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20年德國國會選舉

第1屆德意志國國會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20年德国国会选举
Remove ads

1920年6月6日,德國舉行了全國大選,以選出威瑪共和國的第一屆國會。此次選舉承接了1919年1月產生的威瑪國民議會,該會議曾起草並通過《威瑪憲法》。這場選舉發生於政治暴力頻仍、民眾對《凡爾賽條約》條款普遍憤怒的背景下[1]

快速預覽 帝國議會的459個席位 獲得過半多數需230席, 已登記選民 ...

選舉結果顯示,主導國民制憲會議的三個中間派「威瑪聯合英語Weimar Coalition」遭遇重大挫敗;相對地,未支持制憲會議路線的左右翼政黨則大幅增加席次。

新當選的國會未能組成多數執政聯盟,最終只成立了一個中間偏右的少數政府。這次魏威瑪共和國的首次國會選舉顯示,德國選民對民主制度的信心在早期便已動搖,這也預示了該共和國在其短暫存在期間所面臨的長期議會困境[1]

希特拉於1933年出任總理之前,威瑪共和國共歷經17個政府,其中僅有兩個(第一次施特雷澤曼內閣英語First Stresemann cabinet第二次穆勒內閣英語Second Müller cabinet)在其整個任期內擁有國會多數聯合。

Remove ads

背景

1919年1月選出的威瑪國民議會負責起草並通過《威瑪憲法》,並在此期間作為德國的臨時國會。該會議由「威瑪聯合英語Weimar Coalition」主導,聯合內閣成員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德國民主黨(DDP)與中央黨(Zentrum)。

原制憲會議計劃在1920年秋季舉行威瑪共和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待完成《凡爾賽條約》所要求的公投後再進行。這些公投旨在決定若干邊境地區的居民是否希望留在德國。受影響的地區主要包括擁有大量波蘭語人口的東普魯士英語1920 East Prussian plebiscite上西里西亞英語1921 Upper Silesia plebiscite部分地區,以及與丹麥接壤的什列斯威英語1921 Upper Silesia plebiscite地區。

1920年3月,右翼勢力發動的卡普政變失敗後,社會民主黨籍總理赫爾曼·穆勒的內閣在右翼政治壓力下,同意將原定於秋季舉行的國會選舉提前至6月6日舉行[2][3]

然而,由於部分地區尚需舉行《凡爾賽條約》規定的公民投票,選舉在部分地區被延後進行——什列斯維-荷爾斯泰因東普魯士的投票延至1921年2月20日,而上西里西亞的奧珀倫(Oppeln)地區則直到1922年11月19日才舉行選舉[4]

在1920年國會選舉前夕,兩個主要因素深刻影響了德國的政治氛圍。其一是自1918年底以來陸續爆發的政治暴力事件,以及由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對此所採取的回應方式。

社會民主黨的左翼與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對社會民主黨中央的不滿日益加深——他們認為社會民主黨領導層在面對卡普政變時反應過於克制,尤其是與其先前對幾次左翼起義採取的強硬與血腥手段相比更顯不平衡,例如1918年聖誕危機英語1918 Christmas crisis、1919年初的斯巴達克斯起義英語Spartacist uprising以及卡普政變後的魯爾起義。這些事件都源自左翼運動,卻被社會民主黨政府以武力鎮壓。

與此同時,中間派與右翼政黨的支持者則抱持另一種憂慮,他們渴望政府能防範共產革命的威脅,並恢復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5][2]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凡爾賽條約》。多數德國人認為該條約過於嚴苛、帶有懲罰性,並且侮辱了國家的尊嚴。

在國民議會中,獨立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與中央黨投票同意接受條約[6],這一決定使他們成為右翼政黨猛烈抨擊的對象。自1919年5月條約條款公布以來,德國的政治氣氛迅速走向兩極化[7]

