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鼓新路40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築群的子項目之一[1]。1903年1月,鼓浪嶼工部局設立,租用位於鼓新路40號的一幢英式樓房。該樓房建於1880年,坐西南朝東北,單層英式建築,附有半地下隔潮層,四周為庭院。現建築已毀,僅存建築基址,地上可見殘牆[2]。後期工部局移至公平路辦公,該建築已不存。
歷史
工部局(英語:Municipal Council,直譯為市政委員會),是公共租界中用於具體形式權力的行政機構。鼓浪嶼工部局的設立基本以上海工部局為藍本[3]:102。1902年,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瑞典-挪威聯盟與清政府在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4]、《續訂公地條約》、《鼓浪嶼工部局律例》,鼓浪嶼正式成為租界[5]。其中在《章程》中規定「界內應設立工部局,專理界內應辦事宜」。《律例》具體列明公共租界內市政管理的具體細則[3]:90。1903年1月,鼓浪嶼工部局成立,同年5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工部局前期辦公地點選在鼓新路40號英和記洋行建築,後短暫移至內厝澳路原船塢附近。1908年,工部局在公平路嶺腳新建樓房,在此地辦公。鼓新路上的原辦公建築轉讓給泰利船塢公司王清波家族[4]。1943年,日本與汪精衛國民政府簽訂協定,汪精衛國民政府收回鼓浪嶼租界,工部局停止運行。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政府陸續與各國簽訂新約,廈門地方當局接受鼓浪嶼租界,所有租界特權被先後收回。1958年,因修建鼓浪嶼區(現鼓浪嶼街道)政府大樓,公平路的工部局後期建築大部分被拆除,地基疊壓於現有建築之下;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位於鼓新路的前期辦公建築被作為民居,地面及結構有所改動。2007年,該建築坍塌[3]:113-114, 131-132。
Remove ads
建築
鼓新路的工部局遺址原建築坐落於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坡地上,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築風格為殖民地外廊式,四周環有圍廊,外牆為連續拱券結構。平面呈矩形,主體長約30米、寬24米,北側兩角設有角樓。現存殘牆以磚石混合砌成,紅磚選用閩南本地紅磚,以傳統材料殼灰混紅土填充磚縫,牆角採用條石交砌。地面以正方形閩南紅磚為主,兼有六邊形紅磚。其他保存較為完整的結構有入口的台階、台地擋土牆、防潮層的磚券結構[4][3]:115-116。
保護
鼓新路的原建築於2007年倒塌後就地掩埋,上蓋公園。2011年6月—8月,廈門市文化局組織發掘鼓新路的一期遺址,較完整地揭露工部局建築構造布局,發現有「KULANGSU MUNICIPAL COUNCIL」(鼓浪嶼市政委員會,即工部局)銘文的奶瓶,這是唯一一件直接與工部局有關的出土文物;2012年3月—5月,對位於公平路鼓浪嶼街道辦院內的二期遺址組織發掘,僅發現一處遺蹟,推測為原建築牆基[3]:129, 137。鼓新路的遺址在發掘結束後就地保護向公眾展示[6]。
2018年9月,位於鼓新路的工部局遺址被列入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2]。2017年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工部局遺址以「代表性歷史建築、院落及設施」之名成為鼓浪嶼53處核心要素的一部分[7]。2019年10月,遺址作為鼓浪嶼近代建築群增補點的一處文物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增補點的文物併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築群[8]。
保護範圍:東、南至三明路;西至鼓新路;北外擴20米至建築遺址外[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