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梅戲
戏曲剧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黃梅戲源自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在唐代黃梅採茶歌就已盛行,經宋民歌、元雜劇的發展影響,黃梅戲逐漸形成了民間戲曲的雛形 。清乾隆末期,經歷「獨角戲」「三小戲」,向「三打七唱」衍進,積累大小劇目約200出 。辛亥革命時期,班社走向職業化,與諸多劇種交流並受影響,劇目不斷豐富 。1949年後,公立專業劇團建立,確立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整理創編大批優秀劇目 。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的成立,始定名為「黃梅戲」 [50]。其後黃梅調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爾後於安慶府為中心發展壯大,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最終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並且隨着向周邊的江西省九江市傳播以後延伸,最終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特區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發展成對全中國有影響力的劇種,並揚名海外。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8日) |

Remove ads
歷史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1]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縣黃梅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 ,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2]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四個歷史階段。前三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3]
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進入安慶城區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當時的藝人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Remove ads
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着《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廣受好評。自此之後,黃梅戲從安慶地方小戲逐漸成長為全國性劇種,併名揚異域。1955年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以至於港台電影界在一段時期內大量出現所謂「黃梅調電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產的為典型,李翰祥導演當時主導了多部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貂蟬》、《江山美人》、《鳳還巢》、《楊乃武與小白菜》、《玉堂春》等。這些「黃梅調」電影也為黃梅戲在港台和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直到21世紀,仍時有港台電影中穿插有黃梅戲(或帶黃梅戲風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偉主演的《天下無雙》等。
安徽省和安慶市的黃梅戲劇團幾十年來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吳瓊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
在此期間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們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文化大革命讓黃梅戲瀕臨滅亡。中國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因被迫害自殺,年僅38歲。死後還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
安徽省安慶市截至2019年已經舉辦了八屆黃梅戲藝術節,起到了一定影響[4][5][6]。其中,第五屆黃梅戲藝術節於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慶舉行[7],本屆黃梅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藝術節中除推出安徽省內外16台黃梅新戲之外,還舉辦了一系列其他活動,如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安慶電視台共同製作的紀錄片《黃梅戲(又名「大戲黃梅」)》的首播及發行儀式等[8][9][10]。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也在安慶落成開幕,博物館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陳展面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8500萬元,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的發展歷程為主線。是中國首個以戲劇為主題的國家級戲劇博物館[11]。
近些年來,同其他傳統劇種一樣,黃梅戲也的發展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中以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12]為先行者和代表。這齣戲是由安慶市黃梅戲二團牽頭創作,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新德領銜主演,陳薪伊、劉雲程編劇,陳薪伊、曹其敬導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該劇在傳統地方戲劇的創新嘗試中屬於比較早的,要早於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該戲相較傳統黃梅戲有了顯著的創新,曾赴多處進行表演[13][14][15],並參加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系列演出[16][17],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和評論[18]。此後,又有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
Remove ads
藝術特色
黃梅戲主要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早期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反映底層民間生活的小戲。
表演
黃梅戲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特點也各不相同。根據它們的使用範圍、表現形式、音樂內涵,分為兩大類。一是反映各種小戲的曲調為「花腔類」;二是反映正本戲的曲調為「平詞類」。
- 花腔,是黃梅戲所有「兩小戲」和「三小戲」唱腔的總稱。黃梅戲的花腔小戲曲調色彩豐富,是前輩藝人長期實踐,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歌曲小調中演變而來,其中有的本身就是民歌小調。所以唱腔中體現着淳樸的民歌風味和明快的生活氣息,並保持着相當濃厚的歌舞性。
- 平詞類,基本屬於板腔結構的唱腔,它的產生晚於花腔小戲,但在形式和表現上比花腔小戲又有所突破和前進。「平詞類」唱腔包括「平詞、八板、火攻、對板、哭板、彩腔、二行、三行、仙腔、陰司腔等。這些唱腔一般來自民間的「道情」、「彈詞」、「高腔」、「花鼓腔」等說唱音樂。其特點是:唱詞句法嚴謹規範,音韻分明,多為完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組成。曲調穩健、板眼固定,質樸灑脫、結構完整,表現力強、富於變化。並在其基礎上延伸和發展了一套與之密切相連的附屬性唱腔曲調以及較為規範的轉換方式。所以「平詞類」唱腔又稱為「板腔體」唱腔。平詞類唱腔正是由於它具有說唱音樂的這些特點,所以它的可塑性強,表現力豐富,常作為劇目中主要唱段的首選曲調和專用唱腔,它是黃梅戲聲腔藝術中的主要腔系。
Remove ads
黃梅戲主要伴奏樂器為高胡。
劇目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中不少表現的是底層民眾對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現代經常演出的劇目包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龍女情》、《桃花扇》、《孟麗君》、《天女散花》、《小辭店》等。
著名人物
- 時白林[21]
團體
著名黃梅戲劇團有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等。台灣的劇團有蘭之馨黃梅調劇藝坊[22]、韻清樂舞劇團[23]等。
教育
黃梅戲是中國第三個有本科教育的戲曲劇種。[24] 目前,安慶師範大學設置有黃梅戲表演本科專業。 此外,還有專業的黃梅戲戲曲專修學校。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綜合性公辦高等藝術院校,成立於2011年4月,其前身為1958年創建的安徽黃梅戲學校。[2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