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黔齒魚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黔齿鱼属
Remove ads

黔齒魚屬學名Qianodus,來自貴州省別稱「黔」和希臘語「ὀδούς」(odus,意為「牙齒」))是一類已滅絕的有頜脊椎動物,以發現於中國志留紀地層(埃隆期,439百萬年前)的牙齒為基礎進行描述。[1]本屬唯一物種為模式種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1]其根據被稱為齒旋(Tooth whorl)的複合牙齒結構中進行描述,每個齒旋由螺旋形底座承載的多枚牙齒組成。[2][3][4]黔齒魚屬的齒旋代表了最古老的有齒脊椎動物的明確化石,比之前的最早化石記錄早了約1400萬年。[5]該屬標本來源於中國貴州省雷家屯村附近的榮溪組石灰岩礫岩層。這些地層被解釋為潮汐沉積帶,是榮溪組淺海地區的一部分。[6]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二名法 ...


Remove ads

形態發育

黔齒魚屬的齒旋上有23枚大小不一的牙齒,大小從1.5毫米到2.5毫米不等。齒旋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由齒旋基部凸起的內側區域承載着一對初級齒列。這些牙齒朝向齒旋內側(舌側)部分的尺寸逐漸增大。黔齒魚屬的齒旋與其他脊椎動物的齒旋的不同之處在於兩個初級齒列之間的位置偏移。這種齒列的不對稱性反映在標本中,標本表現出了更多唇側(祖)齒列的左側或右側構型。這被視為上齒旋與下頜支相對位置的證據,並與其他證據相結合,表明前齒系是由沿下頜長度分布的緊密相鄰的齒旋組成的。

齒旋基部較高,具有陡峭的側面,帶有平行於齒旋頂部的呈拱形排列的小的附屬齒。最早長出的每排副齒位於主齒旋上齒列唇側的頂端。

與現代鯊魚不斷脫落的牙齒不同,[7]黔齒魚屬的齒旋在其的一生中都保留了不斷增大的牙齒。齒旋上的牙齒逐漸增大和齒旋基部增寬是為了適應發育過程中頜骨尺寸不斷增大。

兩件黔齒魚屬標本的齒旋明顯較小,牙齒代系也較少,代表了黔齒魚屬的早期發育階段。與數量更多的成熟齒旋的對比表明,初級齒列是最先形成的,而側(副)齒旋是在發育階段後期出現的。

Remove ads

系統發生學

根據從數量有限的可用標本中獲得的牙齒特徵,黔齒魚屬被歸類為幹群軟骨魚[1]離散的齒旋出現在冠群有頜類的兩個主要分支[4]——硬骨魚和軟骨魚中,但尚未在它們的盾皮魚祖先中發現過。科學家提出[1]黔齒魚屬以齒旋為基礎的齒系是軟骨魚類的衍生特徵,[1][8]這在包括柵棘魚目棘魚類在內的許多幹群軟骨魚類世系中都有發現。[9][10][1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