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1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Remove ads
熱帶氣旋
在1961年,有69個熱帶低氣壓形成,其中31個成為了熱帶風暴。20個成為了颱風。5個更成為了超級颱風。
一個低壓區於5月13日橫過菲律賓南部,並於翌日進入南海。兩日後,該低壓區在南海中部,即在北緯14.5度,東經115度附近的海面增強為熱帶低氣壓,及轉向西北偏北移動。經多日的進一步增強,它於5月18日增強成颱風,被命名為愛麗斯。之後愛麗斯再轉向東北偏北移動,掠過南海北部,於5月19日在香港登陸,登陸後隨即在廣東東部轉向東北移動及減弱,兩日後從浙江省沿岸進入東海,及後逐漸消散。[1]
1961年8月19日上午8時,一個低壓區正在133.6°E,12.1°N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發展,8月19日下午14時,NMC、JTWC升格該低壓區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20W。熱帶低壓20W在廣闊的西北太平洋上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20日14時,NMC升格20W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勞娜」(Lorna),此時風暴位於130.1°E,15.7°N並在持續增強中。到了8月21日14時,勞娜被升格為颱風,其結構亦已經相當成熟,中心風速已達35m/s(蒲氏12級,NMC颱風等級,JTWC一級颱風等級),幾乎與此同時,勞娜突然轉向西南方向行進,移動方向幾乎轉了90°!勞娜仍在繼續增強。
8月22日02時,勞娜恢復向西北方向移動,於當日上午8時開始在127.3°E,16.8°N附近停滯打轉,當天晚8時即被再次升格為強颱風。8月23日起,勞娜再次恢復向西北方向前進,強度繼續增強,並把矛頭對準台灣。等到8月24日2時,勞娜中心風速已達55m/s,被NMC升格為超強颱風,勞娜的增強並沒有因為達到超強颱風級而停止,而是不斷快速增強。
8月24日14時,勞娜達到了生命史上的峰值強度—65m/s(蒲氏18級,JTWC四級颱風強度),此時勞娜環流成熟,風眼結構良好,眼牆清晰。8月24日20時,超強颱風勞娜集結於台灣恆春東南16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8月25日5時許,勞娜攜55m/s的狂風登陸台灣屏東,登陸後,由於受到中央山脈的阻隔,環流被切離,強度因此加速減弱,8月25日10時出海時,已經減弱為強颱風,風速也減至45m/s,有14級。
次日凌晨2時,勞娜以強熱帶風暴的強度登陸廈門,中心風速30m/s。登陸後,勞娜並沒有像其他熱帶氣旋一樣迅速減弱消散,而是減弱為熱帶擾動後繼續向西北行進,於8月27日20時在衡陽市附近轉向西南偏西前進。8月28日08時,勞娜在永州再次轉向西南偏南方向。8月28日14時,勞娜受地形的牽制,轉向西南方向前進,並於當晚20時抵達桂林灕江,沿途的西南水庫和楊堤鄉嚴加防備即將到來的強降水。晚22時,NMC對勞娜停止編號。1961年8月23日上午,勞娜在停編後不久終於減弱消散。
超強颱風勞娜登陸70餘小時後才徹底消散,創造了熱帶氣旋登陸後不消散的時間記錄。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1961年9月7日在瓜加林環礁附近(北緯8.8度,東經161.6度)形成,在不遠處先後迅速增強為熱帶風暴及颱風,命名為蘭茜。受惠著西太平洋的水溫高、幅散及幅合強勁和風切變低的環境下,蘭茜漸漸向西移動及爆發性增強,並於9月9日增強為五級颱風[2]。在隨後幾天仍能維持其強度,於9月12日達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所定一分鐘平均風速185節(345公里每小時)的顛峰強度,其中心最低氣壓低至882百帕斯卡。
稍後,蘭茜在琉球群島登陸,並轉向偏北方向移動,掠過沖繩縣及奄美大島。之後轉向東北方向移動,趨向日本本州一帶。9月16日上午9時在室戶岬以西登陸,4小時後在兵庫縣尼崎市與西宮市之間再次登陸。登陸後的蘭茜迅速橫過本州,且速度不斷加快,達到顛峰移動速度100公里每小時(65英里每小時)或55節[3]。後蘭茜掠過北海道,不會兒進入鄂霍次克海並減弱為熱帶風暴,於9月17日受西風槽影響而轉變成溫帶氣旋,最後經過堪察加半島進入白令海[4]。
熱帶氣旋奧嘉是1961年香港第二個懸掛五號或以上風球的熱帶氣旋。
9月8日上午,一個熱帶低氣壓形成,並命名為奧嘉,天文台在中午12時45分懸掛一號風球,當時奧嘉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370公里。隨着奧嘉增強為熱帶風暴,天文台在在下午5時15分改掛三號風球,當時奧嘉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300公里。9月9日午夜,奧嘉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日間逐漸接近廣東沿岸,天文台遂於下午5時45分改掛五號風球,當時奧嘉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東約135公里,離岸及高地吹烈風。
奧嘉於9月10午夜前後在惠州市惠東縣登陸,並減弱為熱帶風暴,於凌晨2時最接近香港,在天文台總部東北約80公里掠過。因應風向轉變,天文台於上午2時35分改掛六號風球。日出前後,烈風逐漸減退,天文台在上午8時10分改掛三號風球,當時奧嘉集結在香港以北約120公里。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於下午1時10分除下,奧嘉並在香港西北偏北約180公里的廣東內陸消散。
1961年9月6日,關島海面生成一熱帶低氣壓,以每小時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移動,但是之後導引氣流不明顯,7日至9日時速只有5公里,而當時它發展的很緩慢,一直到9月9日下午才增強為輕度颱風(以現在的標準應該尚未成為輕度颱風),此時它來到了硫磺島西南海面上約850公里,此時颱風才開始快速增強,從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5公尺到隔日上午的35公尺,速度開始加快,每小時增為15公里往西北西移動,柏美娜此時已經為中度颱風。
9月11日上午,柏美娜已經走到了那霸南方海面,北方有高壓阻擋之下偏西前進,氣壓為950毫巴,中心最大風速已經到達了50公尺,強度發展成當時強烈颱風的標準,同時速度急增到時速33公里,使其偏西路徑直接對台灣構成威脅。傍晚八點,柏美娜中心最低氣壓降到930毫巴,中心最大風速增加到每秒60公尺的最高強度,而當時距離花蓮東方只有270公里。及後,在12日凌晨兩點,登陸了宜花交界一帶。
熱帶氣旋名單
|
|
|
|
參考資料
內部連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