,則言者問者,竝皆科罪何如?」喜、稠等議曰:「皆倚上敎。」傳旨禮曹:「宮禁之事,所當秘密。今出來婢子等,久居中朝,凡禁掖之事,習見詳知,脫有親舊問宮禁事,無識婢子輩,不顧大體,悉以告之,則有乖謹密之意,令使婢等毋得開說,他人毋得訪問。如或漏洩見露,則問者言者及傳說者,竝置重法。」

備註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