Remove ads

選制

國會採取政黨名單式比例代表制選舉。為此,全國被劃分為35個複數議席選區德語Liste der Wahlkreise und Wahlkreisverbände der Weimarer Republik。每獲得60,000張選票,政黨即可取得一個議席。議席分配採三階段計算:首先在各地方選區層級計算;其次在將多個選區合併的中間層級計算;最後在全國層級,將各政黨剩餘未配額的「餘票」統合計算。然而,在第三階段(全國層級)中,政黨所獲議席數不得超過其在前兩級(地方及中間層級)所已獲得的席次上限。

由於每個議席所需的選票數固定,國會的總席位數會隨選民人數的變動而在各次選舉間有所浮動[8]

投票年齡為20歲。依據民法的規定,凡被宣告喪失行為能力者、受監護或臨時監護者,或因刑事法院判決而喪失公民權者,皆無投票資格[9]

結果

「威瑪聯合」內的三個政黨在此次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敗,選票大量流失至左右兩翼政黨,三黨合計僅獲得44%的選票。獨立社會民主黨成為僅次於社會民主黨的第二大黨。右翼民族主義的德國國家人民黨(DNVP)與保守派的德國人民黨(DVP)則分列第三與第四,超越了中央黨與德國民主黨。

共有十個政黨贏得議席,其中包括從中央黨分裂出、政治立場更偏右的巴伐利亞人民黨(BVP),以及獲得2%選票、取得4席但仍屬邊緣勢力的德國共產黨(KPD)。本次投票率為79.2%,較1919年1月選舉下降約4個百分點[10][11]

更多資訊 政黨, 票數 ...

東普魯士及什列斯維-荷爾斯泰因

1919年的選舉結果後來因1921年2月20日在東普魯士與什列斯維-荷爾斯泰因兩個選區舉行的補選而進行修正。

更多資訊 政黨, 東普魯士 ...
Remove ads

上西里西亞

先前的選舉結果又因1922年11月19日在上西里西亞的奧珀倫選區英語Oppeln (electoral district)舉行的投票而再次修正。

更多資訊 政黨, 票數 ...
Remove ads

分析

社會民主黨流失的選票主要轉向了獨立社會民主黨;而德國民主黨的支持者則大多轉投德國人民黨。社會民主黨在大城市中失票最為嚴重,不過在1921年延後舉行的東普魯士選舉中,也有相當多1919年支持社會民主黨的農業勞工轉而投票給德國國家人民黨。至於許多1919年投給德國民主黨的選民,到了1920年則選擇支持德國人民黨,視其為防止「社會主義財產再分配」的保障。德國人民黨在此次選舉中的口號是:「唯有德國人民黨,能將我們從紅色鎖鏈中解放出來[2]。」

歷史學者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對這次選舉作出如下總結:

「第一次國會選舉所揭示的本質,是工人階級向左轉,而中產階級向右轉。政治上,那些未支持魏瑪政體所依據的『階級妥協』力量,反而得到了獎勵。溫和派則在兩邊都受到懲罰——左翼指責魏瑪聯合政府讓反動勢力重獲力量;右翼則將一切損害民族榮譽與財產利益的事都歸咎於前多數派[2]。」

後續影響

在1920年的國會中,無論右翼或左翼陣營都未能取得多數席位。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首先請社會民主黨總理赫爾曼·穆勒籌組新內閣,但未能成功。隨後,他轉而徵詢德國人民黨,但該黨同樣無法組成穩定聯合政府。

6月14日,艾伯特邀請中央黨嘗試組閣。最終,中央黨與德國民主黨及德國人民黨達成協議,組成三黨少數政府,並獲得社會民主黨的「容忍支持」(即不參與執政但不投反對票)。6月25日,中央黨的康斯坦丁·費倫巴赫正式出任德國總理並宣布新內閣名單[12]

與中央黨內許多人一樣,費倫巴赫雖接受共和政體作為現實,但對其缺乏熱情。在他任內,人們首次出現了形容魏瑪時期政治的著名諷刺語:「一個沒有共和派的共和國」。儘管如此,他的內閣仍持續執政十個半月[1]——已比魏瑪共和國二十個內閣的平均壽命更長。後者的平均任期僅239天,約略不到八個月[1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