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建立時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之後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是黃埔軍校在廣東潮州的分校[1]。
歷史
此前由於軍校學生逐期增加,原有的校舍和課室已不能滿足需要,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有平崗、蝴蝶崗,番禺的魚珠、沙路以及廣州的沙河、北較場、陳家祠等分校區,但其實為移調黃埔本校一部分員生留駐校外訓練,分流學生到其他地區上課,並非正式分校,仍歸本校直接管理。
1925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佔領潮州。東征軍指揮部考慮到「潮州位居韓江下游,與閩贛相毗連,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其間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擬設(軍校)分校於潮州」,於是報請國民政府擬定潮州軍校「以招收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授以軍事及政治之訓練,灌輸革命知識,使其能與本黨(指國民黨)宣傳主義效力疆場」。為使隨軍東征的第二期學生能補習課程,籌設潮州分校,又決定調黃埔軍校第二期部分科目教官於1925年4月底前來潮州。未及一月,廣州爆發楊劉之變,學生奉命返回總校,分校也告結束,籌辦軍校潮州分校的考慮「因之遂寢」[2]。《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該校之有分校,當自潮州分校始」,潮州分校是黃埔軍校第一個有完備機構建制的分校[3]。
1925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再次佔領潮州,復設分校於李厝詞。廣州國民政府根據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東江各屬行政公署長官周恩來等人的倡議,決定在潮州建立黃埔軍校分校,並委派何應欽負責分校的各項籌備工作。辦學的性質不再是上一次的臨時補習,而轉為正規的軍校教學。
蔣介石兼任分校校長,並任命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王崑崙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同時聘請黃埔熊雄、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葉植楠、張光、張鏡澄、方萬方、張岳嵩等為軍事教官。在分校任職的,還有辦公廳主任王純祖,政治部宣傳科長兼政治教官楊嗣震,總隊長兼學員大隊長李卓元,總隊副陳隱驥、教育副官羅策群、入伍生大隊長阮開基、 大隊副宋思一、隊長劉保定、劉漢珍、余錦源、孫天放、廖運澤、楊德亮、區隊長楊育廷、李炳輝、黃文超,還聘請共產黨員、馬克思主義原著翻譯家李春蕃、國民黨左派李春濤(周恩來稱之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到校授課,並指示政治部宣傳科長、共產黨員楊嗣震創辦校刊《韓江潮》。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址兩次均設在潮州府城太馬路李厝祠。李厝祠旁邊搭葵棚作為學生教室和寢室[4]。11月12日,潮州分校開始招生,最終從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第十四師選考下級幹部348人,編為學員隊;又招考512人,編成入伍生大隊。初定招生人數為學員一隊,入伍生三隊,後因為第一軍務師、教導師、獨立第一師先後送來編餘人員達400名,人數大增,故設學員三隊。因李厝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將入伍生分駐於金山中學及李厝祠後面的郭家祠。12月下旬,入伍生第三隊也入校,空間不足,又把駐紮在海陽縣儒學宮的第一師第一團遷入李厝祠對面的黃厝祠,學宮略事修葺作為入伍生宿舍。
11月18日,潮州分校舉行開學典禮。兩側懸掛布制對聯,上聯為:「革命尚未成功」,下聯為「同志仍須努力」,進屏門注「青天白日」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上廳懸掛牌匾一塊,橫書「破釜沉舟」 四字。校內設辦公室,教室及學員宿舍等[5]。
與黃埔軍校廣州本校一樣,潮州分校存在國共合作時期孫文主義學會和青年軍人聯合會的鬥爭。1925年4月,黃埔軍校國民黨內部的反共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來對抗中共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並迅速波及潮州分校。潮州分校相繼發生開除親共學生李天民、朱以德事件,也有人在校刊刊登《農民自衛武裝應由中央政府統一指揮》一文,指責農民運動「過火」,強調「統一指揮」。1926年3月,分校在潮安縣舉行「紀念孫中山逝世一周年」,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宣布有蔣先雲等二百五十多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黨;還有李默庵等三十九人退出共產黨。5月,蔣介石籌備黃埔軍校同學會,意圖排斥共產黨,不久由總會派曾擴情、賈伯濤、葛武棨等到潮州分校,組織黃埔同學分會籌備會,丘懋高、戴之奇等九人為委員,丘懋高為主任,負責調查學生中的政治面貌、思想傾向[6]。
1926年5月1日,跟隨本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後,福建周蔭人與直系吳佩孚、五省聯軍孫傳芳結盟,進攻廣東潮梅一帶,擾亂黨軍的後方。1926年9月,何應欽任北伐軍東路總指揮,挑選潮州分校學生編成炮兵團,由蘇聯顧問加羅覺夫教練。又調原教導團即五十八團長王文翰所部,與十一師五十一團協同第一軍第三師、十四師、獨四師共六千人,槍、炮六門編入戰鬥序列,集中大埔、永定外圍一帶。當時閩軍約兩萬多、炮二十多門,使用四倍於黨軍的兵力,向鬆口、蕉嶺、饒平三路襲來。
10月8日,何應欽統率所部分進合擊,直攻永定縣城,和閩軍孫雲峰旅及五省聯軍第四方面軍周蔭人司令部直屬部隊,經一晝夜激戰, 將閩軍擊敗,這一戰役勝利地佔領永定城,閩軍大部官兵被俘。繼之由何應欽率譚曙卿、馮軼裴、張貞、曹萬順、杜起雲各師官兵分道入閩,平定閩局後乘勝入浙。然後會同入贛的中路北伐軍白崇禧部繼向杭、滬、寧進軍。
1926年12月18日,分校結束,共辦二期,先後招收學員990餘人,學員畢業後均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各部充當下級軍官。該校第二期畢業文憑有兩張,一由何應欽代校長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畢業文憑。」一為由校長蔣中正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潮州分校畢業文憑。」根據黃埔同學會1928年初步統計,潮州分校畢業生傷亡近二百人,載入榮哀錄。
Remove ads
學員來源與教學
潮州分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是惠州、 潮州、梅縣、海豐、陸豐等各屬學生。
第一期學員來源,從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十四師考送下級幹部348人組成,帶八成薪入學。編為學員大隊分三個中隊受訓。至1926年6月畢業,計畢業生340人,列入黃埔本校第三期同等待遇,分發到各軍充下級幹部參加北伐。潮州分校的軍事政治教育計劃參照本校教育計劃實施,學員生活待遇與本校相同。分校軍事教育內容及訓練全部參照黃埔軍校本校,政治教育則着重對學生進行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課程有《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帝國主義侵華史》、《世界革命史》、《社會主義》等15門政治課程[5]。
第二期學員來源,由東江、潮梅各縣招考中學生512人, 編為入伍生大隊,下分三個中隊,於1925年12月18日正式上課,1926年6月入伍期滿,升入正科學生。同時在第一軍下級幹部選派50多人參加升學,接受軍事政治訓練或充當班長,用自己的實戰經驗以老帶新。第二期於年底畢業後,1927年1月將畢業生380人(包括越南籍學員一名)分發到國民革命軍各部隊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北伐,列入黃埔本校第四期同等待遇[5]。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