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黏性放線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黏性放線菌(學名:Actinomyces viscosus)也稱粘性放線菌,簡稱粘放菌,是放線菌屬的下屬物種,呈革蘭氏陽性。黏性放線菌是一種人類和動物病原體,寄生在70%成年人的口腔中。[1]黏性放線菌的毒力低,常被誤認為是其他放線菌。[1]
Remove ads
形態學
發病機制
黏性放線菌在動物中引起牙周病,並已從人類的牙結石和根面齲齒、倉鼠的口腔以及豬、貓和狗的放線菌病中分離出來。[3][4]此外,它已被證明會導致人類心內膜炎。[5]已知黏性放線菌也會引起肺部感染,但僅在極少數情況下發生。[1]這些感染可以用青黴素進行三周的治療。[1]
診斷
黏性放線菌的感染症狀與衣氏放線菌的感染症狀或牛型放線菌的感染症狀無法區分。[1]衣氏放線菌和牛型放線菌感染通常會引起放線菌病,但有時病原體是黏性放線菌,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1]黏性放線菌菌落過氧化氫酶檢測呈陽性,而吲哚試驗呈陰性。[1][6]
治療
在每個記錄的病例中,多周的抗生素治療都治癒了由黏性放線菌引起的放線菌病。[1]療法包括使用青黴素、磺胺二甲氧嘧啶、氟氯西林、克林黴素、四環素和替卡西林進行治療。[1]黏性放線菌通常對萬古黴素、甲硝唑、頭孢氨苄和雙氯西林具有有抗藥性。[1]治療至少持續三周,但有一些例外。[1]雖然黏性放線菌很難與其他密切相關的放線菌區分開來,但一般確定為放線菌就足以用於治療感染了。[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