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1年航天活動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1年航天活动列表
Remove ads

2011年的全球航天界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包括2011年7月美國國家航太總署的穿梭機在最後一次飛行後退役,以及9月中國首個太空站原型天宮一號成功發射。2011年共進行84次軌道發射,其中78次成功。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完成了全年大部分的軌道發射,分別進行了35次、19次和18次發射;2011年是中國的首次發射次數超過美國的一年。[1]2011年共有7次載人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共將28名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此外,天頂-3F長征二號F/G運載火箭於2011年完成首飛,而三角洲二號重型運載火箭則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  

快速預覽 軌道發射, 首次 ...
快速預覽
Remove ads

軌道級航天活動概述

2011年共嘗試了84次軌道發射,其中78次成功;80次發射進入軌道。俄羅斯和前蘇聯的火箭完成了35次發射,而中國則發射了19次,美國發射了18次。另外,歐洲進行了5次發射,印度和日本各進行了3次,伊朗進行了1次。

載人太空飛行

2011年共發射了7次載人太空飛行飛機(四次聯盟號飛船和三次穿梭機任務),共將28名太空人和太空人送入軌道。這年年初,遠征26英語Expedition 26乘組已進入國際太空站(ISS)。2011年的首次載人飛行是STS-133,由美國穿梭機 發現號於2月24日在甘迺迪太空中心完成,這也是它的最後一次飛行。STS-133搭載了最後一個美國加壓艙「萊昂納多」號至國際太空站進行安裝。發現號於3月9日返回地球。

3月16日,遠征27英語Expedition 27隨着自2010年10月以來一直對接國際太空站的聯盟號TMA-01M飛船離開國際太空站。4月4日,聯盟號TMA-21發射升空前往太空站,並運送另外三名乘組人員。5月16日,美國穿梭機 奮進號執行其最後一次任務STS-134。它向國際太空站運送並安裝了阿爾法磁譜儀,然後於6月1日返回地球。隨着2010年12月發射的聯盟號TMA-20飛船於5月23日撤離(於5月24日凌晨着陸),遠征28英語Expedition 28開始了其在國際太空站的任務。6月7日,另外三名乘組人員搭乘聯盟號TMA-02M飛船前往國際太空站。

最後一次穿梭機任務STS-135於7月8日隨着美國穿梭機 亞特蘭蒂斯號的發射開始,攜帶拉斐爾多用途後勤艙(MPLM)為國際太空站運送補給。在為太空站補充補給後,亞特蘭蒂斯號返回地球,於世界標準時間7月21日09:57降落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穿梭機着陸設施 ,結束了總計30年的穿梭機執行。在着陸前兩天,亞特蘭蒂斯號部署了PSSC-2,這是最後一顆從穿梭機發射的衛星。

9月29日,中國首個太空站原型天宮一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儘管2011年沒有進行有關天宮一號的載人飛行任務,但10月31日發射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以測試其系統,為2012年成功進行載人對接做準備。

9月16日,隨着聯盟號TMA-21脫離對接,國際太空站遠征28任務結束,遠征29英語Expedition 29開始。聯盟號TMA-22的發射直到11月14日才進行,原因是8月份聯盟號火箭的無人發射失敗後,人們對其可靠性產生了擔憂,導致發射被推遲。一周後,聯盟號TMA-02M脫離對接並於11月22日着陸,這也標誌着遠征30英語Expedition 30任務的開始。當年最後一次載人發射於12月21日進行,聯盟號TMA-03M將另外三名乘組人員送往國際太空站。

2011年共進行了10次艙外活動,全部由國際太空站或穿梭機太空人進行。穿梭機乘組的最後一次太空行走於5月27日在STS-134任務期間進行。

Remove ads

無人探測

2011年啟動了多項科學探索任務。2011年3月,信使號探測器成為水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7月,「黎明」號太空船成為小行星灶神星的首顆人造衛星。火星科學實驗室——當時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火星探測器——於2012年11月發射,並於2012年8月成功登陸火星。[2]

發射失敗

2011年共有6次軌道發射失敗,其中4次未能進入軌道,其餘2次進入的軌道低於預期。第一次事故發生在2月1日,當時一架裝有Briz-KM上層級的呼嘯運載火箭將Kosmos2470衛星送入了一個無法恢復的錯誤軌道。後來,故障被追溯到Briz-KM的軟件問題。

第二次事故發生在3月4日,當時金牛座XL整流罩未能分離,導致火箭過重而無法進入軌道。輝煌號氣候研究衛星以及幾個立方衛星(KySat-1、Hermes和Explorer-1[PRIME])均在此次事故中損失。上一次金牛座-XL的發射是在2009年2月,當時搭載着在軌碳觀測台,也因整流罩未分離而失敗。

2011年的接下來幾個月沒有再出現發射失敗。直到8月中旬,在一周的時間內,連續三次軌道級航天發射全部宣告失敗。8月17日,質子-M/Briz-M上層級運載火箭搭載Ekspress-AM4通訊衛星,從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順利起飛。8月18日上午,由於姿態控制系統故障,火箭上層級未能進行計劃中的五次點火中的第四次,導致太空船滯留在停泊軌道。當天晚些時候,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從酒泉發射,搭載實踐十一號04號衛星。由於二級游機與伺服機構連接失效,火箭失去控制,最終未能進入軌道。最後,8月24日,搭載進步M-12M貨運飛船前往國際太空站的聯盟-U運載火箭第三級引擎發生故障,同樣未能進入軌道。

2011年的最後一次發射失敗發生在12月23日,當時搭載子午線5號衛星的聯盟號2-1b/弗雷加特上層級運載火箭因第三級故障未能進入軌道。碎片落到新西伯利亞州,其中一塊砸中了一所房屋,不過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

2011年11月,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火衛一樣本返回探測器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但其後佛蓋特上層級出現故障,無法變軌,探測器最終於2012年1月15日在太平洋上空再入解體。該太空船是俄羅斯自1996年火星96號任務以來首次嘗試開展行星際飛行的任務。與福布斯-土壤搭載同一枚火箭升空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在此次事故中遺失。

Remove ads

軌道發射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更多資訊 發射時間 (UTC), 運載火箭 ...
Remove ads

亞軌道發射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更多資訊 發射時間 (UTC), 運載火箭 ...
Remove ads

深空機動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更多資訊 日期 (UTC), 太空船 ...
Remove ads

艙外活動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更多資訊 開始時間, 持續時間 ...
Remove ads

軌道發射統計

按國家(區域)

就本章節的主旨而言,每次航天飛行所屬的國家以火箭的原產國為準,而不是發射服務提供商或發射場所在國。例如,西歐亞里安空間公司在南美洲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的聯盟號火箭應視作俄羅斯的發射,因為聯盟2號是俄羅斯火箭。

Thumb中國: 19歐洲: 5印度: 3伊朗: 1日本: 3俄羅斯: 29烏克蘭: 6美國: 18
  •   中國: 19
  •   歐洲: 5
  •   印度: 3
  •   伊朗: 1
  •   日本: 3
  •   俄羅斯: 29
  •   烏克蘭: 6
  •   美國: 18
更多資訊 國家(區域), 發射數 ...
Remove ads

按火箭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5
10
15
20
Ariane
Atlas
Delta
H-II
Long March
Minotaur
PSLV
R-7
Shuttle
UR
Zenit
Others
  •   Ariane 5
  •   Atlas V
  •   Delta II
  •   Delta IV
  •   Delta IV Heavy
  •   H-IIA
  •   H-IIB
  •   Long March 2
  •   Long March 3
  •   Long March 4
  •   Minotaur I
  •   Minotaur IV
  •   Taurus
  •   PSLV
  •   Soyuz-U
  •   Soyuz-FG
  •   Soyuz-2 (Russia)
  •   Soyuz ST (Europe)
  •   Space Shuttle
  •   Proton-K
  •   Proton-M
  •   Rokot
  •   Zenit-2M
  •   Zenit-3F
  •   Zenit-3SL/SLB
  •   Others

By family

更多資訊 Family, Country ...

By type

更多資訊 Rocket, Country ...

By configuration

更多資訊 Rocket, Country ...
Remove ads

按發射場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5
10
15
20
25
30
China
France
India
International waters
Iran
Japan
Kazakhstan
Russia
United States
  •   Jiuquan
  •   Taiyuan
  •   Xichang
  •   Kourou
  •   Satish Dhawan
  •   Ocean Odyssey
  •   Semnan
  •   Tanegashima
  •   Baikonur
  •   Dombarovsky
  •   Plesetsk
  •   Cape Canaveral
  •   Kennedy
  •   Kodiak
  •   MARS
  •   Vandenberg
更多資訊 Site, Country ...

按軌道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10
20
30
40
Transatmospheric
Medium Earth
Geosynchronous / transfer
High Earth
Heliocentric
  •   Transatmospheric
  •   Low Earth
  •   Low Earth (ISS)
  •   Low Earth (SSO)
  •   Low Earth (retrograde)
  •   Medium Earth
  •   Geosychronous
    (transfer)
  •   Inclined GSO
  •   High Earth
  •   Heliocentric
更多資訊 Orbital regime, Launches ...

參見

參考

 

  1. 中國國家航天局
  2. 中國探月網
  3.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4. Gunter's Space Page - Chronology of Space Launches
  5.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6. Jonathan's Space Report(SatCat.txt與Launchlog.txt兩項)
  7. Mission Set Database (NASA GFC)
  8. NASA
  9. NASA SpaceFlight.com
  10. Orbital Report News Agency's Launch Logs
  11. Space Calander (NASA JPL)
  12. Southwest Space Archive
  13. SPACE.com Launch Forecast
  14. SpaceFlightNow
  15. Steven Pietrobon's Space Archive
  16. U.S. Space Objects Registry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