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鮟鱇
鮟鱇科黄鮟鱇属的一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鮟鱇(學名:Lophius litulon),又名老頭魚、結巴魚[3],為輻鰭魚綱鮟鱇目鮟鱇亞目鮟鱇科鮟鱇屬的魚類,分布於東海、黃海、渤海等水域,身體扁平如盤,後端則較細,背部有一根特化成釣竿狀的棘刺。該魚多棲息在砂泥海床上,主要食用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黃鮟鱇有洄游習性,在春季會於淺水區繁殖。該魚可食用。[2]
Remove ads
外貌描述
黃鮟鱇體背為黃褐色,上有不規則深色斑紋,腹部則為淺色[4]。身體前端扁平寬大,呈盤狀,向後則逐漸變細。其體表光滑,無鱗片[3]。該魚嘴大,牙齒鋒利,周圍有許多皮須[3][4]。黃鮟鱇兩眼間距較大,眼窩凹陷,額骨旁有低垂的眉脊。該魚第一背鰭最前面的棘刺特化成釣竿狀,頂部為三角形。其最大可長到150厘米長[4]。
物種分布
生態與習性
黃鮟鱇為底棲魚類,常棲息於砂泥底海床上,偏好較冷的水域,水深最深可達560米[4][5]。該魚在不同水域的種群密度有季節差異[6][7],這可能是由於其分布水域水溫變化極大所致[6]。
黃鮟鱇主要以魚類和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8]。其所捕食的獵物隨體長變化較大:體長2厘米以下的魚苗多攝食箭蟲和磷蝦[9],2厘米至20厘米間的小型個體則多以蝦、小型烏賊和鯷魚為食,而更大的個體則會捕食帶魚、發光鯛等大型飼料魚,甚至有捕食長吻角鯊的記錄[8]。此外,黃鮟鱇有同類相食的習性[10]。
黃鮟鱇有洄游習性,成年黃鮟鱇會在繁殖季聚集於水深60米以下的淺海產卵[11]。該魚的具體繁殖季取決於水域:日本九州島周邊海域的黃鮟鱇在每年2—3月繁殖,黃海、東海的黃鮟鱇在每年4—5月繁殖,而仙台灣等寒冷水域的個體則要遲至6月方會繁殖[12]。繁殖時,該魚會一次性將大量精子和卵子灑入水中[13]。其受精卵會在海水中漂浮數日[14]。魚苗在孵化後多會成群逗留在淺水區[11]。該魚一般在1.5歲時達到性成熟,彼時體長約30厘米[15]。
- Anisakis pegreffii;
- Hysterothylacium fabri;
- H.aduncum;
- H.amoyense;
- H.liparis;
- H. zhoushanense;
- H. sinense;
- Raphidascaris lophii;
經濟利用
黃鮟鱇可食用[3]。1980年代前中國漁民多將其視為不值錢的雜魚,但由於東海、黃海等水域漁業資源枯竭,至21世紀時該魚已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8]。冬季的黃鮟鱇肉尤其美味,以至於在日本鮟鱇火鍋有「火鍋之王」的美譽,其肝臟亦有極高的食用價值[17]。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