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首使星
星際天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首使星[n 3](夏威夷語:ʻOumuamua,「先探之人」)[13][14][15],原定名 1I/2017 U1[n 4][14],是已知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它於2017年10月18日(UT)在距離地球約0.2 AU(30,000,000 km;19,000,000 mi)處被泛星1號望遠鏡發現,並在極端雙曲線的軌道上運行。起初它被認為是一顆彗星,但經過長時間觀測研究後,發現其不具有彗髮構造,也不是小行星[16],暫時被歸類為不明飛行物。
依據最初二個星期的觀測,2017 U1的軌道離心率是1.1922 ± 0.00268,是在已知在太陽系內天體第二高的[3];目前的紀錄是鮑里索夫彗星的約為3;之前的紀錄是C/1980 E1的1.057[17]。以如此高的離心率進入,顯示它必然是一顆星際天體,會不受太陽引力的約束,以高離心率離開太陽系。
Remove ads
觀測
這可能是星際天體的第一個例子,相對於太陽以每秒26公里的雙曲線過剩速度出現在天琴座 [n 5]。這個方向接近太陽向點,是太陽系外天體最有可能出現的方位[4]。如果天體測量沒有嚴重的問題,唯一可能的軌道就是明確的雙曲線[1]。
假設它的反照率是10%,有可能是顆直徑約160米的岩石[4]。4.2米的威廉·赫歇爾望遠鏡在10月25日觀察了它的光譜,呈現出紅色,像是古柏帶的天體[8]。
回推它的軌道,計算出這顆小行星在2017年9月9日通過了近日點,並在2017年10月14日以0.16 AU(24,000,000 km;15,000,000 mi)的距離掠過地球[18]。這顆天體微小且黯淡,光度始終在視星等在21等之下[19]。通過近日點後,朝飛馬座方向離去。
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計算機顯示,該天體在100年前距離太陽大約為558天文單位(830億公里)。
在2017年10月26日,從卡特林那巡天系統在10月14日和10月17的資料中找到兩次的回溯發現 [19]。
Remove ads
性質
在2017年10月25日,甚大望遠鏡(VLT)以非常深刻的疊加影像發現該天體沒有任何顯示有彗髮的跡象。因此,該天體被重新命名為A/2017 U1,成為第一顆從彗星永遠轉命名為小行星的天體[2]。
缺乏彗髮顯示,它可能起源於某顆恆星的凍結線外側的天體,或是在該恆星系統外的區域足夠長的時間,所有接近表面的物質都凍結成冰了。
據多個望遠鏡對首使星的軌道測量,發現它受到來自太陽、行星與氣體和塵埃釋出導致的作用力,因此屬於彗星成分。[20][21]
也有天體物理學家如亞伯拉罕·勒布相信,首使星是利用光帆推進的外星飛船[22]。

Tony Dunn
orbitsimulator.com

Tony Dunn
orbitsimulator.com
註解